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狐妹给大家唠唠。

有人投稿称,自己买了小米汽车,在交付仪式上雷军给亲自开过车门,却被公司莫名其妙开除了。

而开除他的公司不是别人,正是另一个新能源车企——极越汽车。

公司给出的理由是,违反竞业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还在自己的各大社交账号上“维权”,大骂极越汽车是“职场刺客”。

买完小米汽车五天就被开除,从约谈到强制被辞退只用了 1 小时,一点赔偿金都不给,说得简直太委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发酵之后,网友们议论纷纷,一开始大家都非常同情这位车主,指责极越汽车没有格局,大概是得了“红眼病”。

然而,也有网友怀疑背后另有隐情,难道肯德基员工私下买了麦当劳吃就会被开除?也太离谱了。

还有人晒出极越公司楼下各品牌的车都有,怎么没有把这些人全都开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有人扒出,这位投稿的似乎也是一位自媒体人,而且还是一位狂热的米粉。

从上个月 16 号开始,他在自己的微博账号持续发布了很多小米汽车相关的内容,抖音也是如此。不知道还以为是小米花钱找的宣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仅参加了小米 SU7 的发布会,还拍了不少现场的视频和照片,并在各大社交平台实时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心的朋友们,估计已经发现了,就连他用的手机都是小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会结束后,也是第一批抢到了小米创始版,编号 172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月 3 日,小米首批车主交付,这位车主到现场与雷总合了影,亲身体验了一把“百亿大佬为我开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隔着屏幕都能体会到,他对小米的喜爱,以及买车的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发展到这里,也还没有到反转的地步。一个米粉到极越上班,私下搞了自媒体,疯狂宣传小米,最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很多网友都好奇,他何不去全力应聘小米,来个双向奔赴。

别说,他可能还真在小米上过班。有人扒出他曾在小米干过两年策划经理。一定是特别的缘分,让他离职之后依旧对老东家念念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极越法务部的一份正式声明,让事件走向变得魔幻了起来。

他们表示开除这位员工并不是因为购买小米汽车,还把原因都给一一列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他的身份比较特殊,是极越媒体运营人员。但却注册了多个自媒体账号,在全平台长期发布小米内容,与所在岗位冲突,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和不竞争义务。

而且很多内容都是上班时间发的。好家伙,有图有真相,连辩解都没办法辩解。

还有就是,他存在多次旷工行为。比如去参加小米汽车的提车仪式那天,就正好是工作日,又一个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偷偷摸摸旷工也就罢了,还被很多媒体给转载报道了。其实光这一条就违反了公司劳动纪律和制度,被开除也不冤枉。

重点是,姚某某发布的内容影响了极越的形象和声誉,公司已经取证,并保留进一步追求的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网友爆料,这位车主在职期间还拉了很多个米粉群,号召人去攻击其他汽车厂商。

咱就说,喜欢没关系,攻击别人就不对了吧,但愿这不是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博主显然是不服气的,甚至放出了被约谈的录音。

他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买了辆小米汽车,参加一下车主活动,有什么问题吗?又没有说极越的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听完录音后,网友们却越发觉得,极越说得对,他被开除得不冤。他可能真忘了自己是在什么岗位吧。

虽然买车属于个人行为,但你的背景是极越媒体运营人员,代表的形象是极越员工。低调一点还可以理解,大肆宣传就不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也有网友觉得极越应该感谢他。要不是因为这位员工被开除,还真不知道有这个品牌。本来已经淹没在各大车厂,这下又浮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前,极越汽车和小米汽车同时成立,由百度和吉利汽车联合打造。虽然被寄予厚望,但销量却不尽如人意。

极越 01 主打智能驾驶,自从去年 10 月份上市以来,到今年 4 月累计卖出去还不到 2000 辆。

和小米 SU7 相比,无论流量,还是销量都不能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有人怀疑说不定是极越汽车的联合炒作,以身试局,蹭小米热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是不是策划好的营销事件,狐妹不敢妄下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车主是懂流量的。他知道发什么内容热度高,即便自己不那么在理,也要发出来让大家讨论。

而且还主动去相关视频底下认领,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他才是当事人。

以后,同行的公司谁还敢用他,但没关系,黑红也是红。

人家的终极目标,可能不是留在极越,也不是去小米上班,而是成为一名网红。

参考资料:

封面新闻、车头条、玩车情报局

编辑: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