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我们站在后来者的角度都知道,朝鲜半岛的战火已无限趋于平静,谈判进行的差不多了,就差韩总统李承晚签字。

但平静的背后蕴藏着暗流,一位新到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兵团司令抓住志司给予的最后机会,骤然间发动一场震惊美军、震惊彭总、震惊李承晚的大战役。

震惊有多大?大家去看看71年后的今天,在弯曲不平的朝韩分界线上,痕迹仍然存在,仿佛如上古的碑刻,历久弥新。

一、杨勇赶上末班车

杨勇是“三杨”上将中最后一位、也是我军兵团司令级别的高级将领,最后一位进入朝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平、杨勇

此事说来其实有些遗憾。

我军兵团司令级别的高级将领,之前入朝并实际指挥兵团作战的计有邓华(十三兵团)、韩先楚(十三兵团)、杨得志(十九兵团)、宋时轮(九兵团)、王近山(三兵团副)、杨成武(二十兵团)、郑维山(二十兵团代)等,陈赓(志愿军副司令员兼三兵团司令员)、王建安、许世友也一度出任过兵团司令员,但没有打仗。

这么多兵团司令,指挥作战各有各的特色。相较以上诸位,杨勇的指挥特色说不上十分明显,狠辣果决与沉稳有底气兼具,非常善于控局,指挥精细度也非常高。如果抗美援朝之始他就到达前线,估计能和韩先楚、郑维山各擅胜场。

杨勇在中野、二野历任七纵、一纵司令员,1949年2月担任五兵团司令员。前线诸将在朝鲜激战时,杨勇自贵州一把手调到南京军事学院接受培训,旋又在学院担任高级速成系主任。一众高级将领,独独挑中他担任系主任,足见刘伯承对杨勇认可度之高。

1953年4月,杨勇在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任上接到命令赴朝,接替郑维山担任第二十兵团司令员。

入朝之时正值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第二阶段,杨勇不欲掠人之美,让郑维山继续指挥作战直到第二阶段结束。

第三阶段开打之前,杨勇还要谦让请郑维山留下来再打一段时间,郑维山再不是当年晋察冀的炮筒子,人情世故非常懂,坚决辞让,把指挥权完全交卸。

郑维山第二阶段打得非常漂亮,三千人阵前大潜伏,把韩军打懵了。

但郑维山并没有完成战前许下的宏愿:把金城突出部抹平。

大家看看朝鲜半岛地图,朝鲜和韩国分界线并不是沿三八线平整延伸的,而是弯弯曲曲、犬牙交错,朝鲜有一小部分国土在三八线以南,韩国则有一片在三八线以北。基本上是朝鲜中部山脉的走向,客观反映了第五次战役之后敌对双方阵地防御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城方向有一个向北突出的韩军阵地,深深楔入志愿军阵形,郑维山一直如鲠在喉,企图通过第二阶段反击战把这个突出部打平。

但由于实力、地形等诸多条件限制,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

杨勇接替指挥后,也迅速被这个突出部吸引,并起了个绰号:馒头。怎么吃掉这个“馒头”,成了杨勇念兹在兹的大事。

想打,条件具不具备呢?

郑维山时的困难一点都没少:

1.后勤补给跟着大军往前冲的问题,冲不上,就还是礼拜攻势。

2.兵力不足的问题。不是志愿军兵少不够用,我军在朝已经有百万大军,但不敢一把就押上所有,第四次、第五次战役被美军打防反损失巨大,吃亏长教训,前线上五个军,后面至少要备三个军。打破韩军一线阵地不难,难的是及时把后续兵力投入扩大冲击面和纵深。

3.谈判无限趋近于成功,中朝联司和国内都不愿再无限扩大战争规模。

怎么办?就让这个“馒头”一直存在下去吗?

二、规模宏大的反击战

这可不是杨勇的性格。

姓杨的上将共有四个,但一直是“三杨”并称,这三位上将各有各的惊人艺业,共同点是意志极其刚强,认定一个目标就要坚决完成。

这不光是面子问题。

军人考虑问题一方面要服从政治,但必须要把军事问题的底线守住。

金城突出部的存在不光是恶心中朝联军,从军事意义上看,对突出部两侧有巨大威胁。和谈成功不成功,多半取决于战场上打的怎么样。万一李承晚不甘心,突然再向北打过来,怎么办?

杨勇据此主持制定了战役反击方案,核心意图就是抹平突出部,强力拉平阵线。

彭总审阅了这个方案非常赞同,指示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司令部进一步研究,可扩大战役规模。邓华(代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李达(参谋长)遂向20兵团下指示,抹平突出部后,还可适当进一步扩大纵深。

不仅要把馒头啃掉,还要狠狠向南挖一块肉。

十分符合杨勇的脾胃。

为保证能打好,志司明确,除了20兵团所属的60、67、68军,还把24军、54军列入一线主攻集团,24军好歹还让9兵团继续指挥,54军则直接划给20兵团指挥。

对面的韩军共有5个师的兵力,韩军最强悍的首都师,以及韩3师、5师、6师、8师,共约6万余人,加上二线守备兵力,共约8.7万人。

我军5个军多达24万人,拥有2.8倍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力方面,我军各种口径的炮数量加起来略多于韩军,约1.5:1。但火力不足的老毛病仍在。

内行看门道,越是大规模作战,对炮的口径和射程越倚重,如果对比重火力,我军的劣势很明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