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大历史观是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科学方法论。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大国兴衰与国际秩序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对指导我们深刻认识世界政治经济演变趋势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全面把握大变局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大意义。

回顾历史,大国与国际秩序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大国兴衰贯穿国际秩序演变始终。19世纪以来,凭借工业革命、理性国家建设和所谓“进步意识形态”,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向全球扩张,确立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从大英帝国建立和维护的强调均势和间接统治的古典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到美国建立和维护的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即霸权型国际秩序,本质上都是世界强国建立的等级体系,以符合并实现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价值偏好和现实需要为核心。

审视当下,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其实质是国际体系中关键行为体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大国力量对比和大国互动逻辑发生显著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美国事实上的反秩序行为以及自由主义精神内核陷入严重危机等重大冲击,改变着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对国际旧秩序即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构成根本性挑战。世界呼唤国际秩序的转型与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国际秩序正确的演进方向。

未来,历史的钟摆朝向何方,取决于我们的抉择。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共同努力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本期策划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聚焦“从大历史观看大变局:大国兴衰与国际秩序演变”,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国兴衰与国际秩序的历史演进

摘 要:大国兴衰与国际秩序的历史演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尽管近代以来国际秩序的具体形态不断发生演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改变,但欧洲和西方大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主导力量。二战结束之后,摆脱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位的非西方大国开始登上世界舞台。冷战结束后,一批非西方大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乘势而起,改变了大国之间力量对比结果,促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相比于西方大国,非西方大国不仅具有更为广阔和长远的发展优势,更有不同的历史经验和价值追求,从而为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想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更是为超越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局,构建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发展目标和前景。

作 者:刘德斌,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时代嬗变与国际秩序更新

——基于唯物史观的观察和分析

摘 要:时代标识人类生活的历史方位,国际秩序则是人类跨国互动的基础条件。对时代和国际秩序的认知均有重要战略价值和政策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当前时代嬗变表现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虽仍为时代主题,但和平、发展、信任、治理四类赤字均在扩大。引发时代嬗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生产方式和世界上层建筑的深刻调整与变革。世界已进入“新时代”,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述的“大的历史时代”的新阶段,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和平与发展时期的新阶段。在这一动荡与变革交织的新的历史时期,国际旧秩序也即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美国事实上的反秩序行为,以及自由主义精神内核陷入严重危机等重大冲击而处于更新过程中,国际新秩序正在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秩序正确的演进方向。

作 者:王存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特质

摘 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道路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对此也存在误读,需避免把西方的历史经验简单套用到中国身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处于复杂的进程之中,但已表现出一些重要特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上多次出现强盛时期的大国的复兴,这增强了中国对复兴过程的耐心与定力;在战略意图的选择与战略目标的设定方面,中国追求的目标具有和平性、包容性的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认为自身与国际体系中其他大国的利益高度相容;在与既有国际秩序的关系方面,中国无意建立一种取代现有国际秩序的新秩序,不试图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等级秩序,而是积极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历史上多数大国兴起的案例相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不同的路径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中国以建设性的方式为国际社会作贡献的过程。

作 者:周方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百年变局与大国关系的中长期演变

摘 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角下,大国力量最本质和持久的因素仍然是经济力量。看待中美经济力量变化时,既要重视短期变化,但更要重视长期趋势。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总量赶超美国经济总量的速度有所减缓,但仍存在超越美国的可能。从长期来看,基于PPP测算的经济力量对比,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权力转移理论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冲突和地缘政治变化。由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基于上述两种算法会有不同的经济地位,而这种差别是造成近年来俄罗斯和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冲突性行动加剧的重要原因。日本因为熟悉政府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复杂关系,倾向于低估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前景,进而导致日本在战略上始终追随美国。不过,俄乌冲突使美国组建包括欧盟、日本和印度在内的大联盟的成效大打折扣。

作 者: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多重三角关系抑或阵营化:国际体系演化逻辑及其前景

摘 要:纵观国际体系演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多重三角关系和阵营化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演化逻辑和路径。阵营化造成了集团对抗,或者引发大战,或者陷入冷战;多重三角关系基于议题而形成灵活外交,保持了国际体系的动态平衡。互通-互动是推动国际体系演化的动力,交通、通信等功能型互通-互动扩大了国际体系的规模,最终形成了具有全球广度的国际体系。在功能型互通-互动的推动下,国际体系的广度延伸、密度增强,到19世纪中后期,多元区域性国际体系朝着“全球性”的单一国际体系迈进;而以价值型互通-互动为主导的国际体系朝着阵营化演变,阵营化国际体系的对抗强化了体系阵营内部的凝聚力和等级性。经济社会的发展冲击着阵营化国际体系,多元权力中心的历史性回归为多重三角关系的重构奠定了基础,是未来国际体系的前景之一。

作 者:孙兴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