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追求长生不死,现代人更牛,轰轰烈烈地搞起了赛博“复活”。

前段时间,多位已经去世的明星,被神奇地“复活”了。天后李玟突然在短视频平台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粉丝们顿时泪流满面。

这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紧接着,高以翔、乔任梁、张国荣等知名艺人纷纷在网上向公众问好。不得不承认,乍一看场面确实很温情,但却又令人细思极恐。“复活”他们,究竟是谁同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老祖宗们吃仙丹,做法事,统统被嘲封建迷信。现在讲究的是科学,AI “复活”听起来就高端多了。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当代招魂术?只不过各路大师神婆,变成了前沿科技的代表 AI 。

一场“AI 复活热”悄然展开,各路牛鬼蛇神悉数登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 复活热来了

最开始,“复活”仅仅是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桥段。还记得在《流浪地球 2》里,科学家图恒宇“复活”了在车祸中去世的女儿。

没想到这么快,科幻就照进了现实。同样是出于父亲对女儿的思念,著名音乐人包小柏成了现实中的“图恒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 年,包小柏的女儿因病去世,为了走出痛失爱女的阴影,他苦心钻研 AI 技术,还读了个相关专业的博士。

经过反复地尝试训练后,今年 2 月,他终于用 AI 复刻出了“数字女儿”,瞬间引发轩然大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成为“技术疗愈人心”的正面教材。

无独有偶,在商汤科技年会上,创始人汤晓鸥的数字人现身,一开口就引来现场无数的掌声和泪水。

他看起来还和生前一样,能说能笑,能跟大家插科打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AI 复活”的案例层出不穷。有人看到的是感动,有人看到的生意。特别是今年清明节期间,用 AI “复活”亲人仿佛成了一种新的“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化悲痛为生意?

有需求便有市场,各大电商平台都相继推出了 AI “复活”服务。

他们以“复活去世亲人”为噱头,有的甚至直接用包小柏“数字女儿”的图片,给店铺打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需要花上 10 块钱,就可以重新看到逝去亲人的音容笑貌,已经有 2000 多人下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些收费便宜的店铺只能做到“让照片动起来”、“照片开口说话”等简单服务。效果粗糙,动作幅度很小,基本上“一眼AI”,甚至有点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想实现聊天功能,看起来栩栩如生,还得找专业团队进行一对一定制服务。这就需要建立面部模型,用大量声音样本进行模拟训练等,才能让死者“活过来”。

南京有一个“超级头脑”团队,他们从 2022 开始涉足“AI 复活”领域。因需求火爆,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650 多个订单,每单平均收费几千到一万元不等,大约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短视频和二手交易平台,也出现了相关业务,甚至有些成立了专业团队,大张旗鼓地招学徒、招代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自称科技暖人心,实则做着“黑心”的买卖,往往利用 AI 换脸逝世明星来引流,然后再收费、割韭菜。

“代理 199 元,半价拿货;收徒 399 元,包技术指导,免费派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一时间有那么多明星被集体“复活”,千篇一律的问候语,无不透露出流水线的生产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分真心未可知,但热搜却很扎心。乔任梁的父亲站出来,表示未经许可,不能接受。这不是在怀念,而是揭他们伤疤,希望对方尽快下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以翔家人也喊话要求下架有关视频。让逝者至亲再度陷入悲伤的漩涡,这样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 复活逐渐跑偏

随着 AI 复活的火热,肖像权侵犯、隐私数据保护、诈骗等诸多法律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尽管很多店铺都一再强调:“只帮助缅怀亲人,不做人脸识别,也不做违法的内容。”

但如何断定被复活的“人”只是用于缅怀,而不是干别的?这个问题即便是专业团队,也只能凭直觉去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去的一年里,AI 换脸诈骗层出不穷,有人甚至在短短 10 分钟就被骗数百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逼真的“复活”,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死者的照片、视频或者语音样本,这也就不可避免造成隐私的泄露。

1993 年,英国发生了一桩震惊全球的儿童杀人案。有个叫詹姆斯的两岁幼儿被残忍虐杀,而犯罪者却是两个十来岁的男孩。

如今 30 年过去,热度不减当年,有些网友为了继续收割流量,开始热衷于AI “复活”詹姆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孔不入地收集受害者的隐私信息,好借他之口去还原当初的案情经过。詹姆斯的母亲因此深受打击,不得不出面在推特上强烈谴责。

这些所谓的 AI “数字人”,伤害的不仅是逝者的家属,还有更多普通大众。

一位油管小博主发视频控诉,中国有人把她克隆了。原来,某制作团队利用她的形象,通过 AI 技术创建了“数字人”,凭借定居中国的俄罗斯美女人设迅速吸粉。粉丝比本体还多,足足有 20 多万,并定期直播带货。

事实上,中文互联网上这样的“外国美女”,还有一大堆。她们无一例外,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称在中国生活多年,卖着“本国”的特色产品,专门收割中老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数字生命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直面,那就是伦理问题。

一个人死后,他的数字遗产便能任由其他人支配?他同意别人复活自己吗?

通过 AI 复活的,还可以称之为“人”吗?万一这个“亲人”出现与真人不相符的行为模式,能不能接受?

美剧《黑镜》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男友车祸死后,女孩利用他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大量数据,制作出了一个仿生机器人男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音和外表都一模一样,女孩起初欣喜不已。但很快发现不对劲,这个机器人男友虽然比真人更完美,但只不过是在呆板地按照命令行事。

他不用睡觉,也不会受伤,没有喜怒哀乐……故事的最后,她不得不选择将机器人锁在阁楼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近的人逝去,一时难以接受是人之常情,但复制一个同样的人,每天沉迷和逝者交流,真有助于从痛苦中解脱吗?

如果是“过渡期”,尚可借助 AI 暂时缓解悲痛。但就怕有人走不出来了,一直活在过去中。所以,哈利波特在去禁林赴死前,最终还是把复活石扔在地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字生命何去何从

人生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面对失去,有人选择坦然接受,有人假装“失而复得”。

其实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如先学会珍惜当下。很多人就算想要复活亲人,却发现连一张能喂给 AI 的照片也没有。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多陪陪他们,比什么都强。

如今 AI 复活这门生意,显然已经开始跑偏了,一开始我们希望它能够安慰生者,而现在更多的是在消费死者。

现在还只是开口说话的视频,未来可能是无限接近于人的“类人”,直到他们拥有了自我意识。有时候比科技更先撞到南墙的,是人类的想象力。以前我们只是担心 AI 取代工作,以后可能还要担心 AI 取代自己。

很多世界级富豪还活着呢,就开始忙着复制自己,搭建数字永生库。说不定这可能将会变成一种标准服务,就和打印照片一样简单。

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看起来都和魔法无疑,如今高速发展的 AI 就是一个无法再放回瓶中的精灵,不要轻易许愿,因为真会实现。

“技术先行,监管滞后”,人工智能领域也是一样。AI 复活带来的麻烦越来越多,单靠从业者的自律显然不够,还必须得监管到位才行。

一时间,我们还分不清是那些被复活的数字人是亵渎,还是救赎。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

参考资料:

南风窗:知名艺人被AI“复活”,家人称“不能接受”

科技君:元宇宙的清明节,用AI“复活”亲人?

酷玩实验室:AI下一站:从"复活"明星到数字永生?

电商头条:清明节,有人用AI“复活”亲人

法制日报:AI“复活”未获逝者家属同意 目的是为推销相关课程

编辑: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