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谁是我军最出色的“红色间谍”,恐怕郭汝瑰必然能占据一席之地。1949年12月,当郭汝瑰带着72军1.3万官兵发动起义时,已经逃至台湾的蒋介石才如梦方醒:原来自己昔日的作战厅长,竟是最大的一个共谍。正是由于郭汝瑰的存在,国军的所有部署、行动几乎对我军单向透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汝瑰的潜伏,是冒着极大的生命风险的。由于情报屡屡泄露,很多人已经将怀疑的目光聚焦在郭汝瑰身上。因此郭汝瑰的一举一动,都如同在走钢丝,随时都会落入万丈深渊。然而即便如此,郭汝瑰仍坚定地将情报源源不断地送至中央。国民党的作战计划,蒋介石都没来得及看,就已经摆在毛泽东的案头了。

在决定国共命运的淮海战役中,郭汝瑰全程参与了作战计划的制定。高级将领会议刚一结束,郭汝瑰便迫不及待地将9个绝密作战计划交给了自己的联络人——任廉儒。

在郭汝瑰的帮助下,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相继被围、被歼灭,国民党在江北唯一的重兵集团——杜聿明集团已呈惊弓之鸟。蒋介石、杜聿明都明白,国民党在江北的失败已成定局。要保全“党国”,就必须将杜聿明集团撤回去,固守长江天险,否则国共内战就将提前结束。然而杜聿明该怎么逃,又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这也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必须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围攻黄百韬兵团、歼灭黄维兵团以及全歼杜聿明集团。而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作为关键,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此时黄维兵团已被中原野战军包围,而粟裕则一肩三副重担。

首先,中原野战军缺乏重装备,拿不下拥有机械化部队的黄维,因此粟裕派出5个纵队参与双堆积的主攻任务;其次,华野还肩负着阻击国民党救援部队的任务;其三,粟裕还得时刻注视杜聿明集团的动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何一个重担挑不起来,淮海战役都难说全胜。在粟裕的规划中,解放军将在淮北全歼国民党主力,到那时全国的解放就将大大提速。因此粟裕的压力大得惊人,经常连续几天几夜无法睡觉,血压飙升至220。为了缓解压力,粟裕只好在大冬天用冷水浇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清醒一点。

针对盘踞徐州的杜聿明集团,粟裕做出了一个分析,他认为杜聿明的下一步行动两种可能,一个是固守徐州,一个是突围。蒋介石后方已经没有机动兵力,因此放弃徐州的可能性更大。敌人突围对我军并非不利,让他离开乌龟壳再消灭他最好不过。如果敌人固守徐州,以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依托,将大大增加我军的伤亡和歼灭敌人的速度。因此,粟裕决定“围三必阙”,不将敌人堵死,诱使敌军突围

然而杜聿明到底会往哪个方向逃,又成了问题。

11月28日,中央军委突然来电:

“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武汉逃跑的可能。”

中央军委为何做出如此估计呢?原来郭汝瑰再次从南京发来情报:“杜聿明将从两淮地区突围”。根据这样一条重要信报,中央军委才给出了如此建议。

战争情报从来都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如何从纷杂的情报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统帅是一种考验。而这种判断能力,需要极强的智力、极强的决断力、极强的抗压能力以及极强的心理学分析能力。作为统帅,既要了解自己,也需要理解敌人。

收到电报后,粟裕的头脑开始激烈运转。他首先就得出结论,这条情报极不可信,敌人绝不可能向这两个方向逃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敌军突围有三种可能的方向:

其一,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优点是可以迅速摆脱被歼灭的命运,但要迅速解决装载3个兵团的码头和船只是困难,如果遭我军尾击,就将陷入背水作战的境地,有被全歼的风险。

其二,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优点是可以避开我军主力,但这一路河川纵横,要经过水网地区,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而且敌人所经之处,曾是我军的两淮、苏中根据地。当地虽然已经沦陷,但群众基础仍在,游击队仍广泛存在。如果走两淮,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也必会被我军主力追上并全歼。

其三,沿着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势开阔,道路平坦,更便于大兵团行动,距离黄维兵团很近,又可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相呼应,南北对进,进可解黄维之围,退可集中防守淮河,可谓一箭双雕。但缺点则是可能遭到我两大野战军的合力打击。

最终粟裕做出判断,从敌人一贯的表现来看,他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因此走津浦路向西南方向前进的可能性最大,对我军威胁也最大。而郭汝瑰所说“杜聿明将走两淮”,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将主力摆在两淮一侧,必然贻误军机,势必影响我军与敌的战略决战。杜聿明一旦与黄维会合,后果更难以设想。

粟裕相信,以杜聿明的精明,一定会走津浦路。辽沈战役时,杜聿明带领东进兵团“暗度陈仓”,成功逃过了东北野战军的围歼。而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一定会选择这条“最优路线”。

想到这里,前面刚“斗胆直陈”毛泽东的粟裕,再次“自作主张”,华野在北线的7个纵队全部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把注意力放在西南方向。这样的好处是,即使杜聿明真的向两淮、连云港方向逃窜,受地形限制,逃跑速度也不会快,我军一定能追上。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粟裕完全预判了杜聿明的预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从一开始,就不认可向两淮突围的决策。对于参与制定这个计划的郭汝瑰,杜聿明从一开始就表示了怀疑。

杜聿明在分析国军在东北、华东屡屡败北的案例时,看到国军几项重大决策,都有顾祝同和郭汝瑰经手。顾祝同位高权重,对蒋介石死心塌地,肯定不是共谍。而郭汝瑰则非常有嫌疑。

一次杜聿明去郭汝瑰家做客,更是证明了他的猜想。他发现郭汝瑰清廉得不像话,一没钱,二不像其他国民党军将领那样包姨太太,家中的沙发都打着补丁。因此杜聿明确信,郭汝瑰的作风完全不是普遍贪污腐败的国民党,分明是个共产党。

因此杜聿明将此事告知了蒋介石:“我自己就够清廉了,可是郭小鬼却清廉的不像话,肯定是共产党。”

谁知蒋介石听后大怒:“难道我堂堂国民政府官员,就不能清廉,笑话!”

杜聿明见劝不动郭汝瑰,于是暗中派人对其进行了调查,果然发现一些端倪,但却没有实际证据。杜聿明暗中决定,自己制定的所有计划都必须向蒋介石个别呈请,可不能让郭汝瑰看到了。

到了11月28日,也就是中央军委发电给粟裕的那一天,杜聿明与蒋介石、刘峙撇开郭汝瑰进行了密商,确定撤出徐州,经徐州西南的永城转到淮河以北的蒙城、阜阳地区,然后依托淮河向北攻击,以解开黄维兵团之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从南京返回徐州后,立即于30日向解放军发动大规模佯攻,试图迷惑解放军。但到了当天晚上,国民党军主力连夜撤出了徐州。

对于自己的这一手,杜聿明颇为得意。在他看来,自己继华北葫芦岛撤军后,又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中添了一个妙笔。他对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吹嘘说:

“我预料这次迅速决定撤退的行动是成功。依照共军平日作战的规律,每经过一次激烈的战斗至少有两个月以上的休整。我看共军只可能有一小部分部队留置在徐州蚌埠地区,切断我军的补给线并牵制我军的行动,绝不可能在吃掉黄百韬后,还未曾消化得了,就有连续作战的能力。兵贵神速,这次撤退的行动正钻在他们大战后的间隙,达成预定的任务,已退为守,以救出黄维兵团为目的。”

当天正值杜聿明母亲七十大寿,蒋介石授意刘峙在徐州为其母做寿。刘峙专门请杜聿明点戏,结果杜聿明专门点了个《空城计》。国民党众将一看,皆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然而杜聿明自诩为诸葛亮,但粟裕可不是司马懿。杜聿明以为自己是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然而实际却根本飞不出粟裕的手掌心。

11月30日,徐州国民党军开始撤退,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在前,李弥兵团殿后,加上徐州党政人员以及裹挟的部分学生,共约30万人,由徐州沿徐永公路向西南方向撤退。

不久后,华野第十二纵队攻入徐州机场,却发现这里既无飞机,又无国民党军,于是立即向粟裕报告:“敌人已经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窜”。

粟裕接到报告后,惊出一身冷汗。杜聿明的逃跑速度居然如此之快,若将主力布置在两淮方向,恐怕黄花菜都凉了。粟裕当即作出追歼逃敌的部署,除了津浦路沿线的7个纵队以外,再加上南线抽出的3个纵队以及从山东调来的渤海纵队,共11个纵队,采取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前拦击相结合的战法,全面兜住杜聿明集团的30万人马。

粟裕发出指令:“你向西去也好,向北去也好,向东去也好,就不让你向南。”

他把可以集中的兵力都用在西南方向上,其他方向唱“空城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虽然做出了提前部署,但军情依然紧急,杜聿明逃得实在太快了,毕竟国民党有汽车,四个轮子比两条腿跑得快。如果真埋着头跑,我军追赶他们是不容易的,可能会兜住一部分,但仍有一大部分可能跳掉。

12月3日成为了淮海战役最重要的一天,当时杜聿明集团已经到达孟集,正准备出发。结果突然接到蒋介石的亲笔信:

“据空军报告,敌正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杜聿明看完电报,两眼一黑,蒋介石朝令夕改,又来坏事了。对于黄维兵团,杜聿明秉承的是能救则救,不能救则保存实力的方针,不至于将自己的也拖进去。谁知蒋介石完全是赌徒心态,输了钱也不肯收手,反而投入所有筹码,妄图翻本。这样一来,肯定全部输光。

杜聿明思前想后,如果不听蒋介石的命令,继续向淮河前进,再解黄维之围,尚能将功补过。如果沿途遭遇共军截击,损失惨重,又不能解黄维之围,失败的责任就大了。反正党国是蒋介石的天下,干嘛违背他的命令呢?于是杜聿明下定决心,向南攻击。这一下,杜聿明便陷入了华野主力的重围,再也爬不出来了。

12月4日,华野大军将杜聿明的30万人马团团包围在陈官庄地区。12月6日,向西南方向突围的孙元良兵团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料敌如神、用兵神速的粟裕面前,杜聿明自以为得计的“空城计”唱砸了。

到了这时,粟裕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多年后粟裕谈及这次追击时说:

“尽管我们估计到了他们的撤退方向,却没想到他们撤得那么快。万一让他们30万部队撤到淮南,问题就大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势最终站在了正义的一边,我军的正确部署加上蒋介石愚蠢地决策,使国民党最后的重兵集团身陷重围,从而大局已定。

12月16日,距离陈官庄40公里外的黄维兵团被全歼,由此杜聿明集团彻底断绝了外援。1949年1月6日,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发动总攻,全歼敌军近20万人,生擒杜聿明、击毙邱清泉,只有李弥化装潜逃。

至此,蒋介石“五大主力”消灭殆尽,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表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由此可见,国民党并非没有能人,敌人的决策也并不愚蠢,怎奈我军有一个更强的能人——粟裕。事实证明,粟裕算无遗策。敢于坚持己见,最终超额地将淮海战役这锅夹生饭,一口一口地吃完,从而奠定了全国解放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郭汝瑰和杜聿明还有后续。

1982年,郭汝瑰与杜聿明曾经见了一面。郭汝瑰问杜聿明“你当年为什么硬说我与共产党有联系,是猜测吗,还是有根据?”杜回答“山东来人谈的,有根据。”他回答。“是谁?”我问。“这是秘密,我不能告诉你。”

次杜聿明去探望病中的郭汝瑰,他抓住郭的手说:“我最后再问你一次,你当时是不是共产党?”郭断断续续地说:“光亭啊,我们是属于政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