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一直以为8090后做父母,因为这一代几乎都是受过教育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对于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一切变化都是可以接受有自己的应对措施策略的,但在我接触过的案例中发现还是无法很好的渡过这个特殊的时期。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当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无法再那么坦然,我们似乎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就只会沿用父辈曾经的教育方法,一边后悔的讲我其实不想让我的孩子经历一遍我小时候经历的,一边又焦虑管教不好孩子直至还是用小时候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没有责备大家的意思,有时候我也会突然发觉自己的某句话某个态度竟然和我父母对我时一模一样,让我有些后背发凉。其实我们依旧不会很好的引导甚至平稳的度过青春期还是因为我们从小缺失的性教育导致的(仅个人观点)。

现在开放自由包容很多但依旧还是谈“性”色变,记得中学生物课讲到男生女生身体构造那一节时老师永远一句“你们自己看”然后就回办公室,班里就开始开黄腔、互相戏谑的问是否有“第二特征”的出现,老师的避之不谈只是增加了大家的好奇和肆无忌惮。学校对于性教育是避之不谈,家长对于恋爱教育就是棍棒教育。导致我们自己不会恋爱不敢恋爱对于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引导不会沟通。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长如临大敌。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三大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从众让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学的圈子里,不显山显水。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开始转移,转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转移到异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异性身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

孩子开始交朋友,为了朋友,他们可以在学校门口等,可以和同学一起去逛街、去网吧。为朋友可以留在学校打篮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长的脸色,即使招来家长的打骂也依然如此。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们铤而走险呢?这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问题。

(三)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很多孩子知道这不是什么爱情,只是同学交往。他们认为自己憧憬的美好爱情没有来临,所以,更多人选择了等待,等待自己长大。

了解了青春期的心理就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个性摸索自己的教育方法。在这我给大家两个方向:

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认识青春期爱情

爱情在每个人心中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核心特质是积极、美好的。一项针对美国、俄罗斯、立陶宛、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恋爱被认同的五个核心特点包括:生理吸引、侵入性思维、利他主义、自我实现、情感满足,这些特点具有国家间的一致性。其中,生理吸引是指认同性吸引很重要;侵入性思维是指总是想到对方;自我实现是指认为恋爱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成为更好的人;利他主义是指愿意为对方付出;情感满足是指认为浪漫关系是最幸福的事

在华中师范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88%谈过恋爱的初中生认为“早恋”利弊相当,持中立态度,或认为利大于弊

。这说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业方面的影响仅是潜在后果的一部分考量,其他部分的收获可以弥补这一部分可能的损失。研究表明,

健康的青春期恋爱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为将来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因此,教育者在给青少年说“爱情”这一话题时,需要传达积极、正面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爱情中的美好品质,切勿打破他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

当然青春期的爱情心理有其特殊性。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他们大多

在恋爱问题中并非像成年人那样在意关系的联结和长久性,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关注异性,也愿意让异性关注自己,注重穿着打扮,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教育者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当孩子能够直面这一份内心的悸动,它很可能成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激励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学会表达、学会完善自我

,这些都是追求爱情的重要品质

帮助孩子看清青春期爱情的风险性因素

情绪问题

研究表明,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身心尚未成熟,他们的恋爱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高、周期短等特点。表白被拒绝、暗恋、失恋、恋爱中的矛盾和周围人的压力等通常会成为情绪问题的根源,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一项1995年的研究显示,在恋爱关系中的青少年会比其他青少年体验到更多的冲突和情绪的波动。尽管情绪起伏较大是青少年的一个普遍特征,但恋爱中青少年的情绪起伏相对更极端

。调查发现,中学生失恋时出现“悲观痛苦、无法自拔”,“把爱变成恨”或“没法再活、想寻短见”等极端情绪的人数比例高达13.4%

。在心理咨询和个案研究中,青少年也不乏因失恋而带来严重情绪问题,从而较长一段时间影响生活、学习的案例。

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显示,青春期恋爱发生的几率在所谓的好学生和差生之间是非常相近的。60%谈过恋爱的初中生表示自己成绩有所下降,因为时间、精力难以合理分配

。这一结论得到了美国佐治亚大学2013年一项对于初中生恋爱的研究的支持。佐治亚大学的研究者认为,初中谈恋爱的学生拥有更低的学习水平,更高的辍学几率,甚至有更高的概率滥用药物。当校园情侣尤其是同班情侣分手后,学生很难处理校园里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业造成压力。

身体健康

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的性决策负责,被疾病感染和被心理伤害的风险较高。一项2009年的全国调查发现,15~19岁年龄段中有17%受访者曾经怀孕,5.9%曾多次怀孕。而高达90.9%怀过孕的年轻女性经历过人工流产,其中19%曾经历过多次人工流产

。因此,

教育者需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教授学生保持个人卫生、避孕和预防疾病等知识

,培养学生交流、协商、负责任的决策等能力。在儿童和青少年进入性活跃期之前,需要接受全面性教育,这样他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福祉

面对青春期恋爱,爸爸妈妈们做好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就好,不要过度焦虑和干涉。您需要做的就是把您当初的恋爱经验、手段交给您的孩子[呲牙]您和ta一起恋爱参与到孩子的整个恋爱过程中让这个过程全程在您的可控范围内。

我唯一建议的两个点:第一,如果您家里是女儿,您需要确保她的安全避免怀孕;第二,如果您家里是儿子,当他失恋的时候您全程陪伴避免出现承受不了做出极端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