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编辑整理:盛唐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南北朝时期,陆凯从江南给长安的范晔寄了一枝梅花,并用一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感动无数人后,“寄梅”便成了文人心中极风雅之事。

秦观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汪元亮有“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俱是妙笔佳句。

不过,在《宋词三百首》中,化用这个典故的词中,最经典的当属另一首《虞美人·寄公度》: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度”是谁,我们已不得而知,反正不是黄公度,因为黄公度出生时,舒亶早已经去世。

词的上半阕主要写景,写登楼所见,景中含情,通过萧瑟的秋景,分飞的双燕引出词人这个倚栏怅望的失意者。

楼下池塘荷花早已凋落,尽显衰败,抬眼远远望去,一片苍茫,水天相接。此时正值黄昏,萧瑟秋风起,吹动水面波浪翻涌,带来丝丝寒意。

我独上小楼,久久地倚靠着东边的栏杆,看分飞的双燕各自东西,远远向寒云飞去,引起我一怀愁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词的下阕抒情,直抒词人孤独难耐念远怀友之情。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人的一生呀,有太多难以消逝的烦恼,尊前之欢,更是少得可怜,不如抛弃浮华,你我尽情享受每一次饮酒之乐。只是如今风雪相隔,奈何不能同醉。

这里“雪满长安道”一则喻仕途充满险阻,二是表明与好友风雪隔绝,难通音信。

词的最后一句,贴切的运用南北朝陆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典故,表达友人也会登上高台想我念我,为我折下江南早发之梅,寄给我江南的一抹春色的温暖深情。

明明是我在长安登楼想你,却从对方着笔,说对方想我,这种写法也就是所谓的“对写”,在古诗词经常用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杜甫的《月夜》中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

舒亶这首词虽然心境是比较凄凉的,但借景寓情,情感真挚深厚,语言清婉雅丽,营造的意境也一流,也受到后世文人的好评,并且也入选了《宋词三百首》。

然而,后人提起这首词的作者舒亶(dǎn),却往往多加鄙薄,将他钉在“一手炮制乌台诗案”、陷害诬告苏轼的耻辱柱上,对他的品行大加批判,甚至给他扣上了个“奸臣”的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个人觉得,要全面地说一说舒亶这个人,还真的离不开《虞美人·寄公度》这首词。

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刚勇无畏的少年英才,一个激流猛进的铁血御史,在沉寂数年后重回朝政中心的苍凉。

舒亶,出生于鱼米之乡的浙江慈溪,才华出众,24岁那年试礼部第一,高中状元,之后出任临海县尉。

有状元背景初入仕途的他,却因为看不惯属下不孝,就愤怒地将下属下令处死,自己也留下“一锋不断奸凶首,千古焉知将相材”的诗句辞职还乡,断送大好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舒亶被重新启用后,接受了一项非常的任命,就是出使西夏。

当时宋和西夏刚刚打完仗,虽然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这种任务要想出色的完成,还是很考验官员的能力的。

舒亶接到任务后丝毫不惧,谢绝了军方派遣的护卫好意,一人单骑匹马独闯虎穴龙潭。

舒亶在西夏君臣咄咄逼人,甚至把刀架在他脖子上的情况下,仍然不卑不亢、神色自若,不为所惧,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完命归朝后,舒亶功升奉礼郎。熙宁八年(1075年),召为权监察御史里行,有弹劾百官之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王安石升任宰相,主持变法事宜。

坚定地支持和推行变法的政治群体被称为新党,包括王安石、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而极力反对守旧派大臣们被称作旧党,包括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等。

新旧党争持续了五十多年,两党更迭执政,新政时行时废,令臣民无所适从,对北宋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舒亶进入北宋朝堂时,新旧党变法之争已趋激烈,他难免会陷入党争的漩涡。

从政见上来看,舒亶是一位坚定的新法拥护者,然而从势力抱团来看,他并不属于新党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舒亶在御史部门工作时,确实做了很多打击旧党的事情。

王安石的门生郑侠和弟弟王安国,都是反对新法、否定新党的,舒亶对他们的案子都从严处理。

当然,最大也是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被贬两年,主持变法的是宋神宗本人,然而朝堂上新旧两党的斗争依然不曾结束。

四月,外放数年的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在给皇帝的《湖州谢上表》中他写道: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文中的“其”代指苏轼本人,“新进”代指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

苏轼公开地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生事”的不满,也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激怒了神宗皇帝,也引发了新党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史台的首领李定等人纷纷上章弹劾苏轼,舒亶更是翻阅了许多苏轼的诗集,并从《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精选出了几首作品,认为苏轼“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苏轼从湖州押解至京城,在严苛的审问下,陆续承认了其中部分作品确实是讽刺青苗法、盐法、水利、新兴律等内容。

但御史台众人并不肯善罢甘休,又从四面八方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牵连进了一大批官员,如司马光、黄庭坚等人。

这是北宋最大的文字狱,这个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由于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被称为“乌台”,故而此案也被称作“乌台诗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被关押在狱中100多天,虽在多方营救下,最终免了杀身之祸,但也被流放到了偏远的黄州,名义上给了个“团练副使”的微末官职,实则是交由当地官府看管。

由于舒亶在乌台诗案中,对苏轼的文章与诗词“上纲上线”,有悖“君子之道”,受到了后世的鄙视和唾弃。

然而,若说“炮制乌台诗案”,又岂是凭舒亶一己之力能成的?

而且,如果站在他的个人立场上来看,他在其中并没有掺杂太多的私人恩怨。

苏轼自请外放数年,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为官,看到了许多新法执行过程中的弊病,所以才会在诗词文章中进行批评和讽谏。

舒亶却不同,一来他是坚定的新法拥护者,二来他也是坚定的保皇派,三来他的性格在勇猛之外也有偏激执拗的一面。

所以在他看来,苏轼名高天下,却靠着自己的声名去反对变法、诋毁皇帝,这就是罪无可赦。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谢谢!E-mail:917293188@qq.com,电话:0377-6275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