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千年来农业劳动者以辛勤的劳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增收奇迹。

而如今,珠海市斗门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传统农业与最新潮的科技相遇进化成全新模样,“智能环境控制”“物联网”“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的一个个现实场景正在斗门上演。

科技人才与乡村科技需求精准对接、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斗门区不断推动数智农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方向发展,让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行当,而是依靠科技支撑、智慧驱动的乡村振兴新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添动力

“种菜不用土,农民着工装,大棚赛厂房”……在珠海大道西侧斗门鹤洲北,拥有306亩半封闭智能高科技玻璃温室的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正在探索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及智慧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园内的智能玻璃温室,一排排的无土栽培设施栽培架上,一株株番茄植株向上伸向顶棚,一串串红色玛瑙般的小番茄挂满枝头,个个饱满圆润,令人垂涎欲滴。

在栽培架一侧,被放下的番茄植株藤蔓也像线缆一样整齐码放,身着统一工装的工人们穿梭其间,整座温室干净整洁如装满服务器的“机房”。

“温室内采用无土吊架栽培系统,使用天然椰糠作为种植基质,并加装有多套水源净化装置,利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降营养液输送到装有压力补偿系统的滴灌末梢,让每一株植物都能获得优质、安全、均衡的浇灌。”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室内小番茄植株整个生长周期可以长到15米左右,产量是普通小番茄的5-1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作为蔬果工厂化生产的典型项目,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在播、种、管、收、储五个环节已实现高度自动化,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播种线、自动化潮汐灌溉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AGV无人驾驶采收车及自动化分选包装线等。

“可以说,温室内的阳光、空气、水都是‘定制’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全球顶尖技术和设备,智能玻璃温室实现了全环境要素精准控制。

在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供应纯净、安全、绿色的高品质果蔬外,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还是现代设施农业国产化的展示窗口。

据悉,为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粤港澳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进口设施设备占比超过70%。如今,经过多年的摸索,该园的投资、运营方华发集团通过整合体系内外资源,积累了丰富的设备制造经验,基本形成完善的装备设施产业生态,能够实现设施设备国产化率95%以上。

国产化后,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世界级农业新名片”,为进一步推广向全国打下坚实基础。

“数字+”赋能产业升级

初春时节,站在斗门区昭信村极目四望,水网纵横、鱼塘密布,白蕉海鲈不时跃出水面,掀起阵阵水花。

在珠海经济特区,昭信村原本并不显眼。因为相比于名人辈出的北山村、会同村和历史悠久的南门村,昭信村与水为邻、鱼塘环绕,名不见经传。但近几年,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水乡村落,在社交媒体频频“出圈”。

昭信村上演“亿元村”的逆袭,靠的是一条鱼——白蕉海鲈。30多年前,最早一批养殖户从山东等地引进黄海地区的七星鲈鱼,迈出发家致富的第一步。

2023年,斗门区“白蕉海鲈”养殖面积3.96万亩,产量15.95万吨,占全国产量超50%,带动相关从业人员4万多人,成为珠海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靓丽的“菜篮子”名片。

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白蕉海鲈”传统养殖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构建新模式、增加新动能。

2022年以来,昭信村不少鱼塘陆续上新了水质传感器、天气气象采集传感器和监控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塘口水质数据、视频数据、养殖数据实时查看和生产设备远程智能控制。管理部门和养殖户通过村里服务中心的大数据可视化大屏与手机,可实时查看鱼塘状态。

这是昭信村5G+海鲈鱼智慧渔业试点项目,覆盖面积超800亩,覆盖养殖户35户,全力打造数字化海鲈鱼试点养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慧水产监测和信息化技术赋能,助力昭信村“白蕉海鲈”养殖降本增收。据估算,昭信村5G+海鲈鱼智慧渔业试点项目可降低约20%人力成本,提升生产管理效率超25%,减少综合能耗约15%。

利用智慧渔业养殖技术不仅减了养殖风险,同时带来了产量、产值和利润的增加。插上5G的白蕉海鲈鱼正从乡村振兴的“致富鱼”变为千亿产业的“共富鱼”。

“新农人”逐梦农村大舞台

作为珠海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被束缚住“手脚”的莲洲镇,正通过科技人才与乡村科技需求精准对接,激发农业农村资源要素活力。

在位于莲洲镇的悦禾农业稻田禾虫养殖示范基地,大片水田映入眼帘。左侧的稻田禾虫套养区,多年生水稻随风摇曳;右侧的高密度禾虫养殖区,表面看上去一片“荒芜”,淤泥之下却是生机勃勃。

“珠三角当地出产的禾虫视新鲜程度及当季产量批发价格约为80—150元/斤不等,通常本地所产禾虫凭周边饭店及市场即可消化。由于本地虫产量有限,批发档口经常需要从越南、我国广西等地收购禾虫进行销售,仅番禺市场的三个禾虫批发档口年销量可超70万斤。”澳门青年、悦禾农业董事长林霖介绍。

张开网兜,在昏黄的灯光中捕捉随潮水漂浮的禾虫,是不少珠三角农村人的童年回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禾虫船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后因水域污染、农药滥用、过度捕捞等,稻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禾虫数量日趋减少,价格也水涨船高。

能不能脱离自然环境,人工圈养禾虫?2016年,林霖结识了一支研究禾虫育种养殖的团队,并达成了合作,开始研发攻克禾虫的人工育苗技术和规模化养殖。

为破解种苗养殖密码,林霖与团队前后投入3年时间,奔赴多地考察,学习种养经验,不断优化套养系统和方法,渐渐从“门外汉”变为“虫专家”,研究出改造成本低,产量比较理想的养殖方法——“高密度稻虫养殖”系统。

“我们培育苗种所用的优质种虫,虫体个头较大、浆汁饱满、活力十足,口感香糯且富有弹性、鲜香中带有回甘。”林霖介绍,悦禾农业还自主研发了禾虫浮游苗及标粗苗的培育技术、禾虫稻田套养系统、禾虫滩涂养殖系统,自主育苗苗种孵化率与投放存活率超过九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在莲洲镇,苏礼恒等7位珠港澳青年的事业也在蒸蒸日上。

过去数年,这支涵盖科研、养殖、销售的港澳青年团队发挥各自所长,联手建设“一亩田”生态农场鱼菜共生基地,拥有4项科技专利,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跨区域,反气候规模化养殖,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打造“高产、环保、生态”的现代农业模式,以南美白对虾为例,产量可达传统模式的20倍,带动村集团每年增收15万元。

一身干劲和才学,农田是试纸,技术是手中的笔。在珠海斗门,现代农业与现代科技接轨,让农村变成年轻人施展抱负的大舞台,为发展现代农业源源不断注入新力量、新血液。

[撰文]王韶江

[摄影]关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