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季的海边,海风伴着丝丝暖意和咸咸的海水味,位于大陈岛上的“小蓝之家”里,工人们正在麻利的分拣着塑料瓶。时不时有拾荒老人把从海边捡来的一大袋塑料垃圾送到这里,站点负责人孔晨用手机扫了扫老人随身携带的智能手环,确认了行动轨迹,将塑料垃圾过称,以2.5元每斤的价格回收了这袋垃圾。这些塑料在“小蓝之家”压缩打包后,被送到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再根据客户需要制作成手机壳、服装、鞋子等商品,这些商品经过国际化认证,成为大型企业提升公信力、实现社会价值、践行社会责任的产品。

这就是“蓝色循环”构建起海洋塑料垃圾“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的流程体系。

蓝色循环”吸引各地关注

去年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2023年“地球卫士奖”名单,来自浙江省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成功获奖。椒江作为“蓝色循环”发源地更是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

2019年,椒江创新建立“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运用“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产废、收集、运转、处置、监管等各环节,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治理,为全国首创。2022年4月,台州市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推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并在椒江率先实行。经过短短一年的发展,“蓝色循环”从椒江逐渐覆盖至台州所有沿海县市区,并推广到浙江省其他沿海地区。

在位于椒江大桥东南侧蓝色循环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刚刚送走了来自福建的一批调研团,又有一批来自山东的某企业前来参观。“自从获得‘地球卫士奖’之后,全国乃至国外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前来参观、学习、取经的人非常多,最忙的时候,一天就要接待两三波客人。”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联合创始人陈光辉说,作为“蓝色循环”项目的运营主体,希望能将“蓝色循环”的理念和经验尽快推广,让更多的人能关注并参与到海洋垃圾防治工作。

为“蓝色循环”提供“椒江方案”

“其实,我们在‘蓝色循环’治理上还缺乏标准。”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告诉记者,比如海洋污染物的源头监管具体怎么管,海洋塑料垃圾回收网络标准体系怎么建立,政府如何从治理者变为服务者与监管者,企业如何从被补贴者变为海洋塑料产业受益者,渔民从污染者变为生态保护者等等,如果有一个标准规范出台,那更便于各地推广实践。

近日,椒江区召开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启动会,通过构建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蓝色循环”标准体系,加快海洋塑料产业先进技术的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

此次,椒江区启动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主要包括构建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标准体系、开展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重点标准研制、搭建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专题标准信息平台库、推进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标准的实施、探索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标准化工作模式五大方面内容。

“希望通过完善标准体系,为国内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和海洋塑料‘蓝色循环’产业的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椒江方案’。”洪燕说。

(来源:椒江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