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记智库城城

近些年变动的时代,有句话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详:“时代淘汰你的时候,连一声招呼都不打。”

短短五年,汽车行业“洗牌”全面提速。产业之变带来城市变局,这也是上海引进特斯拉、北京倾力推进小米汽车的原因。“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名号,是当下行业“变天”的写照,也是城市竞争的折射。

洗牌已“变天”的时代

下图是「城记」历时多日交叉统计,首次披露这五年“中国汽车城”之变,也是后面内容的主要基底。

这张图,就能充分诠释什么是“变天”

“计划经济”特定的汽车产业布局,成就了诸如长春、十堰等在内的“汽车城”。改革开放后,推动广州、上海、武汉、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发展。时针走到了今天,汽车产业大变局已开始:

这五年国内“汽车城”变局◎制图/城记智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五年国内“汽车城”变局◎制图/城记智库

从燃油时代的上半场,转入电动智能时代的下半场。作为全球电动汽车主战场,产业变天带来城市“变天”。

任何一座城市和国家发展,尤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才是“核心驱动力”。汽车行业无疑是重中之重——它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现代工业技术集大成者。

这个排名已非常清晰变化,限于篇幅,「城记」这里做几个重点说明:

当时对武汉汽车产业报道◎制图/城记智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对武汉汽车产业报道◎制图/城记智库
“洗牌”下的西安和武汉变化◎制图/城记智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洗牌”下的西安和武汉变化◎制图/城记智库

第一、传统“霸主”地位受到挑战:除发挥稳定的广州之外,其它城市遭遇极大的挑战:上海、长春和武汉等传统“汽车大城”产量有大幅下滑,北京和天津等市场号召力下降严重……

第二、电动汽车催生“新汽车城”:基于产业基础,重庆和合肥(含省内芜湖)“提速转型”;相对空白的深圳和西安,则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迅速崛起成为“新汽车城”。

第三、非中心城市遭遇发展阻力:基于产业分工不同,柳州、襄阳、保定和十堰等拥有多个不同类型的汽车产品,是燃油车时代的“汽车城”。如今的现状,已出现明显的“发展疲态”。

一切的变化,就在这短短的五年时间。

城变:每座城的变动

汽车,是一个受宏观经济深刻影响的行业。但是这几年,疫情、消费疲软和行业供应链的不稳定,也未能阻止行业的发展。

在这个“冲击波”下,整个市场的格局、受众群体以及发展逻辑,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公开新闻显示,2023年我国电动汽车销售949万俩,而全年汽车销量为3000万辆,占比达31%。

因为电动汽车主要是乘用车,故渗透率更高。这其中,自主品牌份额已占据85%以上。这里,我们就上海、深圳、重庆和合肥四城进行简要分析。

关于特斯拉与上海的相关报道◎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特斯拉与上海的相关报道◎NEWS

▶“豪赌”获胜的上海:从数据上看,2019年上海汽车产量274万辆(特斯拉在年底投产),2023年产量大幅下滑至215万辆(而特斯拉产量超过90万辆)。若无特斯拉,上海汽车产量可以说“腰斩”。

抓住“龙头”的深圳: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深圳。2019~2021年,深圳汽车产量仅为9.3万、10.9和29.9万辆,排名可以忽略不计。

自2022年开始,比亚迪扩大产能升至84.9万辆;2023年更飙升至178万辆,一夜之间超越镐沪成为新晋“新能源第一城”,并成为中国汽车产量第四城。作为比亚迪总部,深圳可以说“厚积薄发”二十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相关报道◎NEWS

“穷追不舍”的合肥:合肥,近些年中国的明星之城。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主打科研、强抓工业、发力招商,这几年“猛追”新能源汽车。一年即迅速“逆袭”,汽车总产量也超过西安,位列全国第七。

“汽车立城”的重庆:作为传统汽车制造重镇,已形成以长安系为龙头,拥有包括赛力斯、阿维塔等十多家整车骨干及上千家配套企业,本地配套率达70%。新能源汽车“加分”,让重庆产量跃居全国第二。

变动大环境下,部分城市“逆势”的本质,来自制造业的“顶梁柱”。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如此重视“小米汽车”就不言而喻。

未来:西安怎么做?

旅游业是“让城不穷”,制造业“让城变富”。

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知,西安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人口和经济总量严重不匹配。近些年,西安发展并非各种“大口号”的结果。核心是“重归制造业”下,带来二产占比稳定在合理水平。

但是,挑战依旧存在。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西安最大“功臣”——比亚迪,是2003年因收购秦川汽车获得“牌照”落户西安。若无此基础,或者比亚迪无今日成就,一切都将可能改写——西安若想引进“特斯拉”,几无可能。

“大变局”之下各城必然有所动作◎制图/城记智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变局”之下各城必然有所动作◎制图/城记智库

有人说西安拥有比亚迪是“运气”,可没有沉淀哪来结果?

如今,西安拥有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两大“千亿级产业”:前者“顶梁柱”是二十一年前落户的比亚迪,后者“巨无霸”是十一年前落户的韩国三星。试想它们当年哪个不是“豪赌”,哪个不是“长期主义”?

“豪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在“新兴市场”和“存量竞争”共存的时代,其背后是发展意识、产业理念和落地行动。单从这个角度,合肥的结果就是榜样。

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实景◎来源/城记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实景◎来源/城记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扩产项目◎NEWS

在“加速洗牌”,西安新能源汽车行业三问:

第一问:西安优势能持续多久?比亚迪产能分散已是必然,西安还能新增多少产能?对比亚迪和吉利等“龙头”,还能深度服务到什么程度?此外,西安是否还能引入其它整车品牌或生产线?

第二问:西安还能引入哪些产业链?作为全产业链的汽车产业,西安有多少条新的“龙头链”?对标其它城市,西安站在什么角度制定了哪种目标?而且,西安未来的本土化率能达到多少?

第三问:西安招商服务深度如何?在“内卷”时代,不进则退、不兴则衰。那么,西安的招商团队能力如何?对行业的把握和判断如何?有没有对结果“论功寻赏”?西安的土地和落地够不够?

文=城记智库城城

©版权声明:部分信息和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转载请注明

发现脚下这座城

最近,我们谈了很多城市发展的事情

也谈不少基建和规划

也重点分析关于交通的提升

一起聊聊西安,说说未来

让我们一起读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