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和妈妈谁更焦虑?

近日,《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它给出了一个许多人都没想到的答案:爸爸比妈妈更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艺《爸爸去哪儿》

除了“焦虑”之外,《蓝皮书》还深度分析了家庭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以及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例如家长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小升初是孩子“难”,还是父母“难”?

都说养娃不轻松,你有没有想过,养育过程中的“难点”源自何处?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采集了近百万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全面数据,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问向实验室联合编撰。

电影《学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虑,是养娃的必经之路。

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特长技能、情商智商、创造力......让家长操足了心。无论是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心理疾病等社会新闻,还是关于AI做视频、写歌、绘图等科技新闻,都能引发家长的焦虑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小欢喜》

在《蓝皮书》中,有不少关于家长焦虑的数据,家长们快来“对号入座”一下:

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感到焦虑;

★初中生父母最焦虑,对孩子的干涉行为最多,焦虑比例达64%,其他学段为58%;

★男孩家长更为焦虑比例为64%,女孩家长为55%。

★爸爸焦虑比例为70%,妈妈是55%,具体分析显示,爸爸的焦虑程度得分为3.3分,明显高于妈妈的2.7分,满分为5分。

咦,虽说家长焦虑这件事儿是意料之中,但爸爸居然比妈妈更焦虑?

明明每天担心娃衣食住行和功课的多是妈妈;在社交网站中分享、焦虑教育疑虑与经验的也是妈妈;因为生活中孩子一句话、一个行为而把弦绷紧的还是妈妈呀!

倒不是说爸爸不带娃,只不过但凡在社交媒体中点开“爸爸带娃”这样的话题,出现的内容多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一般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欢乐家长群》

《蓝皮书》通过对中国近百万家庭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对“爸爸更焦虑”这件事给出了解读:

在传统家庭里,爸爸对孩子的控制欲要显著强于母亲,他们不仅希望能够掌控孩子的教育方向,也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由于爸爸工作繁忙等原因,他们在孩子的日常教育和沟通中常常缺位,导致现实中无法完全掌控,甚至无法了解子女的教育进程。

同时,随着孩子日益独立,和家长在观念和行为上出现冲突,剧烈的失控感也有可能进而加剧父亲的焦虑感,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则是爸爸对孩子的学业期望也明显高于妈妈,当期望与孩子的实际表现差距过大时,爸爸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艺《爸爸去哪儿》

怀抱着高期望,但孩子日常参与度低的家长在面临孩子的学业问题时,往往也更倾向用“控制”的手段来改善问题。

父亲控制-孩子不受控制-父亲感到焦虑并继续控制,一个焦虑闭环就这样形成。

用白话一点的方式“粗暴”总结焦虑产生机制:想的比做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爱很美味》

缓解爸爸们焦虑的方法说起来也挺简单的,无非是“对症下药”——追求结果之前,尽力耕耘过程;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放下权威和孩子一同成长。

养育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和种地还挺相似的,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置之不理。

只有在作物的生长期科学、细心、耐心地浇灌,才能让花开出花,让树长成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后、90后陆陆续续为人父母,新一代家长的教育观看似已与传统的父母大有不同。

曾经一路被父母“鸡”大的自己,有了孩子后下决心绝不“鸡”,努力做一个开明的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三十而已》

但《蓝皮书》中显示的实际情况,和我们想象的有不少出入。

数据分析显示,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他们的认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情绪与行为却无法跟上。

《蓝皮书》显示,受访家长们大多会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提供情感以及物质上的支持,75%受访家长认同拥抱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65%家长赞同应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小别离》

其实这样的现象倒也不难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在《蓝皮书》发布会上,分享了这样一个观点: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家庭教育观的扭曲

在他看来,过去的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物,课程、作业、考试问题都外溢到家庭环境里,“我们已经彻底陷入到了升学陷阱中”,大家都默认考上国内外名校就代表家庭教育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艺《少年说》

但实际上,家庭教育有其独立性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关乎于做人的教育、品格教育、生活教育,而不是升学成功与否的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只会埋头学习,争取高分,忽视了对创造、创新力、领导力、思辨力的培养,即使在升学这场“战斗”中成为胜利者——进入名校,但依旧依旧会面对一代又一代新技术的的挑战。

家庭教育需要让孩子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素养,培养他们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力和同情心,能够独立思考,辨证分析问题,技术和知识才会成为他们的有益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皮书》中有不少数据,值得家长们重视起来,并积极寻找改善的办法。

一是困扰绝大多数家长的手机问题,26%的小学生、31%的初中生和40%高中生有手机成瘾的情况。其中,70%的高中生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超过2小时。

针对孩子使用手机及电子产品,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蒋昱给家长们推荐了一个有效的方案:全家共同制定规则,规定好每周或每天使用手机的频次以及时间,违规的人须接受惩罚。并在定期通过家庭会议对现有的规则进行调整修改,找到最适合的方案(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心理健康问题,小升初阶段,出现心理问题孩子的比例从10%上升到20%。

《蓝皮书》分析显示,小学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础;初中阶段,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是最为关键的时期;而进入高中阶段后,家庭教育的保护作用开始明显减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还有一或许会被家长忽略的问题——孩子们的睡眠状况

随着学段上升,孩子睡眠时间出现断崖式下降:小学和初中阶段,50%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到了高中,这个数据上升至90%。

养育孩子,大多数家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磕磕碰碰。对教育时常感到困惑的家长们,不必太过心急,也不必太过紧张,《蓝皮书》中的数据意味着焦虑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我们难以找到一套适合所有家庭的养育公式,但多一些家庭陪伴的时间,多一些交流与沟通,多一些信任与尊重,多一些成长的可能性一定没错。

孩子不一定非得成为太阳,星星、路灯、萤火虫都可以发光。

文 | 嘻排版丨阿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