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中国经济是否复苏,看什么?

看消费者价格指数吗?

《报告》所定位的是3%,其表层意义是让老百姓多多消费,指望这个3%化解过剩产能吗?不太可能,它的隐语是:我要玩通胀了。通过连续十年3%的弱通胀叠加,可以稀释百万级的负债;这不叫经济复苏,叫分摊债务,并不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也会增长。

更多的人会看GDP增速完成5%的计划目标。

这也不行,GDP反映的是生产总量,不等于效益,尤其不等于老百姓收入提高了。GDP怎么算?盖一座楼是GDP,把它拆了还是GDP,盖了拆了赔钱是一回事,年度GDP 总量还是保住了。这也谈不上是复苏了。

那么,谈到中国经济的复苏,我们究竟要看什么?看三个标志,三个决定中国经济强与弱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标志:民间投资增速重返十年前。

市场的总资本,决定着这个市场的繁荣程度。

但是,钞票并不是你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印多了就是阿根廷。也就是说,林毅夫倡导的投资与扩大财政赤字阻止经济衰退的模式,是有边际的,这个边际已经差不多了。过去拉动一元的GDP,需要投下去3元,经过多年的效率递减,现在拉动一元的GDP,需要投下去9元,这事要有所收敛了,庞大不等于强壮,于是有“高品质”,有了“新质生产力”的新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资本的驱动力有限,那么,又不得不在世界丛林中增加竞争力,快速发展,就需要建立一个对资本友好的市场。

资本是聪明的,近十年,民间投资的增速快速下滑。人们都说股市是晴雨表,其实A股好像从来也没晴过,民间投资的数据才是真正的晴雨表,它代表着资本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是对经济形势最有效的判断;近十年民间投资增速一直以两位数下滑,与之正相关的,GDP增速也从两位数一路滑到了2022年3%。

所以,经济是不是复苏了,民间投资转热是重要标志,很诚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标志:不看总失业率,要看青年失业率。

为什么不看总失业率?

因为根本看不懂,什么灵活就业2.7亿,标准扑朔迷离;青年失业率去年七月高达21.6%,立即叫停,现在调整为分段统计,那意义又是什么,如果我们对就业与失业的统计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就失去了比较,也谈不上辨别。

那就改换一个观察的方式吧。

单看大学生就业水平,大学生每年都是千万级的,《报告》年度就业岗位的提供为1200万人,这些数字也都看不清,如果1170多万大学生都有工作,那不用去管灵活就业往哪边算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代表着工程师红利,这才是中国经济强劲回升的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标志:体制成本有效压缩

专家们谈经济,总是在谈各种指标,很少去追究中国经济创造的巨大财富,高税率、巨大的土地出让金,以及显性债务、隐形债务,这么多的钱都跑哪去了?

老百姓在叫穷,企业在叫穷,地方财政也在叫穷。这当然要看是谁在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分配,所以,一切都要去问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正常的收支,本应该与经济的发展共沉浮,以税收为主。

经济好,税基扩大了,就多花,搞点以旧换新,翻新一下已经高大上的行政办公大楼;经济不好,税收不达预期,那就调整计划开支,向东北某县学习,考虑节俭,规定人员出差,一人一餐不得超过100元。中国的地方财政不同,是按开支计划收入的三个来源,即:税收+土地出让金+借款融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土地出让金占了50%左右。

这就有问题了,现在房地产的大格局已经完全清楚了,不可能回到2021年的18亿平方米的销量,财政开支不下来,缺口将不断撕开撕大,大量的钱不是用于民营经济纾困,也不是提高居民收入,而是流向为地方财政化债,支付到期的利息,这决定了中国很难走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格局。

2024,上述三点能出现根本的改观吗?

如果能,请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如果不能,那更要唱想,权当是在加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