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网友在网上说了一段经历,大意是他在家里与新加坡大华银行打电话谈工作,然后反诈中心因为给他打电话他没接到,竟通过他通讯录联系到了他的朋友,然后他的朋友通过微信再告诉他警察到处找他,再不接电话就会联系更多他的朋友。

这是为了“反炸”?说出来谁信。

结局是该网友接到了电话,接受对方威胁质问为何往新加坡打电话,要让片警来找他等等。

关键是这原本已经解释清楚,可该网友晚上出门银行卡依旧全部被冻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完全不感到难以置信,打个电话或者接个电话就收到反诈短信或者警告是很常见的事了,但为什么别人解释过了,却还要冻结银行卡支付宝呢?

这种冻结,更让人觉得某些人的“为了你好”只是一种借口,毕竟明知没问题还要冻结,纯属故意找茬了,是对你的“顶撞”所给予的回应,是他们有权用正当的理由侵犯你的权益。

怀疑和罪名确凿之间,在初期没有区别。

他们不用确定是否真的来自境外诈骗,就能让你遭到“朋友因此被骚扰”、“信誉受影响”、甚至银行卡支付宝被冻结的权益侵犯。关键他们不用承担任何“失误”的代价。

诈骗没伤害到你,反诈的人却做到了。

其实我一直挺反感这种“撒网式”反诈的,在所有范围内撒下整张大网,任何境外的电话,无论你是不是工作,是不是电商都去监控和联系,宁打错不放过。这可能会有那么一丁点效果,另外更多来自非境外的诈骗显然无法靠此阻止。可这一丁点的效果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呢?人力物力不说了,更多是被监控者的隐私与权力受到的侵犯。

当然,他们乐意这样去做这项工作,这是“快乐”的,因为所有高人一等的工作都是快乐的。

用公权力打电话威胁恐吓别人,这种优越感岂能不让他们感到舒爽。借名行权,这种轻松的工作加上良好的福利待遇,何乐而不为。

反过来对接电话的人来说就不同了,别说其中大部分遇到的不是境外诈骗,有些甚至是自己主动打出去的。就算是打入的诈骗电话,难道他们不是站在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吗,你去威胁恐吓一个受害者,那叫帮助?

其实明白人都明白,大部分只是打着反诈的旗号,单纯想了解一下你这个电话是为了什么而打,他们就是想知道你更多的隐私,为此不惜恐吓你,甚至威胁你。否则的话,对一名可能是“受害者”的人,不必带有肃杀之气,那是留给嫌疑人的才对。

欧洲国家我不太清楚,但在一些美国和日本的书籍里(包括谴责美国与日本政府的书)存在很多这样不经意也不是主题的桥段,那就是片警“打扰”或向公民采集信息都保持非常客气的态度。

出现次数较多的是东野圭吾的小说,当然那是因为作品方向,每当警方调查案件,采集涉案区域内居民的信息时,都是先敲门,再问是否有时间“帮助自己”,如果对方有事在忙,他们甚至要在门外等对方忙完。

这才是正常的,因为是别人在“帮助你工作”,而不是你为了“别人好”,强制要求他们“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