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大药厂的创新转型之路不算平坦,但一批企业已经实现了突破。

根据恒瑞医药最新发布的财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228.2亿元,同比增长7.26%,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同比增长22.1%,占总营收近一半。

不仅是恒瑞,多家本土大药厂创新转型均取得显著成效。根据2023年财报,翰森制药创新产品营收占比已达67.9%,中生制药这个比例也增长到38%。

此外,石药集团旗下津立泰、多恩益及欧悦欣等多款产品相继获批,公司预计:未来5年将推出近50款新品种/新适应症。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药审制度的改革,本土大药厂向创新型药企转型已是必然趋势。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曾直言:只有真正经历了艰难时期,才能感觉到转型的紧迫。在内卷和集采双重压力下,公司不断调整工作思维,坚持自主研发和基础研究为主。

事实上,产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倒逼这些药企不得不作出应对。一方面是药品集采、医保谈判等诸多政策促使国内产品升级换代,另一边是国内医院市场逐渐饱和,中国药企出海寻找新利润增长时必须要和跨国药企正面交锋。因此,本土大药厂们正积极谋求转型,为长远发展布局。

不过,如今的创新药赛道千变万化,高投入与高风险并存,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撑断难维继。2023年翰森制药研发开支约为20.97亿元,同比增长约23.8%,占营收总额20.8%,中生制药和石药集团的研发投入占比也分别达到了16.8%和18.8%。

借ADC出海

2023年是本土大药企转型的关键之年。国家新药审评提速、大批跨国药企的原研产品迭代上市,并能在当年顺利通过医保谈判进入临床使用,这无形之中将压力传导至国内药企。

出海是去年的关键词,君实生物、百济神州通过自研PD-1已经在欧美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翰森制药、石药集团、中生制药等大药厂也积极谋求转型,加入这场全球医药产业的创新与变革之中。

截至目前,这些药企纷纷利用ADC药物,寻求与跨国药企的合作,展开全球合作。

今年2月,石药集团旗下巨子生物与Corbus Pharmaceuticals订立独家授权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ADC产品的欧美多国开发及商业化进行授权。这是石药集团成功出海的第二款ADC药物。

翰森制药自研的两款ADC药物则被GSK“盯上”,B7-H4和B7-H3这两个靶点的ADC全球都没有品种上市,翰森研发进度全球领先。2023年,GSK以2.7亿美元协议首付金,获得这两款药物的海外独占许可,引发行业关注。显然,凭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发产品,与跨国药企开展合作,加快融入国际医药生态圈,促进创新药产出和商业化,已经成为更多本土大药企的选择。

ADC是一种采用特定的连接子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连接到一起的抗癌药物,由于结构设计复杂,即使同一靶点的药物治疗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跨国药企纷纷撒网,与中国企业展开全球合作。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国内更多自研创新药陆续上市,全球化应是中国创新型药企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不过,倘若自建海外商业化团队,需要自研产品必须能得到全球学术界的认可,前期投入成本极高的同时还要依靠运气加持,因此与跨国药企合作是目前划算的买卖。

根据BCG报告显示,美国药物价格显著高于全球各国。中国创新药一旦进入美国市场,将会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不仅仅是ADC产品,本土大药厂已全面向海外市场发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百济神州为例,2023年公司营收突破25亿美元,旗下“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更是实现13亿美元。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创新药在美国市场的超高定价。

泽布替尼于2019年正式进入美国市场,目前规格为每瓶120粒的价格是12935美元。而反观中国,泽布替尼2023年医保价格是5440元(每瓶64粒),按照最新的汇率计算,泽布替尼中美的价格差距在5-10倍之间。

而这并非孤例。和黄医药自研的抗癌新药呋喹替尼共有两种规格,分别为1mg、5mg,每盒均为21粒。在美国定价分别是分别为6300美元和2.52万美元。而中国医保的定价是每盒1885.38元 (1mg*21粒)和2513.70元(5mg*7粒)。

同样,君实生物的PD-1在美国的价格是每瓶8892.03美元,而中国的定价是1912.96元。这导致美国的价格是中国的33倍之多。

事实上,中美两国之间对创新药定价策略的不同,无疑让众多本土大药厂看到了希望。恒瑞医药同样于2023年将EZH2抑制剂、PARP1抑制等产品与跨国药企展开合作。而翰森制药也表示将继续积极寻求自有管线产品的出海机会。

升级换代

事实上,打铁还需自身硬。若想在市场获得优异表现,大药厂的自研创新药就必须有“绝活”。

2023年,翰森制药、中生制药等本土大药企业绩的高速增长,是由于创新药收入占比持续增高。其中翰森制收入占比已达67.9%,中生制药则接近38%。

虽然都侧重于创新药的研发,但由于各家企业的基因不同,侧重的领域也有所不同。

翰森制药主攻肿瘤领域,其头号明星产品是阿美替尼。这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三代EGFR-TKI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后非小细胞肺癌两个适应症都顺利进入医保目录。

翰森制药随后围绕阿美替尼开展多个术后辅助,以及一线化疗联用在内的多个适应症临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3版)》在内的8份国家级诊疗指南目前已将阿美替尼收录,并作为I级或首选推荐。

此外,翰森制药在研的管线上,至少还有4款抗肿瘤产品。

其中引发业界关注的是代号为品HS-10365的产品,这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第114届AACR年会中公布的一项单药Ⅰ期数据显示:在RET基因融合阳性NSCLC患者中,无论之前是否接受过治疗,都能观察到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比于翰森制药,中生制药选择打造肿瘤、肝病、外科/镇痛、呼吸系统四大治疗领域。为了聚焦核心业务,中国生物制药集团还出售旗下骨质疏松症药物及海洋药物药企正大青岛67%股权。按照中生制药集团的计划,今后3年预计将推出10多款创新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石药集团同样加快研发速度,截至2023年底,石药集团已有超过60项重点候选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其中包含了多个重磅产品。

毫无疑问,创新药研发是全球医药产业近些年的必然趋势。相比于Biotech,大药厂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现金储备,如果今后5年能推动几款肿瘤创新药上市,那必将引领中国医药市场走向。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医保谈判、药品集采等多项政策的组合出台,不仅是肿瘤领域需要创新药,代谢、高血压、抗生素、呼吸、消化等领域都面临产品的升级换代。可以预见,今后中国医药产业都将涌现出国产品牌的佼佼者,主导整个市场发展的走向,同时出现一批穿越周期的长跑选手。

双重考验

不可否认的是,大药厂向创新药转型之路走的还算顺利,不过行业发展的复杂性总是透露出诸多的不确定性。

正面来说,石药集团、中生制药、翰森制药、齐鲁、恒瑞等不仅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积极探索国际化出海,还反映在创新药收入占比增高、公司人员结构不断优化、高素质的行业顶尖人才不断加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这些因素将推动行业的共同繁荣,增加国内药企与跨国药企的合作基础,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医药产业的话语权,同时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来自全球市场的挑战。4月3日,普方生物被美国药企Genmab将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这也是中国ADC公司被收购的第一案。

好在大药厂的现金流足以支撑企业的正常运作,只是面临着产品升级换代、改变销售模式以适应现有市场环境,以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合规度等挑战。

事实上,大药厂的转型正面临着双重考验,即何时放下原有模式,又要考虑何时全面拥抱变化。

显然,曾经家长式、粗放的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直到现在,人们才发现大药厂转型创新型药企比Biotech更容易,至少不用面对随时断掉的现金流。

创新药行业3年更新换代。曾经火爆的PD-1已剩下头部几家巨头在争夺。而ADC还能持续多久,现在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唯有锚定临床价值,提高研发实力,扩大创新合作,本土大药厂才能引领中国药企积极融入全球医药市场竞争

撰稿 | 雷公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