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州,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自古便以彭城之名流传千古。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自二十世纪初起,书画艺术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学术界瞩目的焦点。而在这璀璨的星河中,张伯英以其卓越的书法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独领风骚,成为近现代徐州籍艺术家的杰出代表。

张伯英先生,1871年出生于徐州铜山三堡榆庄村,是二十世纪享有盛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碑帖鉴藏家、方志文献家、诗人。他的一生跨越了政治与艺术的双重领域,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始终未曾改变。尽管曾身居高位,官至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但他却淡泊名利,矢志于艺事。1926年春,他毅然辞官,专注于书艺法帖的研究,最终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张伯英先生的书法艺术,深受北碑之影响,同时又汲取了苏黄的精髓,形成了行草为主、篆隶为辅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笔力凝重而气韵洒脱,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刚劲风骨,令人叹为观止。其艺术成就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更跨越时空,为后世所传颂。

张伯英先生深知文物价值,早年搜集汉画像石,保存众多珍贵文物,为后世留下文化遗产。其子张恺慈,作为徐州文博事业发展的奠基人之一,继承父志,将身边保存的父亲珍藏的碑帖、字画、砚台以及画像石等文物悉数捐献给国家,多存于徐州博物馆。两代人的无私奉献和深厚家国情怀,为徐州文化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张伯英先生还倾注心血,著有《徐州续诗徵》等作品,补收了大量先贤诗作,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至今,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徐州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种精神对徐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徐州人继续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百风山诗碑》初拓题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百风山诗碑》初拓题跋

勺圃书法馆主任便是深受张伯英先生影响的文化传承者之一。他历经三十余年的收藏了近二百件张伯英各种形制的书法作品,这些珍贵的作品集结后经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次展览即精选了60余件精品陈展于此,其中包括富于文献研究价值的手札、文稿,也有风格成熟的条幅、对联等形式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张伯英先生所书的邓石如《放鹤亭》诗、自作诗《题内景松石》、陈师道《黄楼诗》、苏轼《登云龙山》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先生的书法造诣,更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此外,此次所捐赠的先生捐资办学书札,更是彰显了他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无私贡献。

展览中还特别呈现先生后人所藏两枚由民国篆刻家王慧(小侯)所刻的“来凤轩”与“凤墅帖半卷人家”印章,寓意深远。展览名“有凤来仪”不仅赞美了印章之美,更颂扬了张伯英先生与《凤墅帖》之间的深厚缘分。同时,这一名称也让人联想到三苏祠中那间承载着苏轼、苏辙兄弟勤学故事的“来凤轩”,寓意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回顾过往,1991年我馆曾编印出版《张伯英先生书法选集》,这是对先生艺术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今日,我们精选佳作,再现张伯英先生的笔墨风采,愿观众能从中领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共同促进文化繁荣。

张伯英先生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英先生像

张伯英(1871-1949),徐州铜山人,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光绪间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二十年代曾任段祺瑞政府秘书长。因目睹官场的腐败黑暗,毅然引退,不再涉足政坛,专心地方公益与教育事业。张伯英一生好学。曾主持修编黑龙江省志,煌煌八大册,62卷,140余万字,条分缕析,词达而理举,堪称鸿篇巨著。精于金石书画鉴赏,著有《法书提要》七卷,列举自宋至清帖刻512种,详细分析论及各家书法流派的优点与不足,为我国书法碑帖学界权威名著。书法以行楷成就最大,自成一家。脱胎于魏碑,结字精整散逸,笔力清厚凝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