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

李白在其经典名篇《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中抒发了对建安时期众文士的仰慕之情。

在如今年轻人以“上头”、“躺平”、“佛系”为流行语的时代,人们似乎对于古人的热词并不熟悉。若要论古人才俊最是“上头”的热词,那么“风骨”一词必然上榜。且看古往多少文人骚客为之折腰,留下的赞誉之词更是无数。

然而何谓“风骨”?

其原为对文学作品和修辞美学的要求,《文心雕龙》有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简而言之,风使文有情,而骨使文有形,风骨所体现的便是诗文的气质。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凸显风骨的诗文有别于浮华的文风和矫揉造作的辞藻,它所追寻的是诗文的阳刚之美,所展现的是作者的情志及练字捶句的高妙。而曹丕亦在《典论》中留下了他那著名的论断:“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很显然,李白推崇的便是建安士时期诗文的风骨。只因建安文章在那风起云涌,战乱不息的时代,书写出的是洒脱不羁的文章,吟咏出的是凝练不屈的诗文,更凸显了乱世的悲凉和慷慨中那道不尽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渐渐的,“气韵风骨”被引申为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随之渐渐的,风骨不再是品评的标准,而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理想,归根结底,是人品格的体现。它是一个人的气概,也是一个人的坚守。

《格言联璧》中的“人生四看”便是一个人风骨的体现: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事难事看担当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长驱直抵临安城下,宋庭大乱,却不见援军,官员纷纷逃窜。当大厦将倾之际挺身而出的是文天祥。他变卖全部家产充当粮饷军费,几天时间召集3万人从军,虽是杯水车薪,却明知不能为而为之,最终全军覆没,临安城终究还是陷落了。

但不屈的文天祥一路退守,坚持抵抗,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在战乱中丧生,而他则于宋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在广东被俘。

忽必烈钦佩其忠勇,亲自来劝降,已被严词拒绝,被囚禁四年后,文天祥英勇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是文天祥的气节与风骨,最终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越是临危之际越能体现一个人的风骨,越是手足无措时候越能认识一个人的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境逆境看襟度

范仲淹出身苏州贫寒家庭又逢幼年丧父,却依旧不堕其志,少年便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一路苦读后终于考取了功名赢得丰厚薪俸,但他依旧耐得住清贫,不图富贵享乐。当范仲淹回归苏州当地方官时,购地准备修建住宅时候,恰逢一风水先生对他说:“这里可是个风水宝地,将来子孙必定世代富贵。”

闻言,范仲淹却说:“我一家富贵,哪里比得上当地的读书人世世代代富贵呢?”于是,便将此宝地献出,修建了苏州州学以造福一方百姓。

人生在世,逢顺境不喜,遇逆境不悲,看淡得失,心胸豁达,亦显风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喜临怒看涵养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 383年)前亲王苻坚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此役由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总领大军,其弟谢石为征讨大将军,其侄儿谢玄为前锋督尉领八万大将军在肥水大破前秦,取得大胜。

大敌压境时,朝中群臣惶惶不安,唯谢安安然与人下棋,战报来时候,他只是看了一眼便随手放一旁,仍旧不动声色下棋。待旁人紧张询问时,他才缓缓答道:“小儿辈大破贼。”那言行举止,不异于常。

待客人走后,谢安才释放压抑已久的喜悦,手舞足蹈,竟然把木屐鞋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有人评论说这是“矫情镇物”,小君却认为这是“喜不失节,怒不变容”的涵养。毕竟遇事不急不躁、不露喜怒,才是一个人涵养的真正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行群止看识见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么一件趣事。

有个乡下的土财主,某天心血来潮突然买了个古鼎,据说是周代的文物。那古鼎泥迹斑驳,古色古香。不料那财主竟叫来铜匠将那鼎身上的土花和铜绿擦的一干二净,锃锃亮地摆在客厅里,幽幽地发着铜光,还请人来欣赏。到场的“雅士”们惊诧后有人说到:“这样的擦得精光的古铜器,我一生中还没有见过第二个”“雅士”们听到后无不大笑,鲁迅闻言“也不禁由吃惊而失笑了,但接着就变成了肃然,好像得了一种启示……”

因为鲁迅发现,正是这位土财主的所干的“傻事”,反而让我们得以见到了那周鼎的本来面目。

唐弢在《鲁迅的文物观》一文中说:“鲁迅的因吃惊而失笑是势所必然的。我以为一切雅士听到后无不大笑,也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不会像土财主那样去干傻事情。但当我们摇头晃脑,得意忘形,欣赏着土花斑驳、古色古香的青铜器的时侯,头脑里应保持一点清醒,心中明白,它原本是干干净净、金光灿烂的。这将更有助于去认识一切土花斑驳、古色古香的东西。”

若所谓的“群行群止”便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那么如此的“共识”,不“共”也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风骨”,贾平凹曾说:“做个有风骨的人,无论别人如何待你,都要自己珍视自己,对得起你内心的那一抹骄傲,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

毕竟,“风为形,骨为魂。”风骨是一个人的风度气质,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格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