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栗玉晨

北京拥有通达世界的一流国际航空设施,享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外企在京投资兴业带来更大便利。北京历史文脉悠长、文化底蕴深厚、文明交流互鉴,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中外文明在这里交融。优良城市的品质、好客友善的市民、宜游宜居宜业的环境、活跃的消费市场,日渐成为全球工商界人士深耕北京市场的重要考量。

连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会见与北京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奔驰、苹果、诺华、辉瑞、康宁、瑞士再保险等跨国公司全球负责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及"北京之夜"活动、第十六届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等国际性交流活动上与他们深入交流,推介发展机遇、传递合作意愿。跨国公司全球负责人对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蓬勃发展的经济高度赞赏,彰显出北京这座机遇之城强大的"磁吸力"。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北京全年新设外资企业比上年增长22.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7.1亿美元,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42.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2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6.8%。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点行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设外资企业占全市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的76.4%;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占全市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的14.9%。

北京以"两区"建设为契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累计落地50余项全国突破性政策,成功吸引和推动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落地。投资北京就是投资机遇、投资未来,正在成为全球工商界人士的共识。

北京市场强大的"磁吸力",来自跨国公司对"投资中国"的坚定信心。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三分之一。

机遇之城的强大"磁吸力",正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的一个缩影。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北京,是锚定基本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之城,正在不断为跨国公司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北京市场强大的"磁吸力",来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北京作为首都,致力于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一流的创新生态,成为引聚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金字招牌"。

近百所高校、千余家科研院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首位、独角兽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最多;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全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正如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所说,"北京是中国最有创新精神、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特别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这正是我们在北京进行研发和投资布局的原因"。

北京市场强大的"磁吸力",也来自充分发挥国际交往便捷、营商环境良好、热情开放包容禀赋特质的进取之心。北京拥有通达世界的一流国际航空设施,享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贴心的"北京服务",为外企在京投资兴业带来更大便利。北京历史文脉悠长、文化底蕴深厚、文明交流互鉴,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中外文明在这里交融。优良城市的品质、好客友善的市民、宜游宜居宜业的环境、活跃的消费市场,日渐成为全球工商界人士深耕北京市场的重要考量。

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说得好:"我们是北京的好朋友,也是北京在世界各地的形象大使。愿携起手来,提升北京在全世界的形象和吸引力,让更多外资企业落地生根。"让我们共同期待,敞开大门搞建设的北京,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中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