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大家脑海里的形象应该都是中小学课本上的那幅杜甫插图。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画图其实是我国的一位画家照着自己的模样画成的。这个画家叫做蒋兆和。

蒋兆和,原名万绥,祖籍湖北麻城,1904年5月9日生于四川泸州;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1952年,莫斯科大学给周总理致函希望能够提供中国古代科学人物像。当时没有李时珍和祖冲之的画像,总理就点名蒋兆和,“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

蒋兆和就以自己的老丈人“京城名医”萧龙友为原型,画了李时珍;以一个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为原型画了祖冲之。后来,他又创作了张仲景、张恒、孙思邈等古代人物画像。

在这些古人像中,《杜甫》是最被大家接受和熟悉的。和杜甫的诗多描写社会底层民众疾苦一样,蒋兆和早期的画也是这样:画中“满纸穷相”,落笔尽是下层人物的艰苦。

蒋兆和和杜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兆和和杜甫
萧龙友和祖冲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龙友和祖冲之
《流民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民图》局部

蒋兆和的《流民图》是他早期最重要的的代表作,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这幅高2米、长约25米的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民众,与真人等大,有呼之欲出之感。

画面中的笔墨侧重悲怆气氛,烘染了愤慨情绪的宣泄,表现出逃难群众的悲惨生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据称,此画曾在沦陷的上海展出,一些观众看到画面时,当场落泪。

这副画在北平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时,不及一日即遭日方宪军禁止。《流民图》后来被称做“爱国主义、现实主义的伟大画卷”,与毕加索《哥尔尼卡》和丸木位里、丸木俊的《原爆图》并称“二战期间反战爱民三大不朽之作”。

对于自己的创作,1942年,蒋兆和在北平出版的第一本画册的自序说:“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1946年,在《后流民图作者自序于胜利之日》中,他又写道:“……秃管一支,为我难胞描其境象……”这是蒋兆和作为伟大艺术家的最可贵品质:把灼热而正直的心,独忠于劳苦大众。

他曾这么说过“于茫茫的沙漠中,看看那慢慢奔走的骆驼”,“当炎威烈日的时候,听听那不可忍受的苦蝉”,“于是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来减渴”,“……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共茗此盏。”

这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执着地为底层民众呼吁呐喊的画家,解放后成了人民大众的歌者。1950年冬,蒋兆和作为土改队员到江苏吴江体验生活,亲身体会到农民分到土地后的喜悦。

《领到土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领到土地证》
《听毛主席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毛主席的话》
《毛主席在麦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在麦田》
《走合作化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合作化道路》
《毛主席在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在工作》

第二年,他以“江南农村之歌”为题,创作了《领到土地证》,“领到土地证,人人有田种,最终要感谢毛主席这个大救星。”

1955年,北京儿童医院建成,应老友诸福棠(医院首任院长)邀请,蒋兆和创作了《听毛主席的话》挂在医院大厅。

1955年的冬日,蒋兆和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农业合作化运动”,两幅作品,一幅《毛主席在麦田》,一幅《走合作化道路》。

1956年3月,《人民画报》发表了毛主席在工作的照片,蒋兆和根据这张照片画了幅《毛主席在工作》,完成后即被印成了明信片,广为销售……

对于蒋兆和,人们这样评价:蒋兆和从不自命不凡,然而他却创作了非同凡响的艺术作品。1986年4月15日,蒋兆和因心肺病抢救无效于协和医院逝世;此去经年,如去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