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访问中国,随行的情人勃拉克被报纸和媒体误以为是“罗素夫人”。

当误会解开,众人纷纷道歉。

但罗素却不以为意,他的态度又引起了新的轰动。

更重要的是,勃拉克不是罗素唯一的情人,他一生4任妻子,情人无数。

罗素曾说:

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他也确实单纯强烈地追求着爱情

罗素活了98岁。

一生中有4任妻子、50岁才有第一个儿子,后来又迎来一个女儿。

但家庭责任并没有让他停下对爱情的追求。

60岁的老爷子爱上了20岁的家庭教师,并与她结婚,64岁再添一子。

从17岁开始,他就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勇往直前。

宁可放弃贵族继承权,捍卫自己的姐弟恋,并举办了人生第一场婚礼。

后来夫妻两人感情破裂,分居多年。

在这些年里,罗素与有夫之妇、女学生纠缠不断,说他是恋爱大师(或是渣男)也不为过。

但是,伯特兰·罗素,这个对女人毫无责任心的男人,同时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

罗素生于贵族之家,父母皆是贵族,可惜早亡。

被奶奶带大的罗素很聪慧,但对待感情的态度真的不敢恭维。

一个男人,到底如何能做到如此优秀,又如此“渣”呢?

纵观罗素的人生,几乎可以说是“杰克苏”偶像剧的翻版。

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方面,他都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人,如果他来教你如何得到幸福,是不是很有说服力?

我们都渴望获得幸福,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

“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为此所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在《我所理解的幸福》这本中,罗素写道:

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界的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争取来的。

罗素在书中“分解”了幸福,提出幸福的人生,至少要包括四个因素。

1

保持兴致

关于兴致,罗素有一个有趣的比喻:

凡是坐在人生的筵席之前的人,对人生供应的美好之物所取的各种态度,就像坐在饭桌前对食物所取的态度。

兴致是快乐的人最普通、最显著的标记。

随着成长,很多人慢慢丢掉了孩提时代的兴致爱好,生活也变得乏善可陈。

平凡人生里,没人能事事感兴趣。

但还是要多保留一些兴致,来让平凡增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爱与家庭

一个人只有感觉到自己是被人爱,能得到爱,才能自信,才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最好的感情,当然是双方都有被爱的感觉。

而家庭是爱的“容器”。

无论是两代人之间,还是伴侣之间的爱,都以家的形式存在。

让人感到安稳。

家庭让一个人不再孤立,来自家庭的爱,更容易让人感到幸福。

3

正视工作

工作?

工作难道不是苦难的来源吗?

其实,工作也是让人感到幸福的重要前提。

工作让我们有事情可做。

有计划地掌控时间,和百无聊赖、空虚度日相比,工作创造了一定价值。

给了人们证明自己、追求成功的机会。

罗素提出,巧技的运用和建设性都让工作变得更有趣,更容易带来幸福。

熟练运用技巧,熟能生巧的感觉让人有成就感,引起快乐

让手中的事项,从混乱到有秩序,从无到有,建设性会带来更多成就感、价值感和满足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有点闲情

你不单要忙碌,还要闲适,张弛有度是生活哲学。

人们感到忧郁、疲劳、神经紧张,是因为大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让人焦心的家庭和工作上。

对没有切身利益的东西,一点不感兴趣。

这是成年人所谓的“现实一点”,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事实上,在严肃的事务之外,我们也需要精神松弛。

给自己放个假,给心留点空闲。

做些感兴趣的事,提升自己的兴致爱好。

譬如瑜伽、插花、打羽毛球、品茶、看书、跑步、郊游……等等。

总之,给生活留白,让自己放下。一切刚刚好。

一个人的幸福感,固然取决于环境好坏,但同时也与我们的态度有关。

像罗素这样在事业、爱情、婚姻中混得风生水起的人,自然有他的天赋和聪明才智。

他有自己清醒的处世哲学,所以收获了幸福与成就。

罗素的《我所理解的幸福》,可以帮助我们用哲学家的思想和人生智慧,收获更真实长久的幸福。

适合处于焦虑、迷茫、颓废中的所有人阅读。

能为你打开一扇窗,发现更大的天地,感受不一样的幸福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