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北宋的都城在开封;开封拥有极其优良的战略位置,这里是沟通南北的枢纽,水系极为发达,可以支撑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从唐朝以来,这里的经济发展就非常繁荣,不仅农业生产基础扎实,而且还拥有成熟的商品经济发展条件。

以开封为都城,从经济战略上来讲,是个不错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若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开封,我们便会发现,这里的危险系数实在太高。开封的地形为平原,几乎称得上一马平川。

开封北边没有卓越的军事防御工事,燕云十六州又被大辽收入囊中,这使得辽国的骑兵愈发强大,对中原地带的威胁也与日俱增。

既如此,北宋为何还是选择定都开封?在劣势的地形条件下,北宋又如何构建都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两相对比,折中选择

历史研究的学者在研究中国封建王朝时,常常把唐宋两代王朝放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认为,这样的观点极为不合理。唐朝无论从哪个维度上来看,都比宋朝更为强大。唐代万邦来朝的盛世,更是脆弱的宋代无法企及的目标。

但他们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个连接点,唐朝其实是宋朝发展的基础。唐朝丰富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成果,为宋朝提供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条件。

唐宋两大王朝的政治举措虽不至于一脉相承,但总有许多的共通之处。

北宋在选择都城之时,就受到了唐朝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减弱,地方储备军事实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经济。其中,开封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迁曾经这样评价过开封:“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这里的三条大江大河,成为了发达水系的代表。人总是依山傍水而居,水资源的储备情况,让开封成为了重要的宜居城市。

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离不开水资源的供给。古代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是基础,水资源则是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这里位于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的交界地带,占据了两个平原的优势资源,成为了不可多得的资源广袤之地。

在经济中心停留于北方之时,开封就已经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交通枢纽。南北沟通,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种种重要的工作,都必须要经过开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开封的经济价值更是显著增长。

北方战乱不休,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自然而然会向南移动。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开封,也承担了大部分的经济发展重任。

在北宋定都之前,开封就已经是经济发达的商业城市。它的经济条件,非常符合都城标准。

按这样的趋势来说,定都开封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北宋的统治者在做出决定之前,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犹豫。

开封固然有利于经济发展,可这里的地形地势条件实在是太过一马平川。

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适合经济发展,适合生活,却不适合在战争的威胁中生存。

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威胁,成为了北宋统治阶级最忌惮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时,北方城市的防御体系相当完善。在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的支撑下,少数民族纵然有膨胀的欲望和野心,也是有心无力。

游牧民族本就落后于中原民族,少数民族绝无可能挑衅大唐王朝的权威。之前在盛唐时期,少数民族一个比一个听话。

唐朝末年,综合国力不断下降,军事体系逐渐崩溃。这一切,都为防御系统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西北的少数民族,逐渐向东北方向转移。中原王朝内忧不断之时,正是少数民族崛起之时。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天下格局的转折点。趁着唐朝自顾不暇之时,契丹族找到了崛起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趁乱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彻底摧毁了中原王朝的北方防御体系。燕云十六州是壮大骑兵实力的好地方,契丹族也利用这里的优势,成为了中原王朝的最大对手,大辽。

这里有着最为肥沃的水草,有着一望无际的平原,大辽的骑兵可以在这里纵马驰骋,也能从这里出发,创造前所未有的辉煌。

失去了北方防御体系的开封,就像是一座敞开了大门的房子,可以任由敌人进入。一马平川的地形,让这里失去了所有的屏障,变得更加危险。

军事地位上的弱势,让北宋的统治阶级犹豫了许久。一旦以开封为都城,国家的中心将岌岌可危。

可若是放弃开封,他们也实在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最为必要。他们顶着军事战略上的劣势,决定定都开封。

此时盘踞在北边的大辽,早已经对北宋虎视眈眈。兵强马壮的大辽骑兵团,也早就想上战场,检验自己的实际作战能力。

中原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以开封为中心的北宋,其危机更是避无可避。

如果不抓紧时间建立都城的防御体系,那么以开封的环境条件来说,统治者无异于将都城拱手送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北宋君王虽不至于枕戈待旦,但始终心有余悸。接连两次的北伐战争,完全能够证明,北宋并不缺乏忧患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冗官冗兵的北宋,重文轻武的北宋,并不是兵强马壮的大辽军团的对手。硬碰硬,显然已经成为下下策。为今之计,只能做好防御,能挡一时是一时。

都城防御,针对性强

北宋时期,中原王朝在北方最大的敌人主要有两个,最大的威胁来自大辽,其次则是西夏。

大辽的骑兵,是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更是他们的王牌。当下北宋在北方缺乏防御工事,若是大辽骑兵一路南下,直取开封也不是什么难事。

要想克制大辽,必须要率先以一道分界线隔开南北,尽最大可能保护都城。另外,北宋还需要一定的条件,阻挡骑兵的行进路线。

水长城,就是北宋针对大辽军事特点做出的都城防御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浩瀚无垠的平原,最适合骑兵千里奔袭。对于大辽骑兵这样体力充沛的军团来说,开封的条件简直是为他们量身打造。

陆地是骑兵主要的作战空间,一旦脱离陆地,再强大的骑兵也无法发挥战斗力。用水路来隔断陆地,自然就是抵御骑兵的有力方式。

北宋河北路,得天独厚,它与契丹接壤,更有着数不胜数的河川、湖泊以及沼泽。丰富的水利资源,给宋朝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宋王朝先是将河北路直接挖通,而后利用地势的落差,开始蓄水。一条人工开凿的水路,就这样形成。

史书中讲“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指的就是这条线路,它也成为了大辽军队最大的障碍,为捍卫京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震惊世人的澶渊之盟,是北宋王朝的一大耻辱。签订条约以后,北宋统治者也无法对少数民族彻底放心。

因此历代王朝不断完善水路工程,派遣驻军,增加管理机构,分段建设,增加其附加价值。

历史学家评价,这道水路,是一道阻止辽骑南下的水上长城。“水长城”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北宋捍卫都城的决心。

大辽固然是不可忽视的威胁,西夏的存在同样让人胆战心惊。有关城池的军事防御,实在刻不容缓。

北宋王朝在开封北面,设置了三道军事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为河北重镇。这里以雄州和定州为代表,增加军队数量,开辟资源补给渠道,保证一切战备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谨慎的态度,也反应了北宋统治阶层的居安思危心理。

在防御工程上,北宋也采用了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天然的工事有边塞塘泊以及榆林,以此为核心,朝廷还修缮城池,加强了防御。

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以大名府和澶州为主的开封北境。

没了燕云十六州,大名府俨然成为扼守中原的门户。守住北境,就是守住了朝廷北边的倚仗。只要大名府存在,北边的防线就依然存在。

至于京畿的最后一道防御据点,则是澶州。

澶州是最靠近开封的防线,若是澶州被破,开封北边将再也没有任何屏障。少数民族在占据军事上风的前提下,依旧愿意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就是因为大名府和澶州这两个地方,让大辽军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道防线,层层堆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拱卫京师的坚固屏障。

除了设置北部屏障之外,北宋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开封自身的防御体系建设。

城池防御,同时进行

北部屏障固然增加了安全感,但绝非万无一失。一旦北部屏障被迫,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再无阻碍,必将长驱直入,直取开封。

若是最危险的时刻来临,开封自身的防御系统,就该派上用场了。

首先是外城防御,统治者命令,在修筑外城时,一切建筑材料都需使用高品质类别,并确保外城能够承受一定时间内的火炮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城修建不再聚焦于高度,而是专注于宽厚程度。只有外城墙足够厚实,内城的人才拥有另谋生路的时间。

除了城墙以外,城门也是敌人进攻的重点区域。为了保护城门,北宋人在城门周围,又修建了一座小城,是为瓮城。

瓮城的军事设施,其规格并不比内城低。草垛、火炮、投石等必备物资,更是每天都会接受将领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人很擅长因地制宜。开封城外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若能合理利用各大水系,城外防御又能多一层保障。

护城河,壕沟,水系缓冲地带,都能给进攻的敌人制造难题。即使敌人兵临城下,开封城中之人也能有所应对,不至于太过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定都开封,是北宋王朝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开封的军事位置并不占优,但好在经济战略价值极高,有利于北宋王朝发挥优势,增加财政收入。

开封一马平川,北宋也非束手就擒之辈,北方的三道防御屏障,城池的防御体系建设,都让我们看到了北宋的深谋远虑。

参考资料:

《宋史》

《古代军事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