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轻人都选择了——

去附近公园的草地坐坐

看大爷大妈锻炼

听着小孩子们的欢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获得身心的疗愈

这种自我放松的方式也被称作

公园20分钟效应”

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

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

很多网友表示:

“试过了,是真的!”

@xiaoerhenkuai

身在公园林中,天为被地为床,特别舒服。

@天真真

我能在公园看湖里的小鸭鸭一小时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只猫叫北北同意

论阳光的重要性,还有维生素D,谁用谁知道。

@如果

建议躺在草坪上看天空,但要带个毯子,要不草扎屁股坐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大财的狗剩

公园里都是活力四射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踢毽子的,抽陀螺的,唱歌的,打太极的,练八段锦的,还有一个我卖呆儿的

@A0小奶馨

超级喜欢带上我的小狗,小狗视野低,会发现人类平时发现不了的东西,比如雨后石头缝里的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经蛙

地质人出野外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就会感觉浑身充满能量

@宋吐司

我爱公园四季,公园四季治好了我的间歇性情绪低落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园果真有这么大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午后晚间到公园“散散班味儿”,成为打工人热衷的休闲方式,甚至被称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公园果真有这么大能量?

所谓的公园,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里的大型公园,工作园区、写字楼附近的绿色空间,街巷社区的小微绿地等等,都可以算在内。不同于节假日逛公园的隆重感,“公园20分钟”侧重于亲近自然、抬脚能到的随性行、小确幸,松弛感拉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公园20分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破圈,抛开互联网的跟风效应,并非无凭无据。据研究,置身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同时,自然环境有助于使大脑的控制中心,即前额叶皮质得到放松和休息,就像是给长期紧绷、使用过度的肌肉做放松按摩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忙里偷闲 回归本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慢下脚步,戴上耳机晒太阳,坐在湖边发发呆,躺在长椅上吹吹风,“五感”皆被激活,烦恼暂抛脑后,好不快哉!自然风景净化眼睛,寻常烟火熨帖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抵达自然,收获“治愈”。“公园20分钟理论”不仅给了人们一次走近自然的契机,还让人们看到了拥抱自然的意义。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相关讨论中频频出现,人们倏然间意识到,即便时移世易,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人,也与自己有相似的烦恼,且都能在自然中获得疗愈。

20分钟虽短,却足以在前进路上做一次短暂的停留与思考,透过“一花一世界”,收获内心的平静。

抵达生活的本真。让许多网友流连忘返的,不仅仅是花开花落,更是公园里“慢下来”的烟火人间:公园里四肢伏地的小孩,说自己在吸收地球能量,这一幕被网友拍下发表,让许多人心头一暖;有网友用20分钟记录了老太太们的一支舞、老大爷们的一盘棋,传递出一份难得的恬静安逸。

正是这些讨论与分享,赋予了“公园20分钟”更多意涵,让人看到,原来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从来没有远隔万里;原来在生存之外,我们仍能找到如此多生活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迷恋公园

不是一种出走

而像是一种回归

古老的乡愁在此时此地被公园淡淡化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远离人群,放空自己

还是靠近生命,感受生机

都有舒缓压力、缓解焦虑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