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军事著作源远流长,从西周到清末的3000余年中,著述不辍,卷帙浩繁,总计达1300余部,存世尚有280多部。在浩如烟海的兵书中,最为著名的要算“武经七书”,即《六韬》《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兵书。这7部兵书曾被我国古代兵家奉为圣典。历代朝廷都把是否精通这7部兵书作为选拔将帅的重要标准。

7部兵书中,最受世界推崇的当数公元前500年代春秋时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这一伟大的军事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思维基调。其后的所有军事著作,都遵循《孙子兵法》的思维逻辑阐述军事理论问题。因此,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发展史,可以用“出场即巅峰”来概括。但从学科体系来看,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学科体系不是很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缺少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传统兵书都没有对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形态等基础性问题进行研究的。都注重作战活动的组织实施,军队管理、训练等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这些研究都属于战争艺术的范畴。西方翻译《孙子兵法》时,直接译为《The Art Of War》,即《战争艺术》。

其次,战争艺术体系较乱。对于战争艺术,各兵家都按自己的想法来安排理论,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权威的体系分类。总体上看,有三种分法比较突出。

一是孙武的分类。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猜想,孙武认为战争艺术可以区分为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个层次。对这四个层次的具体内容,他没有分门别类地进行具体阐述。按现在的观点来看,伐谋、伐交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应归于战略层面,伐兵和攻城是战场上力量的使用,属战术层面。

二是任宏的分类。西汉步兵校尉任宏整理兵书,将之前的兵家著作区分为谋攻、形势、技巧和阴阳四大派。其中,权谋派,“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也就是说这一派学说包含了治国之道和用兵之道,强调先对国力、战力进行全面筹划然后才与敌进行战争。它的内容包含了形势派、阴阳派、技巧派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该派的主要内容是战略。代表作有《孙子兵法》《吴起兵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势派,“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这一派学说重点是战场上依靠力量快速胜敌。为此要加强力量建设和训练,以及在战场上灵活运用兵力。流传下来的代表作有《尉缭子》。

阴阳派,“顺时而发,推行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这一派学说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应用到军事领域,强调要根据气候、季节变化而用兵,根据占卜、天象情况来预测天候和胜负结果,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来组织作战行动。这一派学说的全部著作已经佚失。可以看到这一学说中除了鬼神之说有迷信之嫌(也是一种诡道之举),其他的顺时而发、推行德等思想属战略层面内容,而因五胜则是战术层面内容。因此,该学派融战略与战术于一体。

技巧派,“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利攻守之胜者也。”这一派学说重在士兵单兵训练、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等。更多属于军队建设方面。

三是茅元仪的分类。明代著名军事家理论家茅元仪,在编纂《武备志》时,按照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编排书目。其中,“兵诀评”收录了“武经七书”等兵书,并加以评点。“战略考”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六百余个战例。“阵练制”收录了西周至明代的各种阵法,并记载了唐、宋、明有关律令的选士练卒方法。“军资乘”区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对作战行动实施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阐述。“占度载”主要记载天文气象与作战活动的关系,以及各种兵要地志。

从《武备志》编目看,茅元仪将战争艺术区分为五块:一是兵诀。茅元仪认为《武经七书》等著作都是对战争的全局性筹划。属战略层面。与任宏的权谋派的表达意思相通。二是阵法和训练。三是军事行动组织,相当于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四是占卜。对现在而言,占卜已经失去意义。五是兵要地志,相当于现在的情报。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茅元仪的分类可以整理为战争筹划(即兵诀来统领各相关兵家著作)、战术(阵法)、作战指挥、军事训练和情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看,孙武、任宏和茅元仪各自对战争艺术的分类法,包含的内容大体都差不多,都有战略、战术、力量建设等内容。但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孙武的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的分类在层次上还是很清晰的,但他并没有对这四个层面进行分说,而是用“势”这一概念将四者融为一体进行整体阐述,使人很难把握。其次任宏谋攻、形势、阴阳、技巧的分类,更多是在制胜的因素上进行分类,谋攻派强调整体制胜,形势派强调战场力量制胜,阴阳派强调依天时制胜,技巧派强调武器制胜。每一派的学说都包含了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的内容。再次,茅元仪虽然没有体系上的刻意分类(从他将几百个战例与其他学说并来看),但比孙武、任宏的分类更为具体些。

这三种分类法,都没有像克劳塞维茨与约米尼那样明确提出了战略、战术之分。这一点东方与西方相比有较大差别。

另外,就是中国大部分兵书虽然都谈到进攻和防守,但除了《守城录》对城市防御问题进行专门论述外,其他的著作都没有将进攻和防御进行分别论述,也没有提出专门的防御方法。都是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在综合态势中争取胜利,不是单纯依靠进攻,或单纯依靠防御而获胜。

虽然中国的战争艺术分类不是很清晰,各位军事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也正因为想法很多,而导致很多高明将领能够自出机杼,不受框框条条限制,创造了战场上许多鲜活的战争活剧来。这种体系不清晰而又玄妙的典型说法,就是岳飞所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