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祥

陇酒历史文化探赜之——

这是一次陇酒历史文化的探索之旅,也是一次中华酒历史文化的博采之旅,穿越时空的隧道,游走在酒文化的历史长廊,博览琳琅满目的品类美酒,无不感到浓浓的酒香味,遥遥的酒历史,深深的酒文化让我们为之陶醉,我们为中华酒的悠久历史和酒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万千,为酒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而倍感振奋,为酒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标志而欣慰,这是一年多来我们最丰厚的收获。

与酒结缘,喝陇酒、说陇酒、写陇酒,探寻陇酒历史,弘扬陇酒文化,传承陇酒精神,为陇酒高歌,为陇酒喝彩,为陇酒赋能,是我们的初衷和最多愿望。

走过陇原,漫游陇酒企业,采撷陇酒奇葩,打造陇酒品牌,树立陇酒形象,是提振陇酒产业发展活力迫切需要,是助力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史说陇酒文化,诗性陇酒文化,礼乐陇酒文化,性灵陇酒文化,特色陇酒文化,从五个方面探索陇酒历史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陇酒、宣传陇酒、彰显陇酒。

再溯源中华酒的历史与文化。

从酒的起源、酒具出现、酒风俗的形成到酒文化的产生,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传递、彰显、表征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久远的“酒道”。

从最早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期的储存后发酵,然后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文化。

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夏人善饮酒,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由此诗充分展示了夏朝的酒文化。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酿酒有了成套的经验,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当时的酒精饮料有酒、醴和鬯,饮酒风气很盛,特别是贵族饮酒极为盛行,酒的广泛饮用引起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纣王造酒池可行船,整日里美酒伴美色,商代留下了“酒色文化”。

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代乡饮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这即是周代的“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很多:

《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醴,酒的一种,系甜酒。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酎,重酿之酒,配乐而饮,是说开盛会而饮之酒。

《礼记·玉藻》:“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酒,带怀古之意,系君专饮之酒。春秋时分国人和野人,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酒,意思是让他们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级。

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其酒器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酿酒技术已有了明显的提高,酒的质量随之也有很大的提高,饮酒的方法是:将酿成的酒盛于青铜垒壶之中,再用青铜勺挹取,置入青铜杯中饮用。

秦朝经济的繁荣,酿酒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最终屡禁不止。

汉代时期对酒的认识进一步加宽,酒的用途及其作用广为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当高,由此产生了“药酒”。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代酒文化的基本功能,以乐为本是汉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秦汉以后,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礼严格。而东汉末年,酒文化从以乐为本向以悲为怀的历史性转变。

两汉时期,饮酒逐渐与各种节日联系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日,酒曲的种类也更多了。汉代之酒道,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三国时期作为我国的酒文化的发展时期,不论是技术,原料,还是种类等都有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酒风极“盛”,酒风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评价三国酒风时曾引用这样一段话:“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三国劝酒之风也颇盛,喝酒手段也比较激烈。

秦汉年间提倡戒酒,到魏晋时期,酒才有合法地位,酒禁大开,允许民间自由酿酒,私人自酿自饮的现象相当普遍,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财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借助于酒,人们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慨叹。酒的作用潜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使酒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扩展了。

魏晋时期之酒道,此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唐宋时期的酒文化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唐朝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沸沸扬扬。

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唐代酒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辉煌璀璨。“酒催诗兴”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酒文化在唐诗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战风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贵器”。其酒道,饮酒大多在饭(食)后,正所谓“食讫命酒”“食毕行酒”“烹鸡设食,食毕,贳酒欲饮”。当时的饮酒之道,是在食毕进行,饱食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酒获得更多的欢聚尽兴的乐趣。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更接近我们现今的酒文化。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饮之风,有着浓厚的酒文化底蕴,金代有着烧锅酒文化。而元代出现了烧酒(阿剌吉酒)。此外,宋代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明代农民起义烽烟不断,清王朝不御外侵,百姓四处迁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进“酒域文化”的产生。明清以后,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每逢佳节节令,“专用酒”十分流行,如元旦饮椒柏酒、正月十五饮填仓酒、端午饮菖蒲酒、中秋饮桂花酒、重阳饮菊花酒。清代有“酒品之乡,京师为最”之说,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们比较崇尚黄酒,中下层百姓则多喜欢价廉味浓的烧酒。

明清两代可以说是中国历代行酒道的又一个高峰,饮酒特别讲究“陈”之字,以陈作酒之姓,“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此外,酒道推向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门,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无不入令,且雅令很多,把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名人雅士的所为普及为里巷市井的爱好。把普通的饮酒提升到讲酒品、崇饮器、行酒令、懂饮道的高尚境地。

当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013年3月,外媒评出了世界十大最爱喝酒的国家,排在第一位的是英国,中国排名第二。然而中国的白酒文化实则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打交道,无论在怎样的场合,真正的饮酒,即便是形态层面的饮酒,需要表达的也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意;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致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

喝酒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浓郁悠长。以酒为媒的祝酒词、劝酒语、行酒令,是酒文化的靓丽风景。酒俗中的民谣更是以情动人,雅俗共赏,情浓似酒。

酒涌时代潮流,酒的文明可谓巨浪滔天,推动人类生活丰富而多彩、烂漫而精彩。网络上还有这样的段子形容当下中国各大酒企都在卖什么:茅台卖“贵”;五粮液卖“尊”;官固臺卖 “历史和担当”;郎酒卖“红”;洋河卖“情怀”;金六福卖“福”;董酒卖“秘”;汾酒,卖“馆藏”。这些都是顺应当代中国人的饮酒需求而产生的观念性词汇。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如今中国的酒文化已渐渐演变成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国特有的人情文化、中国商业权利寻租文化以及中国特有的公关饭局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脉相传酒文化的核心仍是官固臺所秉承的“历史和担当”四个字。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酒文化呢?

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但也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才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酒文化。 酒是一种饮品,属于物质层面,但是它又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酒文化,万世而不朽。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徜徉在陇原大地,酒厂处处,酒香阵阵,酒旗猎猎,无不昭示了甘肃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酒文化。

风华千年醉陇原。陇酒,从远古而来,挟带着历史的奕奕神采,历经数千年时光,才有了如此丰厚的酿造传奇、文化积淀,让今人为之迷离、为之陶醉、为之探究不止。

一滴酒,孕育了一个民族酿造的传奇历史;

一杯酒,承载了一个民族不竭的厚重文化;

一坛酒,记录了一个民族辉煌的奋斗历程。

沧海桑田的变迁,日新月异的发展,励精图治的创业,磨砺出了令今人美不胜收的甘肃酒文化、酒产业、酒艺术……这一切,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叹为观止。

陇原酒业兴,扬帆新时代。

幸遇“酒”史,一场千年一遇的酒史;幸遇“酒”事,说不完的陇上酒话;幸遇“酒”业,道不尽的陇原酒企酒商。

一群人,一个团队,朝着一个目标,探索陇酒悠久历史,传承陇酒灿烂文化,推介陇酒知名品牌,记录陇上酒企的兴衰沉浮,书写陇上酒商百舸竞渡的出奇风采,让世人感受不一样的陇酒文化,让酒香漫溢的陇原大地再出好酒、多出好酒,为甘肃酒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

探寻甘肃酿酒的历史起源,离不开那条从远古流到如今的,象巨龙一样千古奔流不息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河,养育了华夏先民,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这条河,养育了中华儿女,也孕育了崭新的中华文明。

溯源甘肃酿造工艺的肇端,离不开伏羲、女娲--中华人文始祖。是他们,在黄河流域的大地湾原始村落教民渔猎、采摘、稼穑、制陶、婚嫁,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步入了文明的门槛。

距今8000年历史的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是伏羲、女娲营造的华夏民族童年的家园,是最早的原始农业开创地,也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也许,我们从这里开启探索发现之旅,由此可以揭开甘肃酿酒的历史起源、传承脉络以及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白酒的重要故乡之一,也是酿酒技艺和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甘肃酒业卓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煌煌然几千年,辉耀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国酒业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章。

甘肃酿酒的历史源头究竟在哪里?

从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来看,甘肃酿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秦安大地湾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这里发掘出土的宫殿式房屋,黍本碳化物,石、陶、骨器具,特别是彩陶工艺品以及罐形鼎、深腹罐、圈底盆等器具,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实了史前黄河中游地区华夏先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及其工艺制作水平。

秦安大地湾遗址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史前先民率先使用彩陶的地方,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方。尤为重要的是,伏羲、女娲首先发明陶罐,让部人由生吃变为熟食;发明生产工具,让部落生产力得以发展,谷物有了盈余,为转换为更高级的食用方式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可以大胆地推测,甘肃酿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即马家窑文化时期。

从甘肃境内出土的青铜酒器考证来看,甘肃酿酒最早的地方应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三件非常珍贵的青铜器,叫“盉”“觯”和“鸟祖癸”的酒器。“盉”出土于平凉市泾川县,一件翼兽形提梁铜盉,经考证为先秦时期贵族宴饮或祭祀时所用的酒具,属于春秋战国中晚期的产物。“觯”出土于平凉市灵台县,酷似于今天的酒杯,《礼记·礼器》云:“尊者举盉,卑者举角。”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觯,乡饮酒角也。”由此可见,从东周至东汉时期,古人均将这些作为饮酒器。“鸟祖癸”出土于庆阳市西峰区,形状为三锥足、圆底、卵腹、尖尾、槽形流口、双柱立于流口两侧,饰兽面纹,因“鸟”为族徽,“祖癸”为被祭人,故称之为“鸟祖癸”。据考证为商代晚期常用的青铜器物。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明,“尊”“爵”“角”“觚”“觥”“斛”等都是古人对酒具的称呼。

由此可见,商代是甘肃酿酒业的滥觞,周代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是甘肃酿酒工艺的萌芽时期,甘肃平凉、庆阳一带是最早出现酿酒工艺乃至酒器制作的地方。

酒类酿造产生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在甘肃陇南柳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南延,考古发现了大量的文物,石斧、单耳红陶罐、刮削器等,以及酒器和谷物发酵器具,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生活器具和酒器,一方面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出现,另一方面也佐证了酿酒历史的肇端以及先民生活中饮酒的情况。

早在新石器时代,陇南徽县永宁河和嘉陵江河谷的阳坡地带就有先民们在此定居生活生产,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群聚部落,从结网捕鱼、采集野果、植物种籽、捕食野兽、播种五谷开始,走向了原始农业生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先民们由靠树叶御寒到兽皮取暖,由吃生食变为食熟食,一步步由蒙昧、野蛮进入文明的门槛,同时出现了剩余的果品、食物和粮食。正是由于有了熟食和储存,先民们发现了酿酒的关键步骤--发酵技术,才有了后来酒的酿造、酒业的出现。

大自然是最好的酿造师。酒的出现,酿酒技术的发明,酿酒业的形成,是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的,是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的。可以想见,陇原大地酿酒及酒业的滥觞应是在陇南山涧河谷一带。这里山大沟深,气候温润,降雨充沛,林木繁茂,植被覆盖良好,先民们从采集野果、植物种籽开始的生产实践中获得了启示:剩余果品积存发酵会产生特异的芳香,剩余谷物加上糖化霉同样产生一种醇厚的汁液。陇原大地上最早的酿酒业从此诞生了。

一项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酿酒技术的出现、酒的产生与人类生产能力、生活需求特别是与当时社会制度极其相关。

早在周秦以前,甘肃大地原本就是过着游牧生活的戎、氐、羌等古老民族之乡。后来,大约在夏代和商代前期,周人在今陕西一带兴起。周的始祖后稷,是历史传说中的谷神,反映出周人以农耕为主的特点。农耕生产为酒的酿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后,后稷的后代不窋逃窜于戎狄之间,夏代末年曾率众北迁,活动于今天的甘肃庆阳一带,逐步成群落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不窋之后传位于鞠,再传位公刘。公刘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对庆阳的农业开发与周人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甘肃的历史从此由东逐渐拉开帷幕,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也始于此。

公刘之后,周人的首领庆节又率众南迁于豳,即今陕西彬县。传位至古禀父,在戎狄的攻击下又率众迁于岐,即今陕西岐山东北之周原。从此以农立国,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1世纪周武王乘殷纣王暴虐之机,率众灭商。当时周武王所率庸、蜀、羌、髳、嶶、卢、彭、濮之众,其中的羌、彭、卢等部众,就是生活在今甘肃境内的古老民族。

后来周衰秦盛。秦人崛起于秦地,秦地即今甘肃天水所属的清水、张家川一带。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王畿尽为其所据,周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被赐予岐山以西之地,秦正式立国。公元前688年,秦沿渭水西进,“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秦本记》),即在今天水甘谷设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置的县。秦穆公时,秦国大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益国十六,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占领了陇西、陇东地区。公元前272年,秦在今甘肃境内置北地、陇西二郡,势力扩展到洮水流域。北地即今庆阳、平凉及陕西、宁夏、内蒙古与甘肃交界之地,郡治在义渠,即今庆阳西南。陇西郡辖区包括今天水、定西、兰州、临夏及陇南部分地区。郡治在狄道,即今临洮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甘肃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丰衣足食,民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为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手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酿酒与社会礼仪制度有关。

酒,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饮品,且蕴含了更多精神的成分。当它产生以后,古人首先将它作为了祭祀用品,这源于华夏先民的原始图腾。

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自然崇拜非常突出,因而也就将酒作为首选祭品,逐步演绎为一种礼仪制度,以后历朝历代一直沿袭传承了下来。

周秦是中华礼制文明完善时期,是华夏族和中华帝国成熟时期,对中国历史走向和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先祖的历史开始于甘肃东南的渭河、西汉水流域,周人的祖先也曾在陇东的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繁衍发展。因此,甘肃是周文明和秦文明及其礼仪制度的发祥地。

甘肃陇东出土的父乙铜爵、父丁铜觚、父辛铜斝等大量商代青铜器,是探索陇东古方国与商王朝关系和交流的重要线索。平凉灵台白草坡、宁县宇村等地西周墓葬、车马坑等遗址出土的傒伯铜方鼎、潶伯铜提梁卣、穆公铜簋盖等珍贵青铜器物,是周人礼制及科技水平完善和提升的重要依据。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圆顶山先秦贵族墓葬遗址出土了刻有“秦公作”铭文的青铜鼎、簋、壶、编钟及金虎、玉器等珍贵文物,时代属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器型高大,工艺水平可与中原青铜器媲美。大量珍贵的青铜器物,是秦人崛起历程的见证。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为促进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也为农业衍生品的发明与创造提供了条件。

酒文化、酒产业乃至酒类商业关乎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礼仪及其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促进一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酵母”与动力源。

近年来,甘肃各酿酒企业注重酿酒品质提高、酿造工艺传承、陇酒品牌打造、陇酒文化传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多种措施,开设陇酒论坛,公益讲座,技术交流,强化酒企文化、职业道德建设、员工技能培训,特别是深入开展陇酒历史文化研究,弘扬陇酒文化,传承工匠精神,为甘肃酒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陇酒文史研究从宏观上把握,不拘泥于微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使酒业实践中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提出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贴近于现实,因而对甘肃酒业发展起到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陇酒文史研究注重挖掘甘肃酒业的特殊规律性,从自然、地理、历史、民族、民俗等方面出发,研究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甘肃酒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陇酒文史研究不但注重对现实的分析与评价,而且注重对历史的分析与评价,比较系统地梳理自远古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酒业发展的历史,起到了以史为鉴、开拓未来之功效。

陇酒文史研究对酒业在甘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客观而又中肯的评价,既从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动态过程去考察酒业,也从自然、文化等角度检验酒业,还从酒业产业结构的总体联系上分析酒业,因而较好地引导酒企健康发展。

甘肃酒业文史研究还在行进路上,虽然道路是曲折的,工作是繁杂的,但前景一片光明,必将不辜负众望,向全省人民及各个酒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甘肃是中西方文明和中华各民族的重要交融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大走廊,陇原大地酒事活动丰富多样,酒礼风俗迥异,酒具千奇百怪,酒风多姿多彩,从国之大典、宗庙祭祀,到农事节庆、民俗活动,再到民间饮酒礼仪、酒令酒俗,历代文人墨客、乡野名士留下了无数不朽诗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规制、酒习俗、酒文化,成为陇原大地上熠熠生辉的亮点。

酒,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更是精神的,记录和见证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步履。从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多件酒器酒具,到敦煌石窟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酿造图,再到酒泉是中国唯一一座以酒命名的城市,这些都昭示了甘肃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风俗异彩纷呈。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酒文化这条涓涓细流虽然不免历经种种沧桑巨变,却从来不曾断流过、枯竭过,而且在永恒的时光中涌动着、奔腾着、灿烂着……

今日甘肃,从陇南到陇中再到河西,从高原到绿洲再到大漠,从城市到集镇再到乡村,酒厂众多,品牌多多,酒香飘过了陇原,酒歌唱响了陇原,穿越了千年,芳香弥满到今天。

陇上江南美酒香。

陇南“非遗酿酒”技艺:传承千年,酒香依旧。

金徽酒业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畔,与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毗邻的陇南徽县,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和五粮液等名酒企业同属中国西南黄金酿酒板块。

诗圣杜甫“酿得万家合欢液,愿与苍生共醉歌”的千古绝句,说的是陇南成县的红川烧酒。也因这段史实,红川酒于2006年12月4日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酿酒行业全国35家,甘肃省首批唯一一家 “中华老字号”企业。红川酒酿造技艺被纳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第八项“传统技艺”名录。

河西走廊酒厂多。

武威皇台酒业“皇台酒”:饮誉陇上,驰名世界。

凉州皇台酒业所产皇台酒,被公认为名牌产品,曾获得国际名酒证书,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酿造专家誉为“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驰名中外。

张掖滨河酒业“酒粮液”:万河奔流,九九归一。

到张掖滨河酒业,知道好酒是怎样酿成的。从传说出自河西宝卷“霍去病长剑逐匈奴”中找到了酿酒“民生坊”,赓续传统工艺,延续文化流脉,引入现代科技,创新性开发,创造性发展,有了今日的滨河九粮液,一个无法复制的稀贵品质。

酒泉汉武酒业“汉武御”:彰显历史,创造酒品。

汉武酒业先后获得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及国优、部优、省优称号和金、银奖等150多项。是甘肃省商标、区域畅销品牌、产品,是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评定的“绿色食品”。

天祝藏酒酒业“藏圣酒”:藏乡神韵,雪域奇葩。

天祝藏酒酒业立足雪域高原,传承酿酒工艺,打造民族品牌,历年来斩获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博览会金奖,华藏春、藏圣、天上藏圣酒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

今日的陇原大地,依然酒歌千里,千里酒歌。

酒陶醉了一个又一个年轮,温暖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心房,铸就甘肃人的豪迈性格。

酒,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酒,推动了我们的经济。

雄伟壮丽的陇原山川,浩荡千里;星罗棋布的酒厂镶嵌其中,熠熠生辉。

落日在天际沉落,让人突发奇想,太阳喝了甘肃的佳酿,醉了。

伴随着红日的落下,一个甘肃酒廊横空闪耀在苍茫星空。

从陇东,到陇中,再到河西,陇原大地黄土高原、陇南山地、河西走廊与甘南高原,到处洋溢着酒的芳香。

甘肃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

早在《周易》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吾有好爵,于尔靡之。”(《中孚》九二),一首运用比兴手法的抒情诗,烘托出一个和谐融洽、热情欢快的饮酒场景,开诗酒因缘之先河。

河西酒文化源远流长、蔚蔚大观,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的长河里,显现着自己浓郁的芬芳,独领风骚数百年。

诗酒有缘,于唐为盛。

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道尽了凉州葡萄酒的瑰丽,使河西走廊的葡萄酒美名远播,千古流芳。

诗人张澍的《凉州美酒说葡萄》:

凉州美酒说葡萄,

过客倾囊质宝刀。

不愿封侯县斗印,

聊拼一醉卧亭皋。

直白了爱酒的情怀,饮酒的意趣,胜过做官封侯。

诗人元稹的《西凉伎》:

吾闻昔日西凉州,

人烟扑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乐,

红艳青旗朱粉楼。

盛唐时的河西走廊人烟庶繁,桑麻翳野,民丰人足,富甲天下。其河西首府凉州城酒楼鳞次栉比,歌舞宴饮,觥筹交错,美酒飘香,一片繁荣景象。

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仍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诗中充满了无限情趣,描摹了一幅生动感人的饮酒风俗画。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则是大丈夫在酒场上的豪言壮语。

“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则是以酒抒怀,志在建功立业。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则是曲助酒兴,酒兴生曲;万善之奏,曲调回肠,其乐无穷。

甘肃古代骚人墨客,又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左相李适,等等,都与酒结缘,写下了千古名句。

河西的壮美风景,淳朴好爽的民风以及河西的葡萄美酒,成就了唐代边塞诗的诗酒风流。

酒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从敦煌文书看古代甘肃的酒文化,甘肃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经济贸易和诸多民族的都会之地,从发现的敦煌唐五代时期的遗存文书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甘肃酿酒业的历史脉络与酒文化、酒业管理产生的渊源。唐代中期,敦煌城内已有专门酿酒与经营酒类的行市,称作酒行;有专门的酒类管理机构,叫酒司。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蒸馏酒酿酒图,文书中保存有《酒账》《付酒历》等,都是酒司收支酒款的详细账目,表明酒类是由官方经营管理的。《旧唐书·食货志下》云:“建中三年,初榷酒,天下悉令官酿。”即追袭汉代制度,实行酒类专卖。后来,由于官府不控制酒类专卖,敦煌民间私人酿酒业兴起,官营与私营并举,酿酒与卖酒共兴,成为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手工业,对敦煌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凡有赛神、祭祀、祈愿等仪式,都少不了酒,民间饮酒随之成风,甚至寺院僧人也饮酒,遍地酒坊、酒肆、酒馆林立,酒旗招展,特别是来自西域的商人侠客及外国人好酒的风习,对酒的大量需求以及酒类贸易,推动和维持了敦煌长久不衰的酿酒业,将酿酒与饮酒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峰,形成了敦煌独特的酒风、酒俗和酒文化。

从葡萄酒的产生地武威看古代甘肃的酒文化。

历史以来,富饶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酒文化。葡萄酒最先由河西传向中原,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质酿造葡萄,成为葡萄酒之乡。这里留下了王翰《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

从陇上江南一带地区看古代甘肃的酒文化。

陇南红川酒坊始源于唐朝中宗神农三年(公元705年),在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59年)冬,诗圣杜甫自秦川(今天水)至成州。

(今成县)寓居时,闻说此地产“红川烧酒”,饮后写下了“酿得万家合欢液,愿与苍生共醉歌”的优美诗句。至明朝有“有烈酒产红川,盛名贯九州”之说,清代又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州”之盛誉。

百花坪、月亮峡、五徽窑、嘉陵江、青泥岭、八仙峰、望天梯、五里长滩、南天门和太阳山等景观,是陇南徽县的地域意象。此景此情,让人感慨于诗仙李白《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豪迈悲怆之情,也让人浮现起诗圣杜甫写下“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时的慷慨之叹。

从历代文人的鸿篇巨制中看古代甘肃的酒文化。

酒对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军事研究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酒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每个时代都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及其表现形式,诸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词歌赋、曲艺杂谈、演绎小说,等等。

甘肃酒泉,自古以来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下一首题为《月下独酌》的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至今风靡天下,传诵不衰。

河西走廊产生的边塞诗中,更有诗圣杜甫留下的“一些葡萄熟,秋山苜蓿多……”,元稹留下的“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脂粉楼……”,岑参留下的“酒泉太守能舞剑,高堂置酒夜鼓……”、“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等等。

酒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不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礼仪规制、生活习惯、风俗习性,其酒文化也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主要体现在酒俗、酒话(歌、曲、令)和酒风上。

甘肃酒文化因地域、民族风俗不同,其风格炯异。汉民族地区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少数民族地区的酒文化较为独特、馥郁浓厚,他们共同装点了陇上酒文化宝库。

酒文化有着鲜明的时代性。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酒文化。

酒文化以酒为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国兴则酒业昌盛,酒味醇香;国衰则酒业凋敝,酒味苦涩。酒里始终荡漾着国家的兴衰与朝代的更迭,也映照着人事的苦乐与悲欢。

甘肃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源远流长。

回眸甘肃酿酒企业的历史,期间既有着初建的艰难困惑,也有着创业的千回百转;既有着空前的鼎盛繁荣,也有着短暂的衰退停滞;既有着艰难的复苏再生,又有着崛起的高歌猛进。

距今4000多年以前,陇南徽县就开始了蒸馏酒酿制。虽然史无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甘肃历史上最早的酒坊或酒家。

公元1134年,创立了雄霸一方的历史名牌“金徽酒”。太平军巧用徽酒克敌寇;徽县人民以陈年美酒犒劳军队,这些都是有证可考的史实。到明清时期,徽酒经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齐聚伏家镇傍“神泉”争“海眼”,出现了很多酿酒的作坊,像“晋绅坊”“宽裕成”“金隆魁”“公信福”等驰名的酒坊数十家。清初康熙大帝出巡陇南后对其酿制的徽酒大加赞赏,盛赞徽酒醇美,并钦点为宫庭贡品,于是徽酒声名远播,蜚声陇原。

甘肃酒业的发展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创业者、工匠的心血、汗水与辛勤劳动,历经数千年终成今日百业兴旺的局面。

酒业是甘肃的一大特色产业,也是甘肃的一大经济支柱。酒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体系,萌芽于手工酿制,壮大于生产工具以及机械化酿造,逐步形成科技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一大产业。随着发展的需要,又出现了有决定意义的分工--酒商业,形成了酒类市场,进而酒业酒商携手,不断创新营销模式,让酒业进入了一个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鼎盛时期。

甘肃究竟有多少酒厂?有多少酒商?

走遍陇原大地,从省城到市州一直到县乡一级,乃至家庭作坊,不论规模大小,不论知名与否,不论存亡长短,几乎都有酒厂,可以说遍布陇原。

至2023年,据甘肃酒企名录收录,有200多家。其中,较为大型的有20多家。

梦想的人,情怀的酒!甘肃人爱酒、懂酒,都在喝酒。酒厂遍布甘肃,酒香飘过陇原,传承百年基业。甘肃酒业、酒商、代理商遍布陇上,难以计数,不一而足

酒业起步与发展壮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既有历史的、也有文化的,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这些因素互相牵连、互相影响,并纠缠在一起,共同作用之。

历史以来,甘肃酒业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传统文化、消费倾心有关,同时也与酒企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极其相关。总之,甘肃酒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平稳健康的态势。

改革开放给甘肃酒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超常规发展局面。

酒企从建国初期的集体经营,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民营,体制改革激发了酒业的活力,这是甘肃酒业逐步走向兴旺的根本。

体制孕育了经营机制,甘肃酒企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锅饭”分配制度以及用人制度,实行激励竞争机制,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挂钩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酿酒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增长,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酒企质量、效益、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得以加强,引入科学化管理、营销模式。同时强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科技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和规模经营与市场消费高度契合,由分散走向集约,创建集团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接轨,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路子,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与能力。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员工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建设,营造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企业成为员工之家,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合力。

40年前,甘肃酒业基本上依赖简单人工劳动,而今已发展成为分工细化、链条清晰、技术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产能大大提高。

40年来,甘肃酒业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而现在已接近年销售规模万亿元,成为甘肃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上下游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时至今日,甘肃酒业在品牌、产品、品质等各个层面均实现重大突破,酒企得到了长足发展,步入了科学化发展的轨道,酒行业增长方式也进入销售增长和利税增长超过产量增长的良性循环,正在创造着新的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甘肃各地开发了诸多酒类品牌,饮誉陇上,走向全国。

白酒的主要品牌有。

金徽酒。

陇南金徽酒是一款产自甘肃陇南伏家镇的甘肃名酒,可作为甘肃酒的最佳代表。

金徽酒由三低工艺酿造,即低温入窖、低温发酵、低温馏酒,可以更好地确保酒体的品质稳定。金徽酒的酒海是用古槐木打造的储酒容器,其中粘连着百年酒糟,在酒海中密闭贮藏的酒,能够提升酒体的老熟速度和质量,去除酒中杂质,同时赋予其特有的历史香气。此酒精选当地优质大米、糯米和高粱为原料,通过古法固态工艺酿造而成,最后历经长时间的恒温发酵,便将这几种粮食不同的香味充分混合,使这款酒的味道富有层次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金徽酒 图片来自网络

皇台酒。

武威皇台酒是一款甘肃名酒,是融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为一炉、汇百家之长于一身,具有独特风格的名优珍品。它的主要原料是优质高粱,大曲为糖化发酵剂,人工老窖,双轮底工艺,经长期发酵,量质摘酒,分级贮存,自然老熟,精心勾兑而成的浓香型白酒。

该酒外观清亮透明,窖香浓郁、香气醇正、入口绵甜、味道醇香、回味悠长,风格独特。因其品质优良,味道独特广受中外消费者的喜爱和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台酒 图片来自网络

红川酒。

陇南红川酒是一款甘肃名酒,因产自甘肃红川而得名。红川酒品质优良,选用优质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为原料,以优质小麦和大麦制成中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沿用百年老窖池,采用传统的续糟发酵,混蒸混烧老六甑工艺酿制,经发酵、蒸馏、贮存、陈酿、勾兑、调味而成,产品具有无色透明、窖香浓郁、陈香自然、怡人、酒体醇香、绵甜爽净、诸味谐调、回味悠长、酒体丰满的独特风格,广受当地人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川酒 图片来自网络

滨河酒。

张掖滨河酒是一款产自甘州的特色名酒。滨河酒精选高粱、小麦、沙米、大米、糯米、黄米、黑米、绿豆、豌豆等九种优质原料,比传统浓香型白酒多四种粮食。采九粮原料之灵气,集九粮工艺之精华,聚九粮香型之内涵,最终形成了滨河年份酒绵柔的独特品质:高而不烈、低而不寡、绵长尾净、丰满协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河酒 图片来自网络

汉武御酒。

酒泉汉武酒业“汉武御”“醴泉”“神舟”“酒泉”等系列白酒,采用传统“老五甄纯粮固态双轮沙窖发酵”工艺,选取当地无污染的小麦、玉米为原料,辅以古今闻名的“酒泉”之水和现代工艺技术精酿而成,开创中国白酒沙窖香第一品牌。目前,产品已形成高、中、低档四大系列100余个品种,酒液清澈透明,香气纯正,入口柔绵,诸味协调,醇厚味长,别具风格。“汉武御”系列白酒先后获得食品博览会金奖及部优、省优称号等多种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御酒 图片来自网络

古河州酒。

临夏古河州,这款酒整体酒水芳香浓郁,细腻丝滑的质感入口非常清晰,且在细品的时候能感触到乙酸乙酯与乳酸乙酯在口腔中醇厚的质感,品质优良,入口醇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河州酒 图片来自网络

彭阳春酒。

庆阳彭阳春酒传承多年正宗五粮浓香酿酒工艺,在整个酿制过程中坚持传统手工酿造。这款酒以高品质原料,独特的工艺,匠心的把持,自然的酿造而闻名。大米酿酒醇和甘香,高梁酿酒清香味正,糯米酿酒纯甜味浓,玉米酿酒味香冲鼻,整体喝起来入口醇香,香味逼人,浓郁芳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阳春酒 图片来自网络

华夏禹王酒。

临夏州和政县华夏禹王酒是一款甘肃的特色酒,以其优质的泉水资源、传统的酿造工艺、雄厚的技术力量酿造而成。该酒采用独具特色的冬果梨,啤特果木制酒海容装酿酒的方法,使酒液更香,更醇,更绵甜。以入口醇香,香气四溢,品质优良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夏禹王酒 图片来自网络

武酒

武威武酒有多种系列,酿造工艺独特,品质优良,用料精选,味道独特,入口醇香。因其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广受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酒 图片来自网络

九粮液。

张掖九粮液是滨河九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一种白酒品牌,有着独特的酿酒技艺,是根据古法酿酒技艺的基础之上改良而成的,十分有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河九粮液 图片来自网络

崆峒酒。

作为甘肃平凉本地所产的一款酱香型白酒的代表,崆峒酒曾经也如崆峒派的独门绝技一样名震江湖。其特点是入口柔顺绵甜、清澈爽利。崆峒酒以高粱、玉米、小麦、豌豆四种粮食为原料,以中高温制酒曲,有着鲜明的甘肃白酒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崆峒酒 图片来自网络

甘肃酒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合理,酒类质量稳步提升,品牌建设能力趋强,生产营销趋旺,日益成为甘肃经济产业的一大支柱,带动当地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面对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陇酒正在深化品牌、市场发展规划。

注重品类、产区、品牌、文化、消费者等关键,进一步强化企业能力建设,着力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近年来,陇酒销售总额取得稳定提升,但放眼全国,受思想观念、营销理念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陇酒在龙头企业拉动、省外市场拓展、品牌宣传推介等方面还不够强势。

占据河西走廊关键地理位置的陇酒,酿造历史悠久,白酒和葡萄酒产业均有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其中白酒产业又占据陇酒的重要部分,是陇酒的重要支撑。

在白酒板块,甘肃拥有金徽、红川、滨河等二十亿、十亿级的支柱型企业。但和其他省份一样,陇酒也面临着名酒下沉的巨大压力。对于缺乏龙头引领的陇酒而言,形成产区合力,形成利益、价值命运共同体,实现区域化、产业链发展,将是产业发展的良好途径。

未来甘肃酒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既有优势,也有短板。甘肃省商务厅立足甘肃酒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与制约因素,制定了《陇酒发展促进方案》,全面构划了发展蓝图,必将促进甘肃酒业的超常规发展,开创陇酒发展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甘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甘肃酒业的历史与现状,将酒业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深入挖掘陇酒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探索酒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助力甘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酒类主管部门,坚持不懈强化酒业管理与服务,促进酒业酒商协调共赢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激发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以适应酒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二,通过投资和强有力的管理,促进生产要素集中,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第三,通过经济杠杆,包括税收、财政、金融、价格,调节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鼓励优质酒业、品牌酒类的发展。

第四,通过制定一些法规、条例,特别是通过制定产业倾斜政策,规范市场竞争,保护优势酒业发展。

目前,甘肃全省白酒、葡萄酒、啤酒等酒类市场容量共计70亿吨左右,从销售收入上看,整个陇酒的销售规模尚不足50亿吨。

甘肃省将在稳定现有白酒销售并稳步扩大的基础上,以葡萄酒和果酒为主体,合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造陇酒百亿产业。力争在“十四五”末,实现全省酒生产企业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在落实过程中坚持培育市场与开拓市场相结合、优质优价与市场层次相对应、传统品牌与创新品牌相统一以及扶大与扶优相联动。

据统计,甘肃全省有近200家白酒、葡萄酒、啤酒、黄酒以及果酒等酒类生产企业,甘肃省白酒企业和葡萄酒企业,将分别承担走向全国知名化和世界知名化的重任。

在对各品类进行促销提升的思路重点上,也做了详细划分,包括突出传统白酒的稳量扩销,突出有机葡萄酒的促销升级,以及突出地方特产保健酒品的破窗销售。此外,还在强化弱项的基础上,确定了六大行动计划和核心举措,包括引智借力、精准对接市场、节会交流双赢、国际市场开拓、激励扶持、造势引领等。

集全省之力,共同推动陇酒产业的发展,“全省一盘棋”的局面,是甘肃在支持陇酒百亿产业上表出的决心。

当前,白酒市场竞争升级扩容,全国化品牌名酒在各地攻城略地,地产酒品牌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对于葡萄酒板块,由于进口品牌不断涌入,国产葡萄酒品牌面对的则是全国化品牌和进口品牌的双重压力。

在此背景下,《方案》的发布,也标志着甘肃省明确提出了陇酒振兴计划,并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

河西酒廊可期待。

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琦表示,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中,甘肃河西走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陇酒应借助这一历史性机遇,积极拓展国外市场,成为联接中国酒业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带动中国酒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突破。他同时表示,陇酒要实现百亿宏伟目标,有必要做到三个“加强”--加强产业特色打造、加强文化形象传播、加强国际市场的布局。

对于陇酒来说,甘肃省与行业龙头省份相比,人口基数小、消费水平低,市场空间有限,这也导致陇酒至今没有销售30亿元级以上的白酒企业,而葡萄酒板块尽管有优质产业基础,但并未涌现出全国性或区域性强势品牌。

虽然发展环境较为困难,但陇酒依然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生态和文化。

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葡萄酒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段长青看来,甘肃葡萄酒产业的优势一方面在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另一方面在于自然生态及气候条件。

比如河西走廊的西拉,相比于南澳和南美地区,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并不逊色于国际上其他产区。

“为什么甘肃酒业的生态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这和对文化附加值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有密切关系。”在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看来,陇酒的发展无论走哪条道路,核心都应该是讲好甘肃故事。

“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赞誉已传颂千年,而孔庆东还提到,中华文明推演到8000年之前,甘肃处于中华文明甚至是世界文明的核心,而当时的武威、张掖、天水等地就是国际化大都市,同时期的巴黎、纽约连村庄都未成型。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提到,在两千多年前,甘肃已成为葡萄酒在东方的流通贸易中心。西汉之前,中国是没有葡萄的,更没有葡萄酒,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了几样宝物,其中包括汗血宝马,还包括葡萄酒。正是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中国人第一次品尝到葡萄酒。

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杨官荣认为,甘肃省虽然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但是陇南地区具有和四川相似的自然禀赋,是有条件打造接近四川浓香型白酒的产地。自身具备发展优势的同时,陇酒亦面临着品牌力不足、发展环境受限的压力。聚焦百亿目标,陇酒要做到规模性、结构性增长,要明显提升陇酒品牌力,仍有诸多问题待解。

段长青从技术层面总结了制约甘肃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瓶颈。产品需要有准确的定位和规划,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产区各有千秋,适宜种植的葡萄品种也各具特色,“产区的划分需要更细,越小的产区越有生命力和代表性”,段长青表示。

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杨官荣则以川酒为例,阐释了川酒多年以来的增长逻辑,从产业政策、产区自信、酿酒原料、基础科研、地方标准以及产品融合等方面给了陇酒一份“参考样本”。

“只有走出去,产业才有战略性增长空间;只有走出去,产业才有结构性增长。”在秦书尧看来,陇酒要实现百亿,一定要走出去。他提到,从全国形势来看,“走出去”才有发展,不仅甘肃,这也是行业内一个普遍现象。川酒因为坚持“走出去”战略,在全国各省白酒产量纷纷下滑的同时,川酒一家独涨;今世缘因为“走出去”,在山东市场几近实现倍增;黔酒因为“走出去”,促成了今天的酱酒热,黔酒在全行业的利润占比从2012年的25%提升到43%。

不仅是国内,从全球来看,走出去也是整个行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除了要做好酒、要走出去,陇酒还需要如何更有效地打造市场?

为此,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卓鹏品牌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田卓鹏为陇酒提供了一份定制化解决方案--陇酒百亿“5311”战略建议,即构建50亿白酒板块、30亿葡萄酒板块、10亿健康果露酒板块以及10亿酒旅文化板块。

田卓鹏认为,依托武威的葡萄酒产区优势和产业基础,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制定标准,申请“全国有机葡萄酒农业示范基地”,并着力打造成“世界级有机葡萄酒之都”。

此外,世界葡萄酒大师、全球六大顶级酒评家之一,RGMW100 评分体系创立者Robert Geddes MW(罗伯特·盖德斯)和FuW国际独立葡萄酒专家协会认证专家、帕耳国际有机葡萄酒评奖大赛亚洲大使J rg Philipp同作为国外专家,都认为陇酒目前最需要的是了解其消费者的需求,这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根基所在。

凝聚智慧力量,助推陇酒发展。

甘肃酒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面临许多复杂而又困难的问题,迫切需要正确而又超前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服务,《陇酒促进行动方案》为甘肃酒业发展擘画了蓝图,“百亿计划”已经有了路线图,也有可资学习的兄弟省份。也许前路不轻松,但是陇酒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酒业是支撑甘肃区域经济大厦的基础之一。它的兴起与发展,意味着资源的开发、劳动者技能的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深刻地影响甚至导向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政府搭台,到企业发力,陇酒已经有了全新的出发点,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必将趟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陇酒产业在进击百亿的征程中如何展现后发优势,顺势飞扬,再铸辉煌,更加值得世人期待。

酒香陶醉了一个又一个年轮,温暖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心田,铸就甘肃人的豪迈性格。

酒,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酒,推动了我们的经济。

雄伟壮丽的陇原山川,浩荡千里;星罗棋布的酒厂镶嵌其中,熠熠生辉。

落日在天际沉落,让人突发奇想,太阳喝了甘肃的佳酿,醉了。

伴随着红日的落下,一个甘肃酒廊横空闪耀在星空。

从陇东,到陇中,再到河西,陇原大地黄土高原、陇南山地、河西走廊与甘南高原,到处洋溢着酒的芳香。

陇酒是有历史渊源的,陇酒文化是厚重的。至2022年,甘肃省酒厂名录包含了甘南藏族自治州酒厂名录,陇南市酒厂名录,庆阳市酒厂名录,白银市酒厂名录,酒泉市酒厂名录,定西市酒厂名录,金昌市酒厂名录,兰州市酒厂名录,平凉市酒厂名录,临夏回族自治州酒厂名录,武威市酒厂名录,嘉峪关市酒厂名录,天水市酒厂名录,张掖市酒厂名录等。

甘肃名酒、酒业,酒文化、酒产业,历史悠久,积淀丰厚,都是赓续前贤以文化为魂、山水化育、创业创新的结晶,至今日形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甘肃酒廊”。

走遍陇原大地,处处有酒业,处处漂酒香。从东起天水西至酒泉,从黄河之滨兰州到南部甘南、临夏,到陇中黄土高原,再陇东高原,酒厂遍地开花,酒业蒸蒸日上,酒旗迎风招展,形成了甘肃特有的酒文化现象、酒产业格局,涌现出了无数名酒、名品牌、名企业,共同铸就了陇上酒文化长廊。

作者简介

李文祥,男,汉族,笔名左岸读书、李之语、李东书,生于1964年7月,甘肃古浪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先后在县、市政府和省直新闻单位工作,曾任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杂志副总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现为甘肃张芝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书画评论兼秘书长,《今日甘肃》主编,《甘肃酒业志》副主编。其论文、调研报告等曾获得国家、省、市级多种奖项。著有《三农问题--理论、实践与对策》《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穷人经济论》《县域经济论》《农村经济论》《生态农业论》《三农问题新论》《龙在我身边--龙文化文论集》《澄怀观澜》《时光惊心》《岁月如歌》《龙说甘肃》《洮河之子》《我从陇上走过》《全圣之路》(合著)《翰墨风华》《陇上行记》《扶贫开发在天祝》《长风鼓翼燕归来--赵燕翼评传》(合著)《矿工之子--田靖安煤业与艺术人生传记》(合著)《卡加之光--丹巴尖措与卡加藏药》(合著) 《绿色崛起之路》《兰州龙源二十年》《血沃河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纪实》《西望长城--河西长城历史文化寻旅》《古城阅千年--武威历史文化古城寻旅》《陇上崔氏教育世家传略》《朝圣敦煌--赵秀玲与敦煌文化博览园》等28部专著。

您有故事史料,我奖陇原美酒

《甘肃酒业志》

《陇酒文史》

常年征集文史资料和故事

甘肃酿酒的历史溯源、酿造工艺,酿造、营销企业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品牌种类、市场销售、企业文化,对甘肃酒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技术专家、科研人员、技术传承人等相关人物,甘肃酒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色酒文化典故、民间传说、人文故事、诗词美文,甘肃酒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国内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相关领导考察视察合作和您认为与《甘肃酒业志》《陇酒文史》有关的图文、影像、实物、书稿及访谈线索,均在征集之列。特别欢迎您撰写和相约我们讲述陇酒故事,体裁不限。

您提供的资料、来稿和相约我们讲述的故事,一经采用,参照国家有关规定酌付酬金或酌情向您馈赠陇原美酒。对特别有价值的历史和文献资料,酌情给予奖励。

详情及相关要求,请您在网上搜索《甘肃酒业志》《陇酒文史》征集资料和稿件启事。

资料邮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路532号甘肃省商务厅

投稿电子信箱:

ljws173187391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