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闭店人”怎可成职业

近日,儿童早教—连锁品牌在全国多地被曝出突然关店、搬迁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许多消费者表示后续无法联系上相关负责人,却出现了被称为“职业闭店人”的“第三方”进行线上及线下的沟通协调工作。

昨天刚刚充值续费,今天再去就已关门大吉。近年来,此类事件不仅发生在教育培训机构,还屡次出现在健身房、美容院、餐饮等行业。消费者投诉无门,而号称破产的老板却已在他处另起炉灶。套路满满的消费陷阱背后是“职业闭店人”的暗中操纵。他们会在短时间内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更换为无偿还能力的“背债人”,并通过解散员工、重新组建客服团队、诱导顾客接受不公平方案等手段,在帮助老板转移财产、免于大额债务的同时,还能轻松逃避法律及消费者追责。

“职业闭店人”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有预谋地利用规则漏洞侵害消费者权益,这同时违背了市场规则和交易原则。“职业闭店人”当道,不仅会破坏市场秩序、降低消费者信心,还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这对企业主的名声和市场环境都是严重损害。

“闭店人”不可成职业,也无法成职业。相关机构应及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及信息审查制度,让经营主体的运营、变更有迹可循,同时加大对“职业闭店”行业的打击力度。消费者则应提高防范意识,对于先充值后使用的预付式消费提高警惕,在办卡前充分了解经营者的资质、认真阅读服务合同条款、尽量避免一次性大额储值等。(何嵘)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