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太祖的赵匡胤,一生领军打仗创下的战绩无数,被人称为“千古一帝”。

而他伟大的一生却在公元976年戛然而止,翌日,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令人纳闷的是,为何赵匡胤没有将皇位传给后代,而是给了弟弟。

按照古代的传位方式,应当是君王将皇位传给嫡长子,亦或是自己的儿子,可赵匡胤却颠覆了传统,将位子给了弟弟赵光义,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其中有猫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当时赵匡胤膝下不是没有子嗣,作为宋太祖的他,没少在后宫播撒种子,当时已成年的皇子就有赵德昭、赵德芳,可他却没有将两个孩子当继承人培养。

这在后人的研究当中,引发了一系列“阴谋论”,有人猜测是赵光义私底下挤兑兄弟俩,导致二人没有发展的空间,也就没有能在赵匡胤面前表现的机会。

还有人猜测是赵匡胤不喜欢自己的两个孩子,认为他们难以堪当大任,这才会转变思路,将江山传给弟弟赵光义,谣言归谣言,历史上的事实当真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能说,赵匡胤作为曾一统天下的君王,绝不会如此儿戏国家的发展,他能将皇位传给弟弟,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的决定,同时也是为了顾及的整体局面。

之所以他会下此决心,也是受了他的母亲杜太后的影响,当时朝政不稳,为了帮儿子打理江山,她平时也会亲临朝政,给大臣们出谋划策,深受百姓们的爱戴。

转眼间时光飞逝,杜太后也到了临终的这天,走之前她特地嘱咐赵匡胤,不要将皇位传给孩子们,不是觉得他们能力不行,是朝廷根基不稳,会遭有心人篡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证实这句话是自己说的,杜太后特地找来当朝宰相作证,并将这一决定写成字条,放在了一个金盒子当中,而这件事,也就是后来的“金匮之盟”。

而这也是赵匡胤传位给弟弟的第一个关键点,作为一介明君,同时他也是个闻名天下的大孝子,为了让亡母泉下安息,他在这之后,也用实际行动履行了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母亲嘱咐他之前,其实他早就有将位子传给赵光义的意思,平日里亲王私养死士是犯法的,一旦被发现,轻则打板子重则被流放,实乃重罪中的重罪。

事实上,赵光义的手上也有一些心腹,其中不乏武林高手,这要是放在别的朝代,想必赵光义的脑袋早就离家了,可赵匡胤却置之不理,任由他自己发展兵力。

有人或许会纳闷,难道拿捏赵光义对于赵匡胤来说,那不还是轻轻松松?可他却默许兄弟的越界行为,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赵光义没有用心不良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在北宋建立之初,是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一起拼命厮杀,才打下如今的天下,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是将天下的一半割据给赵光义,赵匡胤都不会有意见。

毕竟两个人既是亲兄弟,又是过命的交情,这等深情厚义,是其他人无论如何都撼动不了的,将江山交给赵光义,他打心底里放心,至少不会遭他人篡位。

如此看来,赵光义的确是更适合统领江山,既有过骑马打仗的经验,又有着足够的兵力应对外敌,将江山交给这样稳重的人,能够以绝后患,保证江山永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小皇帝无法担当得起重任,这一点在赵匡胤曾给周朝效忠时,他就曾见过类似的经历,以至于默默在心里留了个心眼。

当时周朝濒临灭国的边缘,由于上一代帝王子嗣稀少,只好选出年仅七岁的周皇帝柴宗训即位,当时的他还处于孩童之年,根本不懂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动。

不幸的是,朝中有人动了篡位之心,此人正是柴宗训的部下,趁着月黑风高之时,他便“黄袍加身”,将皇位夺到了自己手里。

他自然也没有善待柴宗训,于是历经了几个君王交替的后周,就因为选人不当,毁于一旦,这也是赵匡胤担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二十多岁一个二十岁出头,按理来说已经到了当君王的年纪,可两个人的准备却没有赵光义足,既无兵也无权力。

同时两个人也没有进过军营,没有任何作战经验,而作为一个帝王,想要博得其他人的尊敬,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武力超群,这也是能让士兵们信服的关键。

同时赵匡胤也担心,万一赵光义抱着保护君王的名义,在私底下对自己的儿子动手,这也是一大问题,毕竟在百年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他都不会再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事件受到大家非议,那就是迁都事件,当时的赵匡胤带大臣们微服私访,见到洛阳身居要塞,于是便建议将汴梁的都城迁至洛阳。

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称国家刚建立之初经济还不稳定,没有太多资金来迁都,再一结合其他细节,有人揣测赵匡胤如此是为了防赵光义。

因为当时赵光义的兵力与人手,已经在汴梁城内形成了一定势力,有影响朝堂的趋势,不过赵匡胤迁都一事,难道真的是为了防亲兄弟插足自己的事业吗?

其实不然,他要是真的想疏远赵光义,也不会这么晚动手,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处理了赵光义,但他没有这么做,在赵光义打了胜仗后,还将他封为了晋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以上线索来看,赵匡胤与赵光义作为兄弟,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僵,而他之所以会将位子传给赵光义,无非是为了顾及局面,是考虑良久才做出的决定。

毕竟当时的赵匡胤已人至中年,在儿子们二十多岁的年纪才开始培养,多少是有点晚了,更何况有更好的选择,换做常人来说,也不会再大费周章的去培养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