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美国总统大选,向来是美国传播学界和新闻业的焦点。正是因为大选持续时间长(总统候选人要在美国不同的州依次进行宣传,持续时间在10个月以上),且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经济、政策、宣传、种族、性别等相关议题(总统候选人要反复讲述自己的政见、说明自己要捍卫的权力、借助电视辩论赢得广泛的民意),故而传播学界在20世纪围绕美国总统大选的一系列研究构建出了经典传播学效果理论,以探讨大众传播如何使大众信服;而新闻业也在历届美国总统大选中,高举自由与民主的旗帜,质疑大众之所质疑,揭露大众之所不知。

✦ 而细数近些年我们所熟知的几次美国总统大选,除了2024年正在如火如荼上演的新选举之外,就要数2016年特朗普和希拉里的那场竞选关注度最高,也最具戏剧性——特朗普的疯狂、希拉里和克林顿夫妇频出的桃色新闻、以及前期希拉里压倒性的票数和最后一刻特朗普的反转加冕不仅让【后真相】成为了2016的年度关键词,也让无数对【女性政治】抱有期待,真情实感喜欢希拉里的的人痛哭流涕。

✦ 任何一个普通美国民众都可以为希拉里的失败痛哭,唯独记者不行。因为记者在选举报道中,应当客观公正、应当无党派无情感、应当无倾向无偏袒——所以当一位知名的女记者被拍到在希拉里败选当晚哭得眼妆晕成一团,跌跌撞撞走出报业大厦时,也意味着——她既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也把所有世人对女性的质疑(敏感、疯狂、情绪化)放大化,可想而知,她的职业生涯岌岌可危。

✦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内容概述(省流版)】

1、2024年HBO最新新闻与政治剧《大巴上的女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四位来自于不同媒体、有不同人生经历和不同价值观的女记者在同一辆记者大巴中相互辩论政治、讨论女性主义、竞争独家新闻、合作揭露丑闻的故事,也是四个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女性职业人,在职场和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窘境之群像。

2、视角一,聚焦于职业女性的隐性困局:女性会情绪化、女性会怀孕、女性会不客观、女性会带入私人情感、女性都会有一个等待她回家的新婚丈夫、女性会有一个期待她引导的问题女儿,女性有太多其他的社会身份,以至于当她想成为「政治家」「记者」或者其他角色时,总是分身乏术,也总是深陷泥潭。

3、视角二,人们总是需要新闻的,因为新闻即民主:“让我们再一次联手,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再一次联手,像水门事件一样,像我们捍卫美国民主那样,像真正的新闻人一样。”

The Girls On the Bus.

《大巴上的女孩》❖

四位不同的女记者❖

@TuTouSuo ™️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每家报社都会派出不同的记者跟进不同的候选人。而美国总统候选人为了保证自己在全国巡回竞选宣传时,新闻记者能随时获得第一手信息,并为自己“适当宣传造势”,他们会为记者们所提供的「新闻大巴」,这辆大巴在持续6个月的选举时间中,会跟着总统候选人的脚步跑遍整个美国,而只有经过筛选、有相应媒体资历且有一定影响力的记者,才有资格登上「记者大巴」。

2024年的美国总统 大选,人气最高的女性总统候选人「费莉希缇」(隐喻希拉里)的记者大巴上有四位身份、性格迥异的女记者。

《纽约卫报》(隐喻《纽约时报》,甚至剧中有人直接喊她“档案记录报的记者”)的女记者赛迪是一个才华横溢但鲁莽的年轻记者,她会毫不顾忌地在写作中展露对某个候选人的偏爱,也会在她支持的候选人败诉后痛哭着从时报大楼中走出来。虽然这一举动被其他媒体批判为“新闻民主的死亡和女性主义的倒退”,但她的文章本身细腻且动人、笔法犀利又颇具调侃,她成名作《 中央公园鸭子的讣告》曾经名动一时,以至不少总统候选人都愿意和她谈上一谈。而赛迪的主编也说:“《纽约时报》公正了一百多年,但现在才发现,我们最缺的就是真诚与情感。”

《华盛顿联合报》(隐喻《华盛顿邮报》,美国最好的政治报纸)的女记者 格蕾丝是一位经验丰富、声名在外的记者,带领团队拿过4次普利策新闻奖。同时家境优渥的她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从自己父亲的光环中走出来,让人们提及她的时候,不再说她是某某的女儿,而是记住她自己的名字。一位优秀的女记者。而格蕾丝的另一重身份则是母亲,她的女儿因为缺失母亲的关爱而成长为了一名问题少女,并在一次又一次想给母亲打电话而被正在采访的母亲挂断后崩溃的询问母亲:“连卫生棉都是爸爸帮我买的,你如果不能关心我,那为什么生下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赛迪(左)和格雷丝(右)

金伯莉是一家保守派电视台(隐喻FOX)的黑人女记者,一名为了政治正确、用来装点门面的女记者(必须要雇佣黑人记者,才能得到美国广泛黑人的认可)。正是因为金伯莉的存在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工具,因此电视台里几乎没有任何资源提供给她,也始终无法真正得到上级的认可。但她依然会在任何新闻中做好十足的准备,依然会冲上前问出最犀利的问题,依然会面对种族歧视时不卑不亢的反击。但唯独让她无法应对的,则是来自她未婚夫(第五集结婚成为丈夫)的关心和催婚。金伯莉的忙碌让她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婚礼,也无法和未婚夫享受真正的婚后蜜月生活,结婚的第二天她就不得不继续追上记者大巴前往新的城市。纵使她的未婚夫始终支持她、鼓励她、夸赞她,但长久的漠视和分离也依然让她的感情支离破碎,似乎爱情和工作终究无法平衡。

诺拉不是一名专业的记者,而是一名tiktok网红,她会用直播的方式追逐每一次总统候选人的演说或者每一次戏剧性的大事件并呼吁青少年关注政治和选举。她不成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记者的培训、对新闻工作流程一无所知,但她的社交媒体粉丝数比《华盛顿邮报》的订阅量还多,她的呼吁声也比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更响亮。但除此之外,诺拉还有两个隐藏的身份,她是一名女性同性恋者,她也是一次美国枪击案的幸存者。正是这样的两重身份,让她能切身的理解美国青少年正在遭遇、正在崩塌、正在挣扎的境地,也让她觉得自己手中的手机是如此重要,因为一部手机背后代表的话语权力,足够为深陷社会泥潭中的青少年博得一个明亮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位女记者的故事里,有全球疫情后民众低迷的政治欲望,有z世代高度的政治参与和意见表达,有全球女性主义兴起后职业女性并未被改变的真实生活与工作状态,有数次“黑命贵”和“枪击案”中多重诉求在社会中的反复碰撞,更有传播权力从传统媒体转向社交媒体与意见领袖的行业更迭。

当这四位分别代表着报刊、电视和社交媒体;代表着精英客观叙事、个人情感叙事、野心叙事和青年叙事的职业女性在同一辆大巴上辩论女性主义到底是不是社会结构性问题时,当她们一同在酒吧里一口干掉龙舌兰并高呼新闻万岁时,当好不容易写出的好稿子却因为报道对象捅了娄子而无法报道时,当拼尽了全力却依然没有得到认可时,这部剧就不再把生活当成理想的反面,也不再把理想作为生活的期待——因为它们本就是一体的。

扎根于生活,才能践行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

The Girls On the Bus

º of course 女性主义

️ / TuTouSuo Monsters /

四位女记者围绕着一位女性总统候选人的故事,那当然要聊女性主义,并且要大聊特聊女性主义。

第一,要聊女性的困境。

剧中纯粹的女性职场困境主要体现在赛迪身上,因为她不是一位母亲,不是黑人,不是女性同性恋者和青少年,她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位没有任何身份与责任的女性记者,但也是被「性别」这一标签伤害最大的人——这一点的设计其实非常巧妙,编剧似乎在告诉你:就算你不是一位母亲、不是别人的妻子、不是什么特殊群体,仅仅是作为一名女性,你就已经非常艰难了。

赛迪最大的一次职业危机,是她的行为「严重威胁到了整个美国的民主并摧毁了新闻的存在性」——帽子很大,故事很荒谬。

她在跟进总统候选人时,发现其中一位非自己负责的总统候选人的新闻发言人是自己的前任男友。这位前男友因为赛迪的个人性格和事业原因和她不欢而散。两人在职场重逢,新闻发言人和赛迪在你来我往间、在一次又一次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帮助中重新诞生了一点点异样的情愫,并最终发展为了一次酒后的亲密关系。但没想到这位前男友在此之后跳槽到了赛迪一致跟紧负责的总统候选人那里担任新闻发言人,于是新闻人之大忌的「利益冲突」就随之出现,所有赛迪所写的文章都会被打上「利益交换」和「情绪化」「不客观」的标签,《纽约时报》要将她扫地出门,她的上司非常严肃的警告她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社会的民主根基”。

赛迪站在质询室里,面对周遭怀疑的、愤怒的、轻蔑的眼神,她问:为什么这些男性就可以想上谁就上谁,并且只要能拿出相应的成就就可以将其当作是一种英雄行径;但你们却要在这里一个字一个字审视我的文章,审视我是否带有哪怕那一点点该死的偏袒和情绪化。所以我们就天生被认为是情绪化的、是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是情感永远凌驾于专业素养之上的是吗?这就是你们所追求的民主?

“为什么这么多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报道,永远只有《大巴上的男孩》被奉为经典(一本赛迪很喜欢的新闻纪实书籍),却没有人书写《大巴上的女孩》呢?是女性天生情绪化,女性天生不属于新闻吗?”

赛迪的呐喊为她博得了一线生机,《纽约时报》没有开除她,她最终还是回到了她的大巴上——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她发现她怀孕了。

如果作为影视剧剧情来说,又土又俗——但如果作为日常生活片段来看,却再正常不过了——似乎过往的影视剧里大女主已经习以为常的不会怀孕、不会有任何女性性别特有的风险,这种「性别所要承担的风险」被最大程度弱化的结果,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职业女性都必须把自己活成一个没有性欲也不会有意外的“男性”。

女性就是可能会怀孕,而一旦怀孕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职业生涯的被迫暂停,意味着必须放下现有的所有工作和成就而去解决一下自己性别层面上的问题。这种因为性别而避无可避的困境才是所有职业女性最隐蔽的、但最真实的沼泽——要不然把自己活成一个男人,要不然就直面自己的性别弱势。

真的很残酷。

但残酷中也依然有人走了过了,并站在前方告诉你要怎么办。所以这部剧里不仅有赛迪,还有格蕾丝——还有其他丰满的女性形象,她们塑造了女性的坚守。

这部剧最早在社交媒体上有小小的传播,是因为一张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蕾丝对自己的女儿说:“我的事业将会是我讣告的开头,我和我的团队获得过四次普利策奖,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让别人记住我是谁的妈妈,因为随便某个人都能生孩子,但我的才华仅属于我。”

于是赛迪的泥泞在格蕾丝这边有了新的答案:事业。性别把女性限制成了某个人的妻子,或者某个人的母亲,但只有事业可以让我们跳出社会既定的牢笼和框架,也只有事业能让女性成为自己。

就像在《坠落的审判》最后,母亲依偎在自己儿子的怀里痛哭。在她是一位母亲之前,她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独立的人。这种身份的主体性追求才是 女性主义之核心:女性解脱,是对规训、对奴性的反对,是自由的重生与解放,是重新习得对生命的尊重与永远回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º of course 新闻独立

️ / TuTouSuo Monsters /

除了女性主义之外,和女性主义一脉相承的便是对抗和自由。目前这部剧才播放至三分之二,赛迪和格雷丝在总统竞选中通过线人得到了一个惊天黑料,她们谁都没有把握独立调查和报道这篇新闻,于是在某个夜晚,在她们临时歇脚的酒店房间里,格雷丝向赛迪伸出了一只手:

“让我们再一次联手,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再一次联手,像水门事件一样,像我们捍卫美国民主那样,像真正的新闻人一样。”

”敬水门事件”

“敬《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

传统精英媒体依然在高举民主的旗帜,就像美国总统杰斐逊高呼的“新闻即民主”那般令人动人。纵使《华盛顿邮报》的订阅不如一位自媒体博主,也纵然人们都不在关心真相和政治,但新闻记者依然会为此跨越大半个国家,找到更多的实名证人交叉核对、再三斟酌每一个用词、在发稿前反复检查反复推演。

美剧里的新闻理想永远这么直白且有力,而这一次,捍卫新闻理想的人们不再是完美的、声名赫赫的大记者,而变成了会崩溃、会怀孕、会自我内耗、会情绪化、会整理好自己的情绪重新出发的女性记者——这样的对比之下,连新闻理想看起来都不再是被包装好的神话,而变得更真实、更日常化了。

或许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日常即伟大,因为新闻就在日常中。

ꕤ⋆⸝⸝ Idealism

「逃离轨道 奔向旷野」

秃头所2025届全程班

以实用应试,寻找新的绿洲

⸝⸝Spring Festival

「2025届TTS春日实验企划 」

三门学科基础知识

传播/新闻/网传/理解新传学科

⸝⸝creat new world⸝⸝

「2025届TTS新传公开课 」

让想象力夺权

DON'T CRY!!RESIST!!!

「小破所打工人工作时间」

每日9:00-21:00在线

✧周末及节假日回复有延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