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那谁

编辑|t

2003年周炎光翻晒家族传承的周氏族谱时,发现族谱封面中有一黑色物品,他用小刀细细撬开封面,发现是一张已经发黄的借条。

周炎光确定这就是父亲临走时所交代的遗物,父亲说有一个东西,让他拿出来去中央,可惜当时周炎光父亲临走之际语意不清,也没听清具体信息,时隔10多年才终于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贺龙名字借条)

周炎光打开这个借条,上面有贺龙签名和陈菊生的印章,而被借款人正是周炎光的祖辈,这是一张跨越58年的借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发生了什么

周炎光为了验证借条内容的真伪,拜托邻居吴佑元帮忙调查,通过走访和借条内容,吴佑元大概能够拼凑出当年的故事。

1944年日寇颓势尽显,中央这一年在杨家岭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由王震、贺炳炎等人组成了军政委员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龙)

之后贺龙命令这支队伍南下湖南,前往衡山日寇占领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性大反攻,借条上有印章的陈菊生当时正在贺龙部下管理粮草。

也是可能因为部队调拨的大背景,才有了贺龙和陈菊生向周炎光的父亲周连池借大米、猪肉、银元等物资的情况。

但是说起来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特别有一条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这种借条又属于何种情况?

二、解放军的借粮政策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最早出现在秋收起义之后,当时部队人员成分十分复杂,有少部分士兵没有组织纪律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秋收起义部分人员合照)

行进至一片红薯地的时候,有一些士兵开始挖地里面的红薯吃,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十分的生气,他严肃批评了这些士兵,并且颁布出来了三项纪律,第二项是“不拿百姓一个红薯。”

这条纪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1947年颁布的训令中成为了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也是因为这条纪律的严格贯彻执行,才有了解放战役中,解放军不吃百姓苹果,解放上海之后解放军露宿街头,凭借这些实际行动,解放军才收获了人民的爱戴。

而解放军的行动也是与当时的日寇和国民党军队有着极大地反差,日寇对百姓是肆意掠夺,而国民党军队中也有很多是视百姓家产为私财,随用随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军队)

身为政府军的国民党军队有如此作风,一方面是国民党军队治军不严,另一面则是当时国民党难以养活数量庞大的军队,只能放任他们进行掠夺。

而共产党军队数量也是相当庞大,生存条件也是更加恶劣,之所以能够坚持抗战,一方面是军队自己生产,另一个就是像周连池的借条一样,部队找百姓借粮。

解放军借粮政策也是十分严格,一个是必须留有纸质借条,另一个是要留下来政委的联系方式,方便百姓日后能够取得联系,做到有借有还,也是由此不少富商大户也愿意借出钱粮。

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后,为了确保前线的粮食供给,在华中地区也进行了大范围的“借粮工作”,根据不同农田和不同农户类型,制定了不同的借粮标准。

可以说正式因为华中地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确保了淮海战役战斗的成功,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

由此可见,解放军有自我约束的纪律准则,同时也有确保战斗后勤的借粮政策,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条背后的故事

周家当年家境富庶,在土改时候被划归为了地主成分,被没收了全部的家产,藏有借条的族谱之后交给了同族一人保管。

直达1980年这个族人去世后,周连池才把借条重新取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鉴定证明)

知道他1989年去世前才告知儿子周炎光此事,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之后这个借条经过当地县政府和湖南省收藏协会的确认,均认为是那个年代的物件,但是真实性还需要找到相关人物进一步确认。

也就有了周炎光拜托邻居吴佑元调查的事情,之后吴佑元走访了当地村庄的老人,一些老人确实对当年情况有记忆,说有军队在周连池家住过,知道对方叫十八军,再具体的情况就不甚清楚了。

吴佑元一日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最小红军向轩的报道,向轩是贺龙外甥当年一直在贺龙部队中,可能对此事会有记忆,于是2014年吴佑元就找到了向轩询问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轩手写证明)

向轩告诉吴佑元当年贺龙军队确实从周连池所在地经过,而陈菊生是负责整个队伍的后勤工作,根据这个借条来看,应该是真实的。

发现借条后经过了10年,终于能够确认了这张借条的真实性与否,吴佑元也希望有关部门对此借条进行最后的认证,同时也能够根据金额给予周家一定补偿,而这种要求也不是没有例证。

上世纪90年代山西的郭建英在经过一阵思想斗争后找到了当地政府,从怀中拿出来了一张泛黄的借条,上面写着1942年八路军向郭明阳借了1100万法币用于抗战工作,而这个郭明阳就是郭建英的祖父。

郭明阳当年是远近闻名富商,见识过日寇的暴行后,散尽家产无偿支援抗战工作,但是八路军却不肯白白接收,反而是给他打了一张借条。这张借条也被郭明阳小心保存,视若珍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建英欠条)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宣传可以拿借条去兑换钱粮,还会获得一些利息补偿,但是郭阳明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这是自己抗日凭证。

到了郭建英时候,家道已经中落,而且他的妻子身患疾病,为了给妻子看病郭建英不得不拿出这张借条去碰碰运气。

当地政府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视,通过走访相关人物和对比史料证据,最后确定了这个借条的真实性,也按照当时的物价比例,加上这么多年的利息,最后补偿给了郭建英八万元钱,这笔钱在当年是一笔巨款,足够周建英给妻子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