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中国工程院已故院士简介(三十二)》(以逝世时间为序)。

潘自强院士(1997年当选,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潘自强(1936年6月1日-2022年1月19日),湖南益阳人,北京大学毕业,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

潘自强于1957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当选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

2022年1月19日,潘自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戴永年院士(1999年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戴永年(1929年2月9日-2022年1月27日),男,汉族,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通海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1948年,戴永年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云南大学复学后,回云南大学继续学业;195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矿冶系,获得学士学位;1951年—1954年,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工作;1954年,随云南大学矿冶系调整至昆明工学院工作;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冶金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1978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秘书;1978年—1983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主任;1983年—1986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系主任;1986年,成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1月27日,戴永年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

戴永年长期从事真空冶金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制备研究工作。

毛用泽院士(1995年当选,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毛用泽(1930年9月1日—2022年3月6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核技术应用专家,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 。

1949年就读于交通大学化工系,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并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修核物理,1954年结业 ;1955年进入防化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专业组长、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科技委副主任、主任;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至1988年担任防化研究院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3月6日,毛用泽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

毛用泽主要从事核辐射防护剂量学,核爆探测学、核监测装备系列与标准化的研究。

陈敬熊院士(1995年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陈敬熊(1921年10月16日—2022年3月16日),男,汉族,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1947年,陈敬熊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0年,获得交通大学 [12]硕士学位;1950年—1952年,在北京邮电部研究所工作;1952年—1957年,在通讯兵部电信研究所工作;1957年—1965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所长;1965年—1980年,担任七机部二院二十三所副所长;1980年,在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3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陈敬熊长期从事电磁波地面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张子仪院士(1997年当选,农业学部)

张子仪(1925年3月4日—2022年3月23日),男,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畜牧学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43年—1945年,张子仪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1952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1952年—1957年,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担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饲料组长;1980年—2010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学委会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工作。2022年3月23日,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张子仪长期致力于饲料资源开发、国家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及动物营养学研究。

李三立院士(1995年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李三立(1935年8月24日—2022年4月23日),出生于上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首位院长及名誉院长 。

李三立于195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1960年获得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回到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4月23日,李三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李三立负责研制过中国电子管、晶体管、LSI和VLSI四代计算机,研究领域包括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超级计算机 。

黄文虎院士(1995年当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黄文虎(1926年7月22日-2022年5月19日),机械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永康市。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

1949年,黄文虎在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949年—1950年,先后在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部、天津中央电工二厂工作;1950年—195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理论力学,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50年—1959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1959年—1972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数理力学系主任;1972年—197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汽轮机教研室工作;1977年—198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动力学研究室工作;1981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1981年—1985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1981年—1988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1984年—1987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89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振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5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黄文虎长期致力于一般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王哲荣院士(2001年当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王哲荣(1935年10月5日—2022年5月31日),男,汉族,河北省高阳县人。坦克车辆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双聘院士、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在学科为军用车辆工程。

1962年,王哲荣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2年—1969年,在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1969年—1978年,担任总后第20研究院第201研究所总体组组长;1978年—1985年,担任中国兵器工业第201研究所室副主任;1985年—2001年,在中国兵器工业第201研究所担任三代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组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5月31日晚21时50分,王哲荣因病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