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贺兰山,孕育了坚硬莹润的贺兰石。贺兰石质地均匀细密,绿紫两色,天然交错,叩之有声。有诗云:“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宁夏贺兰石用于制砚,被誉为“朔方瑰宝”。贺兰砚有易发墨而不损毫、余墨加盖而多日不干不霉且保持墨色的特点。2011年,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步入银川文化城,古色古香的建筑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阳光下“叮叮当当”,对着一块贺兰石精雕细琢——他就是钻研贺兰砚雕刻技艺50多年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闫森林。

闫森林出生于制砚世家,祖辈从清光绪年间开始从事砚台制作。他1973年进入银川市贺兰石雕刻厂,跟随父亲闫子江学习贺兰石雕刻技艺。贺兰砚制作设计艺术门类多样、工艺复杂。为创作出精美的砚台,闫森林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美术、书法、雕刻等知识,提高制砚技艺。闫森林说,制砚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还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在雕刻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静神安,才能做到潜心于精雕细琢,制作出上乘的作品。

走进闫森林的工作室,不同主题、造型各异的贺兰砚陈列其中,方寸之间尽显自然和艺术之美。闫森林介绍说,贺兰石褐紫、豆绿两色相互掩映,常伴有玉带、云纹、眉子、石眼、银线等天然纹样陪衬。一方贺兰砚,要经历相石选料、设计、打砚坯、初步雕刻、精细雕刻、打磨、上光等工序,才会出现在使用者的眼前。制作时要因石制砚、顺其自然、发掘内涵,依据石头的形状、色彩,加以设计和雕刻。

多年来,闫森林坚持手工制砚,以俏彩雕刻为主,设计了荷塘月色、百家争鸣等多种造型的特色贺兰砚,在雕刻传承中形成了古朴含蓄、气韵生动的“闫家砚”风格。

闫森林将一生心血浇筑在贺兰砚的制作、传承和弘扬之中。他将贺兰砚制作技艺的课程开设到大专院校,教授更多人学习贺兰砚雕刻技艺。

砚台凝结着雕刻的时光,浓缩着闫森林对贺兰砚制作技艺的理解与热爱。一方造型优美、意境悠远的贺兰砚散发着古朴的光泽,助力文人墨客描绘大好河山,讴歌伟大时代的美好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在贺兰山下品鉴贺兰石,为创作贺兰砚寻找灵感(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的好友、书法家陈国鸿(左)在书房练字,他常用的砚台是贺兰砚(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闫森林的贺兰砚作品(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右二)和徒弟蒋喜文(左一)在给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讲解贺兰砚制作技艺(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闫森林的贺兰砚作品(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的好友、书法家陈国鸿在书房练字,他常用的砚台是贺兰砚(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在工作室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在贺兰山下品鉴贺兰石,为创作贺兰砚寻找灵感(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右)在工作室向顾客介绍贺兰砚(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在工作室使用打磨机打磨砚台(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中)在给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学生介绍贺兰砚作品(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闫森林(左)对学习贺兰砚制作技艺的学生进行指导(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闫森林为学生讲解贺兰砚制作技艺(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在工作室擦拭用来制砚的贺兰石(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在工作室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在用雕刀雕刻一方砚台上的浪花纹样(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在工作室门前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午后的阳光下,闫森林在工作室门前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森林在工作室仓库挑选制作砚台的贺兰石(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午后,闫森林在工作室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贺兰石的地理视野

贺兰石,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其色彩丰富、纹理独特的特点,在地理和石材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产于中国宁夏的贺兰山脉,是大自然经过数亿年的磨练而形成的“精灵”。这种石材不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还在建筑、雕刻和装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从地理角度来看,贺兰石的独特性与其产地密切相关。贺兰山脉位于宁夏银川平原和内蒙古草原之间,地势雄伟,峰峦苍翠。这片地区的地质历史相当悠久且复杂,经历了多次地壳变动和沉积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贺兰石。贺兰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十三亿年前,当时的地壳变动和泥沙沉积共同作用,将这种水成岩塑造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

贺兰石的色彩和纹理是其最大的特色。它的颜色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红色等多种色彩,而其中以黄色和绿色最为常见。这些丰富的颜色使得贺兰石在装饰和雕刻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贺兰石的纹理也非常独特,具有条纹、斑点、花纹等多种形态,这些复杂的纹理变化使得每一块贺兰石都独一无二。

除了色彩和纹理,贺兰石的硬度也适中,这使得它易于雕刻和加工。然而,由于其构造较松散,质地较脆,加工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尽管如此,贺兰石依然因其独特性和稀缺性而备受推崇,很多收藏家都将其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贺兰石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在文化领域具有独特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贺兰石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向往。它常被用作文人雅士的象征,用以塑造高雅和美好的形象。同时,在一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使用贺兰石来磨墨,以求文思泉涌、气象高亢。

此外,贺兰石还与宁夏地区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在贺兰山脚下,有着丰富的岩画资源,这些岩画记录了古代各个时期游牧民族的实际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岩画多以贺兰石为载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总的来说,贺兰石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天然矿物,它的色彩丰富、纹理独特且硬度适中,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我们了解和探索自然与人类文化的重要窗口。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