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最终选择了陕北作为目的地,这个目的地是什么时间确定的呢?事实上,在1934年、中央红军从江西根据地突围时,究竟要转移到哪里、并没有定数。

当时,红军决策层的做法是边打边走、边走边看,不断地调整着方向;到陕北、去建立中央根据地,并不是开始长征时的初衷。直到1935年9月上旬、红军进了小镇哈达铺之后,目的地才得以选定。

哈达铺是个处于陇南宕昌县(现属于甘肃陇南市)的普通小镇。红军当年在这里做出了改变前途、奠定未来的选择,源于在小镇邮政所里发现的一摞旧报纸。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从报纸中得知:在西北方向的陕西北部,有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26军5000余人和六七个县域大小、十数万民众的苏区根据地。

同时,在报纸上、主席还看到: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25军3000余人已与红26军在陕北会合。这些消息,让一直在迷茫中寻找出路的红军里看到了方向,主席迅速作出向陕北进发的决定。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主席当年看到的报纸,是那一家报纸呢?2005年版的《陇南市志》相关章节记载:红军在哈达铺找到的报纸是《大公报》,报纸日期分别是1935年7月23日、27日、29日和8月1日。

胡政之(前排右一)和报馆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政之(前排右一)和报馆同事
《大公报》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公报》馆

《大公报》是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的,起初因为“敢言”而名满动全国;后因倾向于北洋政府而衰落。1925年11月27日停刊。1926年6月,吴鼎昌出资5万元,邀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股份公司接办该报。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大公报》的胡政之。胡政之,1889出生、成都人。当时在《大公报》任总经理、副总编辑,创造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办报经验,被视为“报界巨子”。

当时,他绝对不会想到,他的报纸、给迷茫中的红军指明了一条出路。他当时也绝对也不会想到,他手下的一个记者,会在56年之后、成为中国最高新闻奖项的名字。1991年,中国设立最高新闻奖项“范长江新闻奖”;2000年,范长江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1935年5月,26岁的范长江从北平赶到天津,找到《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说:“我要去考察西北,去了解红军。”胡政之立即答应,支付这个年轻人每月15元稿费、请他为《大公报》写稿。

接下来,这个年轻人开启了自己的“成(都)兰(州)之行”。历时10个月,独立进行了长达3000公里的新闻采访活动,写下的一系列报道,满足了国统区读者了解红军和长征的渴望,可谓轰动一时。1936年,《大公报》将范长江的相关文章结集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第一次真正、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到了1937年2月9日,在延安采访的范长江与主席彻夜长谈后,回上海写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更是将国民党在“西安事变”上的谎言掀了个底朝天。

胡政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政之
胡政之家庭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政之家庭照

据说,远在延安的主席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后,亲笔致信,以“弟”自称:“长江先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甚盼时赐教言,匡我不逮。弟,毛泽东。”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大公报》胡政之的“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在重庆谈判期间,他和主席之间的交流就是有意而为之了。1945年8月,毛泽东飞抵重庆参加国共谈判。9月20日,胡政之以个人名义设宴欢迎。宴会上,有人提到“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主席当即指出:“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的炉灶里不许我们做饭。”

在座人士无不为主席含义深刻、一针见血的幽默作答频频颔首。宴会结束时,外勤记者张蓬舟提出让毛泽东为报馆职工题词的请求。他当场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手写此五字。

据称,抗日期间,曾有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主席举行欢宴时,执意要《大公报》的记者孔昭恺坐在首席,并举杯说:“只有你们《大公报》拿我们共产党当人。”

胡政之1949年4月14日在上海病逝。此去经年,值其忌日,如去特以此短文以致对胡先生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