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苑桢

来源| 创头条

这几天,2024北京车展如火如荼地举行,国产新能源车品牌出尽了风头。然而,在热闹之余,一场交通事故引起广泛关注。

在山西运城的一条高速公路上,一辆问界M7追尾了一辆洒水工程车。这场车祸引起了熊熊烈火,车上三人全部遇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事故,让公众对于问界M7车辆的一系列技术性的展开质疑,包括AEB紧急制动等功能是否响应,搭载的是哪家的智驾系统,隐藏式门把手没有弹出是否影响救援等。

社交媒体上,情绪激动的讨论不断。人们不止关注这个事故的具体细节,更关注整个行业的安全标准。尤其是车辆紧急情况下的表现,成为热议的焦点。

三大疑问待解,真相扑朔迷离?

事发时间在4月26日下午16时34分左右。车速115km/h,安全气囊正常打开,动力电池包表现正常……尽管如此,事故的后果仍然是悲剧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事故中,受害者家属提出三大质疑:

一是,为什么华为赋能问界M7的AEB主动刹车系统没有提前响应?

二是,为什么GAEB异型障碍物自动紧急制动没有做出反应?

三是,三元锂电池,阻燃材料和热失控保护技术撞击等,怎么都没有发挥作用?

大家都知道,问界品牌主打的就是华为技术赋能。华为主推的AEB防撞主动安全技术,曾经火爆全网。何小鹏曾经质疑华为的AEB技术,单很快在各大媒体的实测中,华为AEB技术表现亮眼,狠狠地打了何小鹏的脸。最后何小鹏认错,提出向华为学习。 可以说,华为AEB主动刹车技术是问界M7的中大安全卖点之一。

在智界S7的发布会上,余承东曾提到,华为AEB技术可支持120公里/小时,主动识别静止车辆,紧急刹停。但是,特别标注的是“智驾版”。

问界在声明中称,事发车型是入门非智驾版,未搭载华为高阶华为智驾辅助系统,使用的是博世方案。博世方案AEB工作范围是4-85km,碰撞时115km/h时速已远超AEB触发范围。

问界甩过来的锅,博世可不想背,紧接着发布了一个澄清声明,说经过调查,涉事车辆没有搭载博世智驾系统(含AEB)。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真相究竟如何,仍有待官方认定。

问界汽车的销量不低,累计订单已经达到17.5万辆,其中80%以上都是智驾版,也还有10%多的消费者选择了非智驾版。

如果问界智驾版与非智驾版存的AEB技术存在差异,华为或者AITO汽车都有义务告知消费者。

问界M7搭载了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除了AEB自动紧急制动之外,还有FCW前碰撞预警、GAEB异形障碍物自动紧急制动等多项功能。

按理说,这些智能安全配置理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预警和自动介入,避免或减轻碰撞的发生。但从本次事故来看,问界M7的主动安全系统似乎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问界M7采用了三元锂电池,并号称拥有业内领先的阻燃材料和热失控保护技术。然而事发后,并没有保护车辆避免起火。

作为一款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问界M7搭载了一台1.5T增程器。有业内人士从事故画面分析,问界M7不是电池起火,而是车头的增程器先起火的。

那么,事故发生时,为何增程器会起火?撞击是否造成其损坏和燃油泄漏? 以及油路设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都有可能诱发起火。

此外,这场事故还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事故发生后,路过的好心人试图砸开车窗,营救车内人员,但都没能成功。

起火后,为何车门打不开?AITO汽车回应称,问界M7不具备碰撞后,车门自动落锁功能。

此外,隐藏式门把手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槽点。因为车门没有自动解锁,加上隐藏式门把手,就更加打不开车门了。

电动汽车起火事件频发

新能源车安全问题亟需重视

此次悲剧的发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智能网联汽车在安全性方面的短板。

这不仅是问界汽车一个企业的考验。 对整个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而言,这起事故也是一个警钟。

事实上,在问界摊上这事儿之前,特斯拉、比亚迪、吉利、理想、北汽等也车企都曾发生过起火事件。

不过起火时的状态不一样,有的是碰撞后起火,有的是行驶途中起火,也有静止或充电状态下起火……这一点比起燃油车来,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这也触发了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性的广泛讨论。

有人说,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并不是要颠覆一切传统燃油车的设计,才叫创新。有些鸡肋式的创新可以不要,安全永远要摆在第一位。

就拿这个电动门锁来说,不能搞了电动门锁,就完全放弃机械式门锁。在重大事故面前,电路被切断后,机械式门锁也更为可靠。

其实,类似事故已经发生多起了。上一次是日本雷克萨斯,在发生重大事故后,车门锁死,救援人员无法打开车门,只能破窗救出了前排的两名乘客,后排的一名女乘客不幸身亡。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正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车企也要中吸取教训。

技术的进步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汽车企业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要确保每一项新技术的引入都经过严格的测试,真正做到安全可靠。

而用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要完全依赖所谓的“智能辅助”,保持警惕,才是确保行车安全的根本。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