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会吃垃圾食品,不知道是垃圾食品的当然没什么后顾之忧,知道是垃圾食品的人还是要吃,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经济方面来看,食品也是商品,分等级。高档食品无公害,定价高端,主要供给权贵阶层。中档食品供给中产阶级,低档食品供给一般人或者底层劳动者。而垃圾食品大多属于低档食品,食材来历不明,用了高油高糖高盐麻辣的东西,掩盖低劣食材的味道。倘若把高端或中端食品推向市场,把垃圾食品全都清理出市场,那么,市场就会混乱起来。一般人和底层人挣钱少,消费能力有限,买不起高端和中端食品,就会闹事。而权贵们和中产阶级却并不会有什么影响。那么,到底是权贵、中产阶级的人数多,还是一般人、底层人的人数多?不言而喻,还是一般人、底层人的人数多。倘若他们吃不上喝不上,岂不是要造成社会动乱?哪怕让他们吃点垃圾食品,也不至于饿死。有人说得有点过,叫做“宁可毒死,不可饿死。”因为生病了,可以到医院去看病,而医院一般有资本和权力背景,不管是资本方还是权力方,都可以获利。那么,为什么要清除垃圾食品呢?

有了垃圾食品,一般人、底层人就有了所谓的美食。他们看到垃圾食品诱人的广告,看到垃圾食品长期存在的状况,就想尝尝。一尝之下,觉得好吃,就欲罢不能了。毕竟,人在选择食物方面有些感性,会根据好吃的程度来选择,而垃圾食品大多让人的味蕾感觉良好,却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垃圾食品中加入了添加剂,可以欺骗人们的味蕾,而且可以长久保存。人们大多比较感性,吃到好吃的垃圾食品,就认为是正规食品。因为垃圾食品长期售卖,没有被查封,就代表一定的正当性。可是,只吃一两次并不能吃出毛病,要是长期食用,就会吃出毛病。但人们似乎有些灵活机动的想法,就是不吃一种垃圾食品,换着品种吃,其实还是自己欺骗自己。换着品种吃垃圾食品并不会好到哪里去,照样会吃出毛病。那为什么人们还是要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吃食物的时候,除了感性选择,就是选择和自己经济条件相对应的食物,算是一种理性选择。但人们的理性并不会鉴别垃圾食品,而是会判断能不能买得起,前提是垃圾食品是正当的,是安全的————那么多人都在吃,而且排队购买,难道还有假?于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就出现了,跟着别人选择,而且要体面消费。毕竟,垃圾食品价格不高,“物美价廉”,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排队购买。人们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选择,普通人或底层人都会选择垃圾食品。那些垃圾食品方便食用,在路边小摊就能买到,甚至可以在饭店里买到套餐。喜欢吃的时候,带上全家人,进了饭店,体面消费,还花得不多,吃到的东西还都有体面的名字,算是美食,岂不是面子上好看又得了实惠?如此看来,垃圾食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人们喜欢社交,喜欢和家人一同进餐,不管是一群一伙的年轻人,还是一家人聚餐,大多都会进饭店,而选择饭店的套餐消费,大多比较实惠,但是饭店的食材是不是干净,是不是垃圾食品,就没人过问了。吃垃圾食品的前提是,饭店接受权力部门监督,食材一定是干净的,不是垃圾食品。可是,权力系统只是定期检查,并不会时刻盯着饭店的后厨,也不会盯着进货渠道以及进的食材。

是不是人们太感性,太幼稚了?当然不是。大多数人挣钱不多,不是权贵,也不是中产阶级,但需要吃饭,需要喝饮料,向往电视里演的广告中的生活,向往网络上展示的广告里的生活,向往电视剧、电影里展示的城市生活,其实只会产生一种被洗脑的影响。他们会认为那些广告中、电视剧中、电影中、短视频中的美食是真的美食,食材干净,还物美价廉。长期这样认为,就会接受了。倘若他们看到有人在吃所谓的美食,而且没吃出问题,不贵,是先要鉴别一下美食是不是垃圾食品呢,还是先考虑自己能不能买得起呢?当然会先考虑自己能不能买得起了,而不会鉴别是否是垃圾食品。人们的心理预设前提错了,或者说权力系统监管不到位,总是“大放水”,也就让垃圾食品大行其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人看到垃圾食品,就会想到能不能买得起,而且会从众,岂不知买垃圾食品的人都错了,而且一定被蛊惑,被洗脑了。如果人人拒绝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就会失去市场,销声匿迹了。只是,媒体始终都在做广告,现实中始终都有垃圾食品销售,人们大多盲目相信权力系统的作用,比较感性,盲目从众,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也就选择垃圾食品了。只是,长期吃,得病之后,才后悔莫及,却看清了垃圾食品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