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墓注定“鼎鼎有名”

楚国曾经多么强大?

“楚国,曾是春秋战国时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列国角力时代,从春秋时的晋、楚到战国时秦、楚主导,楚一直留在‘第一梯队’;第一个称王、问鼎中原,试图和周王室平起平坐的是楚国;最先设置县制的是楚国;现在已知的所有先秦的金、银币都出自楚国;春秋战国最先进的青铜冶铸业在楚国,发明了‘失蜡法’技术;最早的铁器在楚国……”专注于“博览古今智识,传承文化之美”的“文博时空”,其作者在独家专访武王墩墓考古领队宫希成后,被武王墩墓深深震撼,泼墨如注,对楚国的辉煌历史进行了制表列单。

楚国800余年历史,曾经迁都6次,最后落于寿春(今淮南寿县),也亡于寿春。可以说,楚国最后的文化绝唱,留在了寿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考古发现,曾经不可一世的楚国,在一次次战乱后,以宗庙崩、陵墓毁而走向收尾。至今,唯一能够经过考古确认的楚国王陵,只有葬于淮南李三孤堆的寿春时期的楚幽王墓。而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宫希成表示,截至目前,如此高等级的楚墓,是个孤例。

那么,武王墩墓对研究楚国文化、中华文明到底意味着什么?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单从武王墩墓中发现大鼎就给人无限遐想。

鼎,国之重器。此前我国发现的鼎,有四个体量靠前的。后母戊鼎(商):口长 110 厘米,口宽 79 厘米,通高133厘米,重达832.84千克。

铸客大鼎(战国—楚,出土于楚幽王墓):口径 87 厘米,腹围 290 厘米,腹深 52 厘米,耳高 36.5 厘米,足高 67 厘米,通高 113 厘米,重达 400 千克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铸客大鼎(资料图片)

淳化大鼎(西周):口径 83 厘米,通高 122 厘米,重达 226 千克。

子龙鼎(商):口径 80 厘米,鼎宽 37 厘米,腹深 43 厘米,高出鼎身双耳高 22 厘米,通高 103 厘米,重 230 千克。

以上文物均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武王墩墓中发现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 88 厘米,大于李三孤堆(楚幽王墓)的铸客大鼎。从口径上看,武王墩墓里发现的大鼎将改写有关排序。仅此,足见这座墓的考古价值意义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一号墓大鼎位置(资料图片)

专家介绍,武王墩墓中除了这个大鼎之外,还存有其他大小不一的鼎,“数量令人吃惊”。专家认为,发掘武王墩墓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