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起国军的内部结构,那可真不是一锅粥那么简单。从1920年代后期北伐开始,国军里头就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成了几大派系。特别明显的就是四大集团军,蒋介石自己掌的第1集团军,然后是冯玉祥的第2集团军,阎锡山的第3集团军,以及李宗仁的第4集团军。这些集团军一出现就注定了将来得内斗,各自为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呢?也不出所料,这些派系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最后在编遣会议后彻底撕破脸皮,接连爆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一系列新军阀之间的混战。这场折腾到1930年,蒋介石算是把对手一个个打趴下,名义上赢了,成了全国的老大。

不过,蒋介石虽然坐稳了全国老大的位置,但实际上他自己的中央军嫡系并没那么强大,对于中央军的其他旁系部队控制得也是参差不齐。而各地的地方军力量可不小,比如东北军、晋绥军,还有西北军的宋哲元部、韩复榘部,这些力量都非常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时,这些地方军队的存在更是成了国民政府的一个复杂因素。东北军还有10多万人,晋绥军也有10多万人,这些部队各有各的主张,抗战中虽然名义上听命于中央,实际上各有各的小算盘。这种分散的指挥和利益不均,在抗战中也是造成了不少内部摩擦和效率问题。

02

此外各路军队,像是川军、桂军、滇军、粤军、西北的马家军,这些都是有着自己的地盘和劲道的兵力。抗战一开始,这些地方军系也都拿出了精锐部队,摆上前线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军抽调了第7军和第48军去前线;滇军出了第60军;粤军来了个大阵仗,派出第66军和第83军;川军更是豪气,直接派了第20军、第21军、第23军、第41军、第45军等。在淞沪会战这种大型撕杀中,国军参战的师就有70多个,中央军嫡系15个师,中央军旁系17个师,湘军13个师,川军8个师,粤军6个师,东北军7个师,桂军也添了7个师。

这么一算,全面抗战初期,国军的确是损失惨重。但别看他们前期伤亡大,这后面的补充可不是盖的,整补的力度也是相当给力。有些人说国军越打越少,其实这话说得有点太武断了。1937年抗战爆发时,国军大概有200万人。战争打下来,确实损失不少,但补充的也多,毕竟国府这边征兵征了1400万壮丁,即使有数百万人途中夭折或者逃跑,还是有数百万人补入了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44年,国军的兵力还达到了650万人。当然,这数字里头掺水不少,有的是吃空饷的那种,可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国军在抗战中的补充速度是很惊人的。

03

豫湘桂战役这事儿,可真是让国军颜面尽失,好大一场战役,结果弄得损兵折将,据说损失了数十万人。但话说回来,到了年底,国军查查账,陆军正规作战部队还是有124个军,354个师,加上31个旅的样子,再不算那些特种部队,兵力还有590万人。蒋介石那时候还在说,敌人在国内就那么六个军的兵力,咱们拿出一百廿个军来对付,二十个军打一个敌军,居然还打不过,老是被打得找不着北。这不是战斗力的问题,是质量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惨败,让蒋介石开始考虑缩军了,这在国军抗战中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人也早就看出来了,国军虽然人多,但是真正能打的没几个,质量太差,不缩军整顿整顿不行。可在实际操作上,这缩军成了个笑话,越缩兵力越多,部队的建制还越来越大。

尤其是国军里的几个大佬,比如胡宗南、陈诚、汤恩伯,这几位是越打越壮。胡宗南一开始只有第1军,汤恩伯那边只有第13军,陈诚虽然部队多一些,但也主要是靠第18军撑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抗战后期,国军中的几位大佬,胡宗南、陈诚、汤恩伯这些人手下的兵力都膨胀到了数十万。尤其是胡宗南,他的部队在陕西这边不断地扩充,看起来挺吓人的,但实际上跟日军的交手却少得可怜。这不仅让国内有人疑惑,连美国的盟友都看不过眼,觉得这操作有点莫名其妙。

连日军的冈村宁次都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了胡宗南。他说,蒋介石把他直系中最精锐的胡宗南军放在了西安附近,也就是靠近延安的地方。除了在河南的时候派了一两个师出去打过几仗之外,基本上没怎么正面跟日军打过交道。胡宗南的任务其实挺清楚,一是防止日军进入陕西,二是围堵陕甘宁边区,三是控制西北的马家军,四是整编新军,为中央军提供后备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真正的火线上,比如第三战区、第五战区这些直接面对日军的地方,却大多是由杂牌军在硬扛。而国军的精锐部队,像第一战区那边有一部分,主力则集中在第六和第九战区,这主要是为了防备日军可能突击重庆。

04

滇缅战场一开辟,那里的驻印军基本都是中央军的铁杆力量,精锐得很。除了第53军算是东北军的老号子,虽说还挂着东北军的名头,但早就被中央军化了,其他部队像滇西远征军完全是纯种中央军。在云南,蒋介石还特别部署了第5军、第52军,主要任务就是盯紧龙云那边的滇军。这一带,除了西北胡宗南的兵团,中央军的实力绝对不是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驻印中央军的装备和人手都不缺,美械一流,国内其他部队看着都眼红。因为抗战残酷,加上国府资源的倾斜,中央军的补给和更新速度远超其他部队。抗战中期时,其他一些杂牌军已经疲软不堪,那股初期的劲头和战斗力早就消磨殆尽。

小规模的杂牌军要么被中央军化,要么就直接被撤销了。这些队伍勉强维持,状况大不如前,顶多桂军还算稍微强点。所以到了抗战中后期,面对日军进攻,这些杂牌军往往一触即溃。老实说,抗战后期,中央军的硬实力已经远超这些杂牌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对这些杂牌军始终不太放心,他的大策略是逐步削弱甚至消灭这些力量,目的不是和它们和平共处。这种策略,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保持军队的统一性,减少内部摩擦和分散的军事资源。这个打算其实也反映了国民党内部长期的矛盾和纷争,这些问题对抗战的整体效率和效果,明显有着不小的影响。

05

从1944年底开始,国军就着手缩军整编了,这事一直没完没了,到了抗战胜利后还在搞。到了1945年底,国军的人数从590万降到了490万,裁撤了36个军、111个师和21个旅,军事机构也砍了1471个,连军事院校都少了69所。表面看上去,中央军似乎也砍了不少部队,但这主要是些暂编或新编的部队,人都往主力部队里调。杂牌军的裁撤就真刀真枪了,虽然他们也想保留点实力,结果基本上是杯水车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武器装备,杂牌军和中央军的差距就更是一目了然了。1944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国府用美械武装了13个军,除了53军原本带着东北军的标号,其实早就被改造成中央军的模样,其他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央军。等到日本投降后,那133万日军的武器装备也不是随便谁都能用的,这些顶级好物首先还是给了中央军的嫡系和旁系部队。

拿黄百韬的第25军来说,虽然这支部队以前算是杂牌军,但到了那时候,它们已经彻底变成了中央军的模样,基本上都换成了日本的武器装备。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装备更新,更像是一个全方位的升级,让部队的战斗力大增。在这种大环境下,那些还用着老旧装备的杂牌军自然是比不上装备精良的中央军。蒋介石这一招,无疑是在力保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既统一又强大,而那些不太听话的杂牌军,只能望装兴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那些性能还不错的国械,也是优先供应给中央军,剩下的杂牌军只能捡些破烂武器使。即使是实力保存相对完好的桂军,到最后也只剩下三个军了。

简单说,那时候的国军虽然表面上在缩编,实际上蒋介石手里的中央军是越整越精锐,而那些杂牌军则是越来越边缘化,连武器装备都弄不到好的,真是越打越难。

06

1946年头,国军把整编这事儿又推向了新高潮。之前那一波整编刚把兵力从490万压缩到430万,这不,又来了一波。这一次他们的做法是从军改为整编师,看起来就是数字游戏,实际上这回主要砍的是空额、老弱和军官,同时也把不少伪军的精壮补了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整编74师来说,整编前这师有32720人,整完后变成了30978人,兵力其实没怎么少,但是师里的团就少了三个。这其中还不乏补进来的伪军精壮,几千人的样子。这样的操作,对于中央军来说,实际损伤并不大,反而通过这种方式优化了兵力结构。

但对于那些杂牌军来说,这就是雪上加霜了。特别是那些与中央军关系不太紧密的部队,这一轮压缩对他们打击特别大。很多杂牌军的军官被裁得太厉害,处理得也不够妥当,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山陵哭陵事件,让一群军官在孙中山的陵墓前大哭特哭,抱怨生活难过,这事儿一时成了大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46年,虽然国军的总兵力只剩430万,但中央军的比重已经大得很,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员配置,中央军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这种内部的不平衡,其实也是国军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一方面要对抗外敌,一方面还得处理自己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真是足够忙的。

07

经过一年多的紧缩和整顿,国军的兵力减少了200多万,表面上看这是解决了空额问题,让部队看起来壮实了不少。特别是海空军、炮兵、装甲兵、工兵和汽车兵这些特种部队,全都是中央军的颜色,自己的军队里那些东西几乎是一穷二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按蒋介石的想法,我军主打游击,缺乏正规战斗力,他的国军则是经过精简的正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自然觉得作战肯定能大获全胜。他手里的陆军不光有美械,还有不少日械和国械部队,而我军即使在东北捡了不少日式武器,数量和质量也比不上国军。

但蒋介石可能没太明白,打仗这事,真不光看你手里的枪炮有多精良,飞机有多先进。战争,更多的是一场心理和意志的较量。就拿他的中央军来说,虽然名义上力量大增,看起来无敌,但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勾心斗角的事情少不了,这内部的矛盾和摩擦,实际上大大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这就是蒋介石没算到的一招,他以为自己手里握着的是一把锋利的长剑,其实那剑上早就生了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带着新1军和13军,结果人家根本不把他当回事;陈诚一到东北,新6军的人也是视而不见;至于张灵甫当上整74师师长,那更是搞笑,自家人都不待见他,王耀武的队伍里的人还琢磨着怎么整他。

到了淮海战役这么个大决战,那剧情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刘峙这种老牌国军元老都压不住场面,邱清泉那边更是听谁的话都不顺耳,只有杜聿明还能对他稍有点影响。你看看,就这样的局面,中央军自己都内部乱作一团,别说带好部队,单是内部磨合都够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杂牌军那边就更不用提了,更是乱上加乱。虽然国军装备精良,武器先进,但这种内斗激烈、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实战能力哪还能保证?战场上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友军困难了,有的部队还能视若无睹,动也不动一下。

所以说,这样的军队,你说他们能打出什么样的战斗力来?内部都忙着算计自己人了,哪还有心思去真刀真枪地打外敌?这不仅是武器和人数的问题,更是一个团队精神和军队凝聚力的大问题。在这点上,国军显然是大大的有欠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