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趋势,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老龄人口都已经成为了国家的一大财政负担。

随着出生率的降低,社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老龄成员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了一大严峻的问题。

如何解决老龄化趋势之下的养老困境,这也是众多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共同研究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世纪的欧洲,不少国家给过我们借鉴蓝本。欧洲人养老,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自己。在传统的西方价值体系中,子女和父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

所以有些老人信不过子女,便会把养老的条件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法律的保护之下,教会养老的模式也逐渐兴起。

中世纪的欧洲人,有哪些不同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又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养老方式,各有特点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价值体系把赡养父母的责任与子女绑定在一起。如今的法律体系里,抚养义务与赡养义务也完全分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部分父母在年轻时未对子女起到抚养义务,可他们在年老后却强制要求子女承担赡养义务。权责分离,这也导致亲子问题频出。

关于养老的种种问题,一直被社会成员反复提及。不同的养老模式,也一直在实践和推广当中。

如今中国的养老模式大多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是赡养父母的主力军。部分没有子女的老人,则将退休金交给福利院,由福利院负责养老。

而如今的西方国家,其养老模式则大多独立自主。老年人口花费自己的工资,为自己养老。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更为分裂,也更为独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早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就已经探索出了几种不同的养老方式。

第一种,就是较为传统的子女为父母养老的方式。

子女赡养父母,这样的义务关系,建立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深厚情感上。但是,并不是每一对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会有情感做基础。

众所周知,感情是需要时间培养的。若是在年轻时并未花费过多时间照顾子女,那子女必定会有更加独立的人格,对父母也不会产生任何情感上的依赖,同样不会产生情感上的负担。

他们固然可以因为血缘关系而承担责任,但若是不愿意负担,社会规则对他们也无可指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在西方人的眼中,血缘关系并非一切行为的准则。有人重视,那就一定会有人不重视。

所以,这一模式是以传统的人伦关系为基础,强制为子女增加了义务和责任。可是它不具备约束性,因此也更加不确定。

在家庭关系较为良好的成员当中,子女可以根据父母的需求,为其提供需要的照顾,帮助其接受医疗服务,并且根据对方的遗愿处理后事。

可也有一部分成员,他们的亲子关系就像两条平行线。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子女有子女的家庭。生活上没有重叠,这也导致了他们在情感上并未对对方产生需求。

因此,父母养老,还是靠自己最为踏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年轻时,他们便会有意识的做财产储蓄,为自己积累一部分养老资金。他们不会把所有的钱财都用于对子女家庭的付出,他们认为将子女抚养成年后,一切义务就已经结束。

这一点,跟我们中国的家庭模式是在大相径庭。

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永远不可能对子女放手。少年时,他们照顾子女上学。毕业后,他们时刻为子女的工作操心。成家后,他们更是代替子女承担了一部分家庭义务。

他们没有自己的养老生活,他们的一切核心都是子女,以及子女的后代。有的老人甚至把自己的棺材本全部掏空,只为给孩子在大城市买下一套房子。

相比起西方人的观念来说,这一行为其实并不明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人对子女颇不信任,因此他们探索出了第二套养老方式,那就是法律协议养老。

他们会在即将领退休金之前,与子女签订一份法律协议,通过协议来规范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需要从每个月的退休金中抽取一部分,交到子女手中,作为自己的生活费用。他们还需抽取第二部分,作为对子女赡养义务的补偿。

而子女则需要根据协议内容,满足父母提出的一切不过分的要求,尽力让父母生活得更为舒心。

如此一来,亲子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再以情感为基础,而是以法律为保障。

通过法律来约束双方权责,规范双方的行为,这也为养老模式减少了众多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部分朋友可能认为,法律协议将亲子双方变成了甲方和乙方,不再拥有人情味,而是有些冷冰冰。

但实际上,这样白纸黑字的协议,往往能够给老人更大的安全感。他们不必担心子女厌烦,不必担心老无所养。只要这份法律协议依旧生效,他们的生活就有一定的保障。

当然,第二种法律模式对于拥有退休金的老人来说,是最佳选择模式。但中世纪的欧洲还存在一部分老人,他们生活困难,身体状况较差,而且没有退休金。

他们的子女往往也在社会底层挣扎,大多数时候自顾不暇,并没有多余的成本和精力去负担老人的生活。

针对这一部分弱势群体,中世纪的欧洲推出了教会养老的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拥有十分强大的能量。它的教徒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几乎位于世界第一。

部分生活穷苦的老人,也自发自愿的加入到基督教群体当中。他们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领到教会发放的救济物品,譬如粮食和蔬菜。

他们也能每月领取一定数量的救济金,不至于流落街头,无处可去。

教会能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他们便愿意全身心的信任教会,成为教会的一员。也是凭借此类情况,欧洲基督教会的信教人数越来越多。

每到节假日,教会还会为贫苦老人提供专属福利活动。老人可以免费观看歌舞表演,免费参加祷告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教会养老,不仅仅是老人的生活情况,还有他们的心理情况。

机构养老,逐渐成熟

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养老模式,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让养老问题成为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问题。

在中世纪晚期,教会养老模式不断延伸,社会上出现了新型的养老方式,也就是机构养老。

所谓机构养老,便是社会通过慈善组织以及专业机构,为老人提供生活场所,提供各类生活服务。机构养老更多地带有社会福利性质,老人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分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机构养老足够专业。机构配备专门的看护人员,每一位看护人员在参加工作之前,都接受过完善的上岗培训。

他们往往能第一时间理解老人的需求,关注老人的身心状况,为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中世纪晚期的欧洲老人曾说:“在家依靠子女养老,其实并不方便。子女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也有小家需要照顾。在我产生紧急需求时,他们无法第一时间来到我的身边。”

但是在机构中,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每一位老人都有专属护工,他们的所有需求,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响应,也能迅速得到反馈同时享受更为充足的医疗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构往往会与城市大型医疗资源合作,确保第一时间救助病重老人,确保时刻保障老人的生命安全。

身体健康,身心舒畅,这是老年人口养老的最理想状态。

另一方面,贫困老人能够免费入住养老机构。这是社会福利模式的探索,所以政府给予老人福利,免费为其提供生活服务。

当然,贫困老人享受的养老服务,并没有缴纳费用的老人如此细致。但是,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求仍然能够得到满足。

这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流行的正规机构,也是大受欢迎的养老模式。但是在一部分地区,仍有非正规的养老模式存在的,比如社区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养老,是指老人的生活由其亲属、邻居以及社区专职工作者负责。他们每月固定收取一部分费用,并代替子女,承担照顾和陪护的工作。

相比于前者,社区养老当然并不专业。有时一位护工,需要负责十位乃至二三十位老人的看护工作。

一对多的模式,意味着护工的工作无法落于细致。老人产生的部分更高层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所以总的来说,机构养老的模式更为成熟,也更为专业。从老人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机构养老应当广泛普及。

东西养老,大为不同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传统的东方国家,其养老模式与西方国家大为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中国为例,目前占据社会主流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但这一模式名为养老,实为啃老。

不少父母跟着子女居住,一方面需要花钱补贴子女生活,一方面需要为子女照顾下一代。他们完全缺失了个人生活的空间,围绕子女继续忙碌。

这不叫养老,这是对父母价值的二次利用。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养老模式对父母的伤害。为了尊重老年人口,我国近些年也推出了更为新颖的养老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房养老,这是近两年流行的一种模式。老人以房屋为抵押,换取机构的养老服务。老人房屋的使用权则暂时移交机构,产生的一切经济效益也归属机构。

机构需要为养老工作负责,需要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集体养老,这也是存在多年的养老模式。如今的敬老院,其实正是集体养老模式的体现。老人与同龄人生活在一起,有时甚至能产生更大的精神满足感。

今时今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探索养老之路,我们仍在进行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中世纪欧洲人的养老方式,其实值得现代人借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行为,通过法律协议规范,能很好地调和双方矛盾,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至于机构养老,则更为专业,更具普适性。养老问题是一项重大议题,社会成员时刻不得松懈。

参考资料:

《中世纪养老模式》

《探索新型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