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都逃不掉供求规律,这应该一直是我们分析市场的基本点,不要偏离这个。需求量下滑,价格就要下去,供应就要减少,然后价格慢慢稳定。任你政策百般瞎胡搞,任你个人百般瞎胡闹,这一点谁都无力改变。

但实际上,很多市场参与者在这个游戏里面,最关注的是政策——这一点在国内,历来如此,而今更甚。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在大家眼里,全靠政策来续命。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ICU的病人,只能靠输血活着,输点血,能多撑一会儿,一说不输血了,那就要完。人们只把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政策,每天都要问一遍:什么时候还有大招?房东渴望看到政策,好赶紧出掉房子;买家渴望看到政策,好拿到一个低利率。等等。

但你回不到基本点,我觉得会很难做出有效的决策。因为政策不一定能够满足你的期待,而且一个政策之后还可能会有另一个政策,这会让你一直等待下去,等待可以是无穷尽的。正如像股票一样,你自己不去搞明白基本面,就只能跟着股价屁股后面跑。涨的时候你渴望涨的更高再卖,跌的时候你又懊悔不迭没有早卖。在房地产,人会一直“担惊受怕”,心态紧绷。比方说,一个限购政策放宽了,你会担心房价涨上去。或者中介小哥说,国家放了那么多水,大通胀马上就要来了,你还不赶紧买?或者你看到一个盘一把卖光了……这些都会让人紧张,特喵的房价是不是又要涨起来了。。。

01

回到基本点去讲,我的看法就一句话:现有的政策思路效用都不会大,即便一线城市的限购、限价、限售那些政策全放开,结果可能也就那么回事。所以,我根本也不期待。

房地产现在的根本问题,放到深圳看,放到全国看,都一样:就是产能过剩。这个不止是房地产,其它行业也都这样。具体怎么解决见仁见智,但是各行各业产能过剩是铁一般的事实。我们的产能先前是为全世界准备的,但是现在和未来大气候都可能是逆风,显然是会受到很大影响。房地产这个行业又尤其突出,它不比别个,你不能搞出口去消化产能,它只能是个自己人消化的内循环行业——除非你大幅度引入移民。这个决定了,同等规模同等背景下,房地产的问题更难以缓解。

至于房地产怎么突然就产能过剩了,供应方面是原因,像大炼钢铁一样的大建房子,供应量实在增长迅猛。但是需求方面同样是重要原因,过往几年,需求萎缩的像过往供应增加的一样迅猛。一个硬币的两面,需求下滑太猛,也会显得供应太多了——全国商品房销售量从接近18亿平米的峰值,掉到了大约11亿平米。只用了3年时间,需求萎缩了接近4成,而且还看不到底

那么,基于这样的逻辑,处理这个问题也应该很简单。要么是缩减供应量,要么是增加需求量,或者两者并行。不管你政策怎么搞,最终都必须要指向这个目标。

02

但我们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全国的政策,坦白说,不清晰。

在供给侧的调整,重点是缓解开发商流动性,让开发商不倒。这个当然是紧要之举,但是若要能够让一些优质开发商通过自身的能力持续的站稳,必须要稳定市场,让市场预期房子能够卖得掉。这个终端打不通,暴L只是时间问题。

供给侧的另一个调整,是结构调整,即重回房地产“双轨制”。这个实质上是在增加住房供应,它在相当程度上冲抵了供应量的市场化缩减。尤其是,鉴于可售型保障房的超低价格水平,它显著改变了需求端的预期,进一步把本来已经萎缩的市场化需求又分流了。

此外,各地城市在卖地端——这个更为源头的供应,并没有表现的很谨慎(按道理来说应该减少卖地),基于财政告急,在房地产下滑的几年里,各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反而更高而不是更低了(这是非常搞笑的事,去地产化导致地产依赖度更高,包括深圳)。

在需求端,政策是要大力刺激需求、扩大消费。这个思路当然是对的,增加需求量嘛,接盘的就多了。所以,降息降准、放宽限购限贷、解除认房不认贷、PSL旧改、以旧换新等等,都是在给原本被捆住的买家松绑。但有个大问题,房地产的现状显然不仅仅只是信心问题,还有实力问题。买家对房地产的未来前景出现了猛烈动摇不说,主要是口袋里还没钱了。这个情形,意味着你的需求刺激政策,会非常的事倍功半。如果说要真正的解放需求,除了上述政策之外,显然非常必要去做的一件事是:给人们发钱,或者涨薪,都OK。没有这些,这个需求量的“扩大”,一定有天花板,天花板是存量的完全释放

但是,先前被闲置的存量释放完,能够消化掉现有的商品房库存以及新增的保障房供应吗?这是个不那么难计算的大数。

03

看深圳的情况,这一轮市场价格的调整在全国是最猛烈,背后的因素和上面说的都对得上。

在需求量萎缩上面,市场新房、二手房(商品住宅)成交从2020年的14万套,迅猛萎缩到了2023年的6.4万套,腰斩。其中新房从2021年的5.2万套,持续萎缩到2023年的3.2万套,跌了4成。

但同时,供应量方面的变化几乎是反向的。官方批出的预售住宅面积,2020-2023年分别是:540万平米、612万平米、454万平米、579万平米,基本上都处于2016年以来的高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不算,上述新增住宅供应为商品住宅,并不包含人才房、安居房以及在建的可售型保障房。根据公开披露信息,这些已知供应量加总,我认为大略相当于整个2022年度的商品住宅批售量。这样算下来,伴随着需求量的严重萎缩,过去4年深圳房地产的新增供应量可以说是逐年增长的

这个合力的结果导致了,截至3月底,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库存面积升至539万平米,去化周期超过21个月——这属于严重超过先前住建部规定缩减供应的指标范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以上的事实,完整刻画了我们当下的房地产市场以及支持政策的面貌。如果说政策目标是稳住房地产市场,那么最好的计策显然应该是:缩减供应的同时刺激需求,其次应该是:缩减供应或者扩大需求。但总之,肯定不能是扩大需求的同时增加供应。

而现状则是:供应量在一线大城市没有出现显著的同步缩减(在深圳甚至是增加的),同时需求方面的刺激政策存在“天花板”——存量释放,止步于解除现存管制,并没有更多更宏阔的制度性政策调整。尤其是对于新增购买力,并没有更多的政策给他们去增加家庭收入,稳定他们的后顾之忧

这就是为何我说,大家花那么多精力去关注、去期盼的政策支持,我根本不期待的缘故。因为这样的政策方向既单一,力度又不够,根本无力扭转现行的供求关系,故而最终也根本达不到市场所期待的效果。有这些政策支持,比没有好。但最终,没有一整套系统性的供求关系重整,这个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市场,相信不会真正的走出困境

显然,当下政策已定,不可能令人满意。只能是成交量慢慢的萎缩,持续的出清,以时间换空间。

对于房企而言,今天创纪录的事件是千亿房企归零,但这不是结束,在房子能够正常的去化之前,“归零行动”不会终止。关于这一点,不少观点在谈到房企经营管理能力的问题,我上次在雪球上提了问题(被举报删掉了),这里再提出来:为什么倒下的房企95%(不是,可能是98%)以上都是非GJD房企呢?恒隆陈启宗也提到了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看到了,只是他们没有问出来吧。逆风太大的市场,也许真的不是能力能够解释的,只要你不简单的当个瓜众,便知这不是借口。

但是!对于普通购房人尤其是落地大城市的年轻人而言,这样的供应格局,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非常“友好”的景象!如我们在讨论T缩的时候所言: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你的家底子够厚,那么市场越惨,对你越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市交流,备注加V:budao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