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传统的节日比较多,但以廿四节气作为节日的、桃红柳绿时节的、民众充满哀思的节日,清明节当属唯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绿的柳絮与新绽桃花构成这个节日独有的又一特色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当年上小学时学会了查字典,字典后就有着这个我们为之骄傲的廿四节气口诀。

号称黄色文明的农业古国,刀耕火种的祖先们,能保留下来的这个传统文化是非常珍贵的。

清明节,是华夏民族传统的祭祀祖先、纪念逝去亲人的古老节日。清明节作为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先人们对逝者的敬畏,对祭祀的器重,非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不能!

清明节的重要意义,就是莫忘列祖列宗!

与之相对应的“寒食节”,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十九载,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借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母子隐迹而不幸遭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介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新中国成立后,延续民国规定,依然是清明节扫墓放假。但祭祖作为炎黄子孙纪念祖先的传统习俗,却被一直传承了下来。2006年,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正式列为法定节假日。

历朝历代,王公贵族对清明节的看重,文人墨客也为这个节日留下浓墨重彩的描述: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描写清明最为传颂的千古名句;

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更道出这个节日,民间祭扫烟火满世界的实情;

白居易又一首《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明确了此时,清明、寒食二节合二为一的事实;

唐代诗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叙说了这个节日里,人的主观与自然界“柳条新”的春意盎然景观;

宋朝诗人高菊涧在《清明》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大宋子民焚烧的纸灰如同白色的蝴蝶般上下飞舞,千年历史的文字记载,我们先人焚烧纸的祭扫活动;

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记录着寒食节时,袅袅祭祀残烟升空,多雨时节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清明节一日》“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战场花是雪,驿路柳为鞭。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明清时期,我们先人纵是在战乱纷繁的时代,尚没有断续掉清明节祭扫焚烧纸钱的传统!敬畏神灵,为先祖祭扫,任凭谁也更替不了!

前段时间,品读著名作家萧红《呼兰河传》,寂静的呼兰河老城纸扎铺里;旧时人们祈望逝者能过上生时未达到的日子,用纸扎上“房子、衣裳、马”,活着的人为他做了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东北的呼兰县老城里,万恶的国民党都没有禁止民间纸扎等祭祀用品的制作与买卖!难能可贵啊!

千百年来,姑且不提官家,单说民间对于清明节的重视程度,在外人员,都攒时间回来给逝去的亲人们上坟、焚烧些许冥币、纸、烛,以祈求亡人在另个世界里有足够的钱花,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传统的信仰!是对逝去亲人们最淳朴的怀念!

如若有跟我硬杠这是封建迷信的话,那我弱弱地问一句:吹灭生日蜡烛的那一刻,它们口中念念有词的话语到底是什么?是封建迷信不?

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悠久传承,愣是被一帮别有用心者歪嘴定为“迷信”!可悲的现实啊!

在我们农业古国的农村,每个存在的坟茔前,都有一个用来焚烧祭祀用品的“堂”,这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堂,既可以把火围起来,免得它为害;也是刮风时避风的好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中农村的坟茔前都有一个叫做“堂”用来焚烧纸币实质是防止火蔓延的建筑物

在打工潮没有出现前,众多靠土里刨食的老农民们,对清明节虔诚的看重程度那真叫个高。

四十多年前,目睹一位危在旦夕,停床(关中方言:即将咽气前叫停床)老人柔弱而坚决地训斥儿辈不去上坟烧纸的情景:

“你去不去?”

“我不去,我走了你躺床上咋办?”

“你赶紧给我去!”

“不去,我顾活人,烧纸是哄人呢,人死了知道个啥!”

“我还没有死呢,你都不听我话,我死了还不是到阴间受穷呀!”说到这里,老人忍不住声泪俱下,沙哑的哭声与断断续续的咒骂,儿子终于开始道歉。

“大,我错了,我现在就去给我爷、婆烧纸票(关中方言:冥币)去,我买回来,让你先看看。”儿子一席话,老人顿时停止了恸哭,却没有中止一声声的抽泣,当儿子买回来一对冥币和烧纸,老人立马不抽泣了,一字一顿地交代自己祖父辈、父辈们的坟分别在什么地方,给每位亲人多多少少都匀着烧一些,并多次叮嘱“要看着灰灭了,那才是先人们把‘钱’收到了!”

一位临近去世的老人,就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敬重清明节,老人口中的“灰灭了”其实就是老辈人口口相传的“防火”教训!

打工潮的兴起,全国性、甚至于全球性的人口流动,不可能去自己祖坟祭祀的现实,困扰着离乡的游子们,聪明的游子们便在十字路口烧纸(币)祭祀,让故乡的逝去亲人们通过焚烧的烟火,能收晚辈们的祈福心意,以期对逝去亲人们的有效怀念,这就是我们古老民族优秀传承所在,不忘本!

清明、寒食节能存续数千年,正是我们民族有信仰的最有力证明。某些出于懒政目的的卑劣者,妄图禁止清明焚烧纸币这种传统祭扫方式的做法,欠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2019年咸阳市就采用如同农村坟前“堂”的做法,大铁箱供大家文明祭扫

千年帝都大美咸阳,在2019年春节,就曾经成功地设立大铁箱,供不能回原籍的外地建设者们满足心愿,而那个愚昧地禁止祭扫的城市,它的管理者难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敌对势力吗?换位思考,才是取得对方尊重最切实的智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节的烧纸(币)是民众对逝去亲人们的一种祈福,古老的智慧里早就考虑到防火的因素在内,违背民意、与传统信仰作对的懒政,是不为大家接受的,如果那个决定的制定者站在大街上,估计他的衣服会被唾沫星沾湿殆尽的!

当众多人希望有这种怀念亲人方式的时候,你去阻拦,暂时大家不能把你怎么样,但当民意被束缚到一定限度时,爆发的力量,呵呵!

盛唐时代之所以能形成,完全取决于大唐天子采纳魏征“水能载舟覆舟”谏言!

一帮屁事不懂瞎咧咧的二货举动,加入它还在一意孤行,那么它在自取灭亡的路途上,必将越走越远!

但愿某位明君能俯下身来,倾听民意,把我们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把老百姓的信仰重新树立,真真正正做到人民有信仰,去轩辕陵可以祭祖,那就让老百姓也顺畅地给列祖列宗烧点纸币,既然我们没本事已经受穷了,别让念想中的老祖宗再经济拮据哦!

清明节,原本是对逝去亲人们的祭扫为重的日子,憋足的做法,却逼得本人敲击本文,对目前某些制造尴尬者给点苦口的良药!

惟愿它们在坑祖宗的歧途上早日知返!

郝景望@好景望关中,陕西自由撰稿人,传统媒体时代,作品散见《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新闻知识》《农友》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宣部编辑出版的全国读书征文集《攀登书山的欢歌》《书海畅游》“魅西安”;新媒体时代入驻:@头条号认证“原创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网易号、@搜狐号、@个人图书馆、@豆瓣、@强农号、凤凰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了解更多关中文化 郝景望帮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