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猛:创新的逻辑完全变了,很多人却还在原地踏步

金融街

电讯看世界/他山之石 环行星球

2024-03 14 05:19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有时候,不了解世界,你就不了解中国,同时,只有走出去,才能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国际的一眼光看中国,而不是总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 ???

金融街电讯看世界”,第一个全世界

欧洲

范围内的财经生活公众号。

居欧洲,以

法国

英国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五国为基地,以英法德三种工作语言,从事全欧洲范围内的投资并购业务。

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并购业务。致力于搭建

中欧

中俄

中美

中非

之间的投资、商贸、文化合作桥梁,广交朋友,互通有无。商业财经 国际视野 。关注我们,一起观察

。CECU中企智库论坛

使命是为各国智库机构提供一个高层次对话的国际交流平台,促进相互联系,推动各国智库间的友好交流,为促进

可持续发展

提供智力支持。

收录于话题

世界经济

3个

日本欧盟

世界杯新经济13个

英国

#五十人独立经济学家#

意大利

欧盟国

亚洲

美洲

大洋洲欧洲

1个

经济预测

7个收录于话题

#五十人独立经济学家#

?53个

收录于合集

#中德文化碰撞

68个

收录于合集

#欧洲

21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只脚在工业时代,一只脚在数字时代

数字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它是一种“非物质经济”。数字技术本身是在虚拟空间中存在的,无形无质。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滕泰将他的数字经济理论称之为“软价值经济学”——所谓“软”,是与“实体经济”的“硬”相对而言的,因而这是一种非物质经济规律的新经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9月出版的《软价值经济学:数字经济时代的底层逻辑》,由滕泰、张海冰、滕天逸著

他提出了“平台—产品—场景—流量—体验—变现”这一数字经济循环,认为这完全不同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物质经济循环,我们只有认识到数字经济是以平台为起点、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实质。

简言之,“软价值”是后工业时代服务业本质的必然体现,是后现代社会的底层逻辑决定的。

这是因为,在物质极大丰富、产能过剩的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大大改变。决定产品价值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功能属性,因为人们消费的重心其实不是产品,而是体验本身。更进一步说,如果不能给予新的文化赋值、挖掘新的消费场景,那么就很难有新的消费需求,而没有市场需求,生产出来又卖给谁?对工业时代经济的逻辑来说,这是颠覆性的:以往总是“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然而数字经济时代的特性,恰是“后端引导前端”——你必须先洞察乃至创造一种市场需求,有足够多的人消费,然后再为了满足这一消费需求而去生产。可以说,虚拟现实世界相当于就是用信息技术“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时空,新场景、新文化、新体验源源不断地出现,且不受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所限,因为信息元素是非消耗性、非排他性、非边际递减的,这当然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开辟了无限的前景。乍看起来,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在现实中却非常难,尤其当下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往往是“一只脚踏进了后现代”,但仍在用工业时代乃至农业时代的思维在做事。一方面是数字经济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则是大量无效基建的铺开,而那正是工业文明最典型的体现。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些现象之间的矛盾,因为在他们眼里,数字经济只是“另一块新领域”,而不是社会运行的全新逻辑,需要完全不同的新思维。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要真正推动发展,当下的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有所改变。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知道数字经济就是未来,那究竟应该怎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赢得未来

数字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其价值源泉不像农业、工业那样需要利用自然资源,而是人的创新思维,决定这一创新函数的核心要素除了资本、管理、技术之外,还有创新环境、数据等“信息元素”、有效劳动投入(总劳动投入与创意者灵感概率的积分)。

可想而知,这势必意味着要“以人为本”——人才才是决定性的资源,而这并不只是靠“尊重人才”就能得到,还必须从小注重培养开放的创新思维,并积极营造一个包容的创新环境。不仅如此,到了后工业化时代,研发创意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因为每一次创新都是冒险,在问世之前,谁都无从得知最终产出的结果将是怎样。别说是影视、游戏这样的大制作,就算你认认真真写的一篇公众号文章,也很难预料最终会有多大的阅读量和传播效果。“在软价值经济中,人类创新思维本身就是各种信息元素的不确定性组合,因而软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确实如此,那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容错、试错、改进机制,而不要轻易去否定一个新创意。这当然不是说“碰运气”,而需要某种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和探索。在游戏在线发布平台Steam上,2021年有11949款新游戏发布,但真正得到传播并被玩家熟知的游戏不超过100款,成为爆款的不超过10款,剩下那些为什么失败?未必是因为它们品质不佳,而可能是时机不对、机制不好,以至于没能传播开来,吸引足够多的人来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9月, Valve发布这一软件,提供自动更新游戏的功能,2005年,该软件扩充为第三方游戏发行平台

让人们觉得“好玩”、乐于参与,除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叙事体验。这是数字经济最耐人寻味的一点:乍看起来这是最前沿的科技,但决定用户体验的却往往未必单纯只是技术本身,文化心理甚至极有可能更重要。事实上,“爆款”往往是基于深刻的用户心理洞察产生的,也是文化才能为数字产品赋值——通俗地说,就是让你觉得它值多少钱。只有对于那些自己真正喜欢、认同的事物,人们才心甘情愿地为之付费,甚至花多少钱都愿意。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常常有一种“赢家通吃”的现象:以往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通常前三的品牌就占了大头,但在数字领域更为突出,有时位居第一的那家就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然而,这种平台的垄断现象不像以前那样是凭借巨大的投资规模、技术壁垒或管制政策而形成,而是参与者选择的结果——一旦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你和你的朋友都可能越来越习惯在这里玩。为激励创新,让创新人才、创新企业获益更多当然是正常的市场逻辑,但由此就势必涉及另一点,那就是如何照顾公平性,且不让这种局面阻碍创新。这不止需要维护市场竞争,还得鼓励创新企业不断挖掘应用场景,创造社会就业,让更多人能从数字经济中获益。到最后,这就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了:所有由此引发的变动,最终会在潜移默化中冲击、改变着社会价值观。

只有全社会重新认识并理解开放、创新、风险,真正“以人为本”,我们才可能真正为数字经济时代做好了准备,完成社会转型。

你可以说这是“赢得未来”,但反过来说,这说到底取决于我们当下如何去创造那样一个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