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于秦朝的标准尺度值,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两个数据,一些人认为秦朝每尺的长度为23.1厘米,另一些人认为秦朝每尺的长度为27.65厘米,这这两个尺度哪个更接近实际情况呢,尚且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

关于秦尺长度为27.65厘米的说法,最初是由已故著名学者吴承洛提出的。他在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的《中国度量衡史》一书中认为,现在选择新莽时期的尺度作为中国历代尺度变迁的比较标准,是非常合适的。

《隋书·律历志》记载的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尺度,都可以用新莽时期的制度来比较。由此,中国尺度变迁的标准可以完全得到考证。据研究,秦朝的尺度是“以古代黄钟为准”,比例是“0.9分之100”,从而推算出秦朝“一尺等于公分数”是27.65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之前的学者们并不是通过代表器的测量,来推算出秦朝的尺度,而是采用比较原始的方法,例如他们用黄钟律管的长度和黍粒的大小,来推测历代尺度的单位量值。

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并不够科学严密。因为黄钟律管的长度是有规定的,而且黍粒有大、中、小之分,所以这种方法得出的27.65厘米的数值是不可靠的。而关于秦尺单位量值为23.1厘米的说法,则是通过实物的测量来取得的。它具体是通过商鞅铜方升的测量得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律杂抄》记载:“蓦马五尺八寸以上,为合格。”

在1978年,上海博物馆将秦始皇的铜方升和商鞅的方升,都送到了上海测试技术研究所进行精密测量。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可以推算出秦朝的尺度大约是23厘米左右。

因为商鞅量尺作为秦朝的标准尺度已经被证实,在没有新的实物证据出现之前,将商鞅量尺的23.1厘米作为秦朝的标准尺度是合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记载,身高六尺是秦人量刑轻重的一个重要衡量界限。而身高六尺五寸和六尺二寸的男女隶臣、城旦、隶妾、城旦春等都被称为小隶臣、小城旦、小妾等。此外,还有身高高达七尺一寸的男性被称为“丁壮”。

二、七尺青竿一丈丝,菰蒲叶里逐风吹

如果分别使用23.1厘米和27.65厘米,作为秦朝的标准尺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身高180厘米的男子和身高171厘米的女子,都属于成年男女中的高大者。然而,从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大腿骨长度,推算出来的人的身高大约在165厘米左右。

例如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女尸的身高为154.5厘米,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保存完整的男尸身长为165.7厘米。通过测量股骨和腓骨长度,科技工作者测算出老山汉墓女主人的身高为159.8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使用23.1厘米/尺进行折算,这些身高分别对应着7.14尺、6.7尺、7.17尺、6.92尺属于成年男女的中等身高。如果使用另一个尺度来衡量,这些身高都属于未成年人的身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秦朝时期,身高被用作服徭役、兵役及服刑的法律依据。为了使服役政策更符合国情,秦人根据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身高来确定法律条文,秦人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如若不然,服刑服役的人数便会大大减少,这会对军队和苦役来源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大部分秦代士兵的净身高在175至180厘米之间。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雕塑是以高大魁梧的军人为模特的,不能代表当时社会上普通人的身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念奴娇》记载:“ 堂堂七尺,懔一时人物,孤映三秦。”

另外,秦简《大事记》中提到,作者在将近17岁的时候就被征调入伍了。这也是服徭役兵役的年龄。秦代男子在虚岁17岁时,身高达到139厘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达到166厘米,可能还是少数人群。

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制度,经过考察,我们发现汉朝的尺单位量值是23.1厘米。张家山汉简也表明,西汉时期以男子17岁为成年的标志。

三、黄褐长绦七尺身,袖中一剑隐红麈

张家山汉简中还规定,身高不到六尺二寸(约143厘米)的成年男子,以及身高不到五尺三寸(约130厘米)的女人都必须服徭役。如果按照23.1厘米为一尺来计算,六尺二寸就是143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按照另一种尺度,即吴承洛提出的27.65厘米为一尺来计算,六尺二寸就是171厘米了。如果按照身高不到143厘米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徭役的规定来看,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如果身高达到171厘米的男子都被当作残疾,那么在秦汉时期,可能有超过50%的男子达不到服役的要求。这样的话,国家要去哪里找那么多的士兵和苦役呢?兵家典籍《六韬·犬韬》中提出选拔车士和骑士的标准,均为“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这一身髙分别可折算为173厘米和207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207厘米高的人是古今都极其罕见的巨人,173厘米的髙个古今却较常见,秦俑坑中骑士俑的髙度多为180厘米左右,减去3-5厘米的踏板髙度,则约在175厘米左右。这些都证明秦尺值以23.1厘米为宜。

秦俑坑出土的秦代军士俑的身体髙度,可以为我们确认秦代标准尺的单位量值,提供有力的佐证,前文已说过,这些将士是以秦代伟岸髙大的军人为模特塑制的,其身髙多数在175-180厘米之间,当秦尺7.6-7.8尺之间左右。

根据秦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简报附表提供的资料,共统计了721件俑的净身髙。很明显,这些军人中以第二、三类身高最为普遍,两者共占88.35%。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军人的平均身高也非常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以每尺23.1厘米来计算,他们的身高达到了秦朝标准尺的7.4尺至7.8尺之间。由于军人俑还包括普通步兵俑,因此有些身高可能未达到7.5尺。但大多数俑的高度符合《六韬》中“七尺五寸以上”的标准。如果采用每尺27.65厘米的尺度,7.4尺至7.8尺应该分别为205厘米和216厘米。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让众多将士达到这样的身高是不可能的,只有NBA球员中少数人能够达到这个高度。另外,秦朝战马的身高也可以作为佐证。

通常,人们以家畜髻甲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作为其身高,称为“髻甲高”,或通肩高。《秦律杂抄》规定:“战马身高五尺八寸以上”为合格。战马是供骑乘的军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8尺可以换算为134厘米和160厘米。秦俑坑中的陶质车马和骑兵战马的身高,有17匹测量数据,其通肩高大多在130至135厘米之间,共11匹,约占总数的64%,低于130厘米的4匹约占23.5%,高于135厘米的2匹约占11.8%。

《题骤马冈》记载:“北辕何日返神州,誓将七尺酬明圣。”

可以看出,64%的身高接近134厘米,但与160厘米相差甚远。160厘米高的马,其通头高应在200厘米以上,秦代尚无如此高大雄伟的良种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以上文献、考古资料论证,我们可以再次证明秦代的标准尺的单位长度为23.1厘米,而不是27.65厘米。这表明唐兰先生等前贤以秦青铜量器推算出的数据是正确的,经得起检验。

结语

学界应该采用23.1厘米/秦尺,而摒弃27.65厘米/秦尺的旧说。另外,秦自商鞍变法确立新的度量衡标准后,一直沿用到秦末,汉代也一直采用这一量值。商鞅虽惨死,但其变法成果并未随之而去,这已为众多资料所证明。后辈学者不可为了行文的特殊需要而牵强附会以27.65厘米来吸引眼球,而置正确的尺度于脑后。

参考文献:

《秦律杂抄》

《六韬·犬韬》

《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