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走进地处“镍都”金昌的金川集团镍钴公司镍冶炼厂(以下简称“镍冶炼厂”),记者发现,该厂熔铸车间里,原80平米的反射炉区域已经被一座崭新的冶金炉窑所替代。车间技术主任孙武说,这台新炉窑投产不到4个月,已实现达产稳产。

金川集团“炉窑家族”的新成员——侧吹熔铸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豪/摄

从老系统拆除到新系统建设,镍冶炼厂内部,一支以80后为主的科技攻关团队“勇挑大梁”。

今年35岁的孙武是其中一员,他告诉记者,这台新炉窑名为侧吹熔铸炉,具备连续进料、连续熔炼、自动浇铸出炉等优势,一台25m²的侧吹熔铸炉,就能完全替代原有45m²以及80m²两台反射炉的产能;此外,侧吹熔铸炉产出的镍阳极板品质较反射炉有较大提升,镍锍品位明显升高,“品质的提升,进一步降低了后续系统的能耗指标”;炉窑检修周期长也从6~8个月延长到2年以上,有效节约了检修成本,降低了检修安全风险。

“新成员”工艺优势明显,但为了它的面世,侧吹熔铸炉项目组花费了近3年时间。

“从侧吹中试线的建设到打通整个工艺流程实现工业化生产,我们常常是白+黑、5+2的连续战斗。”孙武说,金川集团率先在镍冶炼行业尝试侧吹熔池熔炼工艺,在国内外都是独一份,因此,攻关途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没有可借鉴经验,只能根据现场情况,一步一步摸索,遇到啥问题解决啥问题。”

尽管挑战重重,但孙武和团队伙伴们并不想固步自封。

与此同时,金川公司不断探索、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的创造潜能。

孙武介绍,集团及厂领导实时关注团队科研进度,畅通科创人员岗位职级晋升渠道、给予科研奖励、提高福利待遇。目前,他所在的团队已有3名成员成长为“首席工程师”,1名成员成长为“主管工程师”。 孙武也因在侧吹中试线项目中的出色表现,在2022年被任命为内设机构负责人。

孙武对侧吹熔铸炉进行弹簧测量。受访者供图

工作中出成果,生活上得实惠,这让孙武越干越有信心。他说,下一步,团队将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紧盯“短流程、低成本、多品种、高效益”生产主线,以“降成本、提效率、优指标、促数智”为行动方向,加强镍冶炼技术迭代更新和新项目落地见效。

科技人才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金昌市聚焦打造“2+4”现代化产业体系,亦将人才摆放在重要位置。

金昌市科技局副局长胡良介绍,金昌坚持政策励才、产业链才、项目育才、平台聚才,目前,已制(修)定《关于加强科技激励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若干措施》《金昌市科技揭榜挂帅制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9项。同时,积极对接高校院所人才资源,促进科技供给侧和需求侧、研发端和落地端畅通对接。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等领域,通过“揭榜挂帅”、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科技人才、科研项目、技术应用对接活动。

“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为三年,给予科学技术领域每人2-5万元项目扶持经费,用于自主选题研究、团队建设、高层次学术交流、创新平台建设等。聘期考核优秀的,给予1万元的工作补助,优先推荐评选国家及省级人才计划、项目等。”胡良说,对于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金昌市还将给予最高50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

当地还有“允许单位将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人员”“允许在不改变研究方向、不降低考核指标的前提下,自主调整优化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等一系列“授权松绑”政策,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

这让地方发展与人才成长实现“双向奔赴”。甘肃亿镍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心研发主管范进雷是河南人,之前在江苏工作。现在,他计划在金昌长期发展。

他说,一方面,电池在整个西北地区的应用面十分广泛,且产业所需的镍、铜、钴等原辅材料大都可以在金昌本地生产,选择金昌,就是选择贴近市场。 “ 另一方面,对从业人 员个人来讲,我 们盼望找到一个 能够长期发展的平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孵化为新的产品,成就一番事业。”范进雷说,金昌的人才环境,让他看到了干事创业的空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甘肃金昌4月29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