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秀案例推介

苏州文物建筑保护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苏州被列入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3年多来,我市紧扣示范区建设要求,生动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实现文物“活”起来。

畅园、五卅路历史街区

潘祖荫故居、平望·京杭大集

苏纶纱厂旧址等19个项目

入选苏州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苏州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推介

第十六期推介的优秀案例是

端善堂潘宅

苏州古城首个

分散式精品酒店活化利用案例

 古建筑的文化创新与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古建筑的文化创新与保护

案例概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善堂潘宅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平江历史街区,为黄河治理专家潘镒芬先生的祖宅,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原有五路七进,现存三路五进,其中多处建筑为“走马廊”形式,是典型的清代宅院。端善堂潘宅于2003年被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单位。2012年由苏州文旅集团组织实施端善堂潘宅修缮工作,本次工程结合苏州城市文化特色,以发展古城留宿旅游、盘活老宅存量资产为原则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端善堂以古城首家吴文化分散式精品酒店的身份重焕新生,延续了古民居的居住场所价值。酒店外形雅致、布局错落,分两期开发,共有三个院落,11间客房,住客在此可以感受当地传统民居特色和宅院文化。

项目价值阐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全年雨水充沛,夏热冬湿。为适应当地气候,传统民居在空间布局、构造技术等方面普遍采用各庭院交错排列,以构成折角、设置天井的方式实现建筑内部通风、采光、排水,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端善堂作为典型的苏州民居,建筑外围大多设置了挑出檐廊以便遮阳、防雨。厅堂设落地长窗,形成通透空间,利于采光与通风,遇到节庆时,长窗可以完全卸下,打通厅堂与庭院空间,融合室内外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姑苏小院·端善堂公共院落内景

苏州传统民居大多沿着纵向轴线布局,以“间”作为基本单元,多“间”厅、房灵活地组合成建筑群,建筑与建筑或建筑与围墙围合成院落,通过不同建筑和院落的组合,构成多变的环境空间。小的民居大多纵向布置,设置一进或者数进庭院。大宅院除了正落建筑沿着中轴线分布之外,还横向分布着几条边落,形成了苏州传统民居在纵向布局,横向发展的独特模式。端善堂原为五路七进的建筑,现存三路五进,是典型的苏州传统民居格局。

亮点一

姑苏小院IP的提出

项目建设方依托古城独特的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吴地文化生活美学,收储具有典型苏式建筑风格的古建老宅,秉持着活化保护的理念,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住宿产品创新模式。集团打造了全国首个城市分散式精品酒店自主品牌“苏州文旅·姑苏小院”,由下属酒店管理公司负责运维,塑形IP标签。目前,姑苏小院共有7家门店,端善堂潘宅为其首个试点项目。系列项目契合文旅赋能古城更新的市场需求,优化了城市环境品质,吸引了周边城市人流,为古城振兴增添了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姑苏小院点位分布图

亮点二

人居艺术在酒店的体现

端善堂潘宅作为传统民居,蕴含着苏州民居的建造智慧与艺术,在对其进行改造利用时,充分保留并展现了其人居艺术特色。在修缮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建筑的苏氏风韵,原有结构保持不变,更换的门窗仍采用传统榫卯结构,院内雕花门楼与石库门由专业人员进行修复。在项目中利用公共空间展示苏州传统民居旧照、端善堂旧照以及图纸,让入住的客人以古观今,从旧照片和现实场景的对比中体会苏州民居的建造智慧和历史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善堂分散的房屋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晏河清字额门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善堂建筑修缮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院落由街巷串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店内部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善堂内部布置图

(图文来源于“ 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