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表现在自我层面上就是通过内在的自我修养而实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意义的表现,是个体对自我的完善,就整体而言,代表着整个国家的精神气质和道德素质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于孟子理想人格体系之一的大丈夫人格,它也是圣人人格和君子人格的最终现实指向。换句话说,圣人人格和君子人格作为孟子的理想人格典范之一,表现在具体的形象上就是大丈夫人格形象,正是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提出让圣人人格和君子人格更加具体化和现实化。

春秋战国时代,“丈夫”一词通常指的是成年男性。直到孟子,才由丈夫上升到大丈夫。在孟子的心目中,大丈夫是集义与勇于一身的一种人格,大丈夫不畏贫富、不畏权势,不向恶势力屈服,他集正气于一身,始终行走在正道之中,为我们现代人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正义、智勇双全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认为君子是存仁向善的一种人格,而君子不仅仅需要内在的美,他在外还要具备浩然正气,表现出刚强的一面,圣人人格的具体化与形象化需要通过某种具体的人格来呈现,所以提出大丈夫人格。

孟子看来,大丈夫应该身处于最旷阔的地方,立脚于天下最中正的大道上,行事要保持在正道。大丈夫人格应该是胸怀开阔,阳刚正气,独立不屈。

大丈夫的提出

孟子在孔子君子和圣人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在他看来,君子是存仁向善的一种人格,圣人已经到达人格的最高层次,但是圣人不再像孔子讲的那样是非常难以到达的,在他的心目中,人人都可成为尧舜这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要想成为圣人,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他由此提出来更加具体,更加现实化的理想人格,即大丈夫理想人格。“大丈夫”一词在《孟子》原文中出现主要体现在孟子与景春的对话之中,大丈夫精神是在与“妾妇之道”相对的意义上讲的。

景春的心目中真正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这种举动能够影响全天下的人,带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在孟子看来,这种人不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妾妇”指称小媳妇,身处于没有权力地位的封建社会,她们的意愿都是顺从家里人的,没有真正的独立权,甚至对自己的丈夫会产生畏惧感,孟子认为“妾妇之道”就是这样的表现。

公孙衍和张仪等人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其所作所为都是按照自己主子的意志行事,就好像小女子出嫁后一切都顺从公婆、丈夫一样,所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大丈夫,那么何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认为,大丈夫当身处于天底下最广阔的场所,立脚于天底下最中正的位置上,本着大道的原则行为人处世之道,能完成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前进,所谓的身外之物、即钱财、权利、地位都不能迷惑他的心智,动摇他的初心,改变他的志向,处于人生的不理想状态时先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才是大丈夫人格形象需要做到的。

李泽厚在议论孟子这段话的时候说道:“孟子的这句话成为几千年来激励人心,经久不衰的千古名句。”他代表着许多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这种理想闪耀着永恒的光辉,对我们后世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和希望,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所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元培对“大丈夫”人格评价说:“孔子以君子代表实行道德之人格。

其所谓大丈夫者,以浩然之气为本”。由此可见,“大丈夫”与“君子”在某些侧重点上还是有差别的。

在孔子看来,君子更多是风度翩翩、温和敦厚的形象,如他的描述是“约之以礼”,“君子矜而不争”,君子侍奉自己的父母亲人,不会有任何的怨言。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具备刚强之气质,他的身上存在着一股正气,这也突出了君子和大丈夫人格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别的。也可以说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是对孔子君子人格的一种深化与扩展,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别,所侧重的方向是有差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孟子的大丈夫比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动态性,更加具体化,摒除了圣人的神秘性和抽象性,表现出了君子人格更有勇气、更刚强的一面。

也可以说大丈夫人格是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的最终现实的归宿,也提供给我们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楷模,给我们后世人生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榜样,这种力量值得我们后世传递下去,作为我们精神的支柱,对现代人的自我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丈夫的人格特征

每一种人格都具备自己一定的特色,这是对人格的形象界定,人格特质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景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大丈夫作为孟子理想人格的表率,他不仅要有崇高的志向,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仁德之勇。

其一,大丈夫具有坚定崇高的志向。古人重志,由来久远,要成就大丈夫,树立坚定的志向是第一位的。“志”代表一种精神力量,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抵抗外来压力,不向恶势力所屈服的坚强意志,作为真正的英雄不能缺少远大的志向这一基本要素,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的境界,首先必须有崇高坚定的志向,然后经过“立志”、“行志”和“守志”这三个过程,首先对仁有执着的追求,将其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然后通过努力,方能到达仁这一崇高的境界,这和我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有有共通之处。

关于“志”的解释,赵岐注说:“志,心之所念虑”。朱熹注说:“志固心之所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志”是和心紧密相关的,心带领着志,志追寻心所作的道德判断来确定实践的道德方向,即“志固心之所之”。所以,要想实现大丈夫理想人格,首先应该树立坚定的志向,以立志为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也十分推崇尚志。这在孟子与齐国王子的对话中可以表现出来,齐宣王问孟子什么是尚志,孟子说尚志其实很简单,就是仁义之行。在孟子看来,持志是坚持自己的初心,失志是自暴自弃,偏离自己的初心。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具有坚定的志向,将天下最宽广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安身之处,行为举止时刻遵循礼的规范。

除此之外,大丈夫还需要始终坚定自己的志向,不管处于得志亦或是失志的状态中都不会变动自己的目标,富贵、贫贱、威武这些都不能摧毁大丈夫的志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大丈夫不愿像君王一样凭借着自己有权利地位而贪图享乐,大丈夫的品行端正,志向高远,岂是贪图享乐的君王所能比拟的,大丈夫的精神所带来的力量远远高于那些君王的权势,用大丈夫的坚定志向来对抗君王的权势,这也体现出大丈夫独立的人格魅力。

由此而知,大丈夫是一种意志坚定、有高远志向的人格,始终践行居仁由义的品格,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拥有独立的人格。不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不做别人思想的顺从者,始终坚持道义的原则和方向。

其二,大丈夫还具备仁德之勇。《说文解字注》上将勇解释成气的表现,气指的是云气,引申意思就是人体之充气。将力解释成筋,认为勇、气、心这三者是具有一脉相通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敢还代表的是上进之意,综上所述,在以前,勇敢原本是意思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字,和我们现代的意义还是有所区别。直到后来,才有了勇敢这个词汇,表示的是勇敢,有胆量的意思。在孔子的心目中,“勇”是成为理想人格的一种重要要素。

仁、知、勇是构成理想人格的三个要素。在孔子看来,有仁必定有勇,要做个有仁心的人就必须具有时刻追求仁的勇气,他在《论语·宪问》中说道:“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和勇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即有仁爱的人一定代表着他还具备勇的力量,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勇敢,那么,不一定是有仁爱精神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在孔子仁德勇的基础上认为大丈夫必须具备仁德之勇,孟子也注重仁德之勇,周文王的勇是为天下百姓谋利益的勇,孟子倡导的是这种具有仁义,追求仁义的勇,所以,作为理想人格之一的大丈夫在拥有坚定志向和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勇气,作有勇有谋之人才是大丈夫的最终指向,这样才能造就完美的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与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作为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的观点是基于孔子的气观念之上,这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凡的意义,也因此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以及难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从人性之善这一观点出发,对浩然之气的特点到如何养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孟子建立了浩然之气与人格气质之间的桥梁,贯通了气与人的联系,对大丈夫的养成具有非凡意义。

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与人格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成为理想人格所涵养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因此,作为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用浩然之气涵养自己是其必经之路,蔡元培也说道,“所谓大丈夫,以浩然之气为本”。对于浩然之气的涵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大丈夫”理想人格养成的最终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在对待人生的态度,实现人生的价值,以及坚守人格操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持、坦然、仁义等精神气质和浩然之气是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是以浩然之气为底蕴。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重义而轻利,以国家天下的安危为自己的职责,是具有大我精神的一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