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虽然A股和港股通都休市了,但港股科技指数还是猛涨超4%!平时没A股基金和港股通的时候,港股通常会表现得比较弱,这次却意外地大涨,真是让人意外。

以前港股的这些科技股大部分都是靠A股基金和沪港深基金支撑的,现在突然一下子不依赖这些资金也能这么拉升,估计是因为外资机构和QDII基金在假期期间加紧回补仓位。五一假期前,不少港股公司还被机构和境外主权基金增持股份呢。有基金经理还强调,五一期间的服务业和零售业数据可能会成为外资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视角。

而且你知道吗,港股的AI大模型板块终于起飞了!虽然在A股和美股,AI大模型的炒作已经持续了一年,港股这边却一直没有什么动静,甚至有过一段时间的深度暴跌。很多基金经理之前都跑去港股寻找“更便宜、更正宗的人工智能”投资机会,结果却大失所望。但现在,随着全球资本,特别是A股基金和QDII基金等开始大举进入香港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之前被公募基金减持和低配的港股科技股现在全线拉升,显示出资金正在积极回补。

那些之前被公募基金大量减持的股票,现在回补的动作简直太猛了。比如说,商汤科技,去年四季度被基金清仓式减持,然而就在5月2日,它竟然大涨超36%,而且在过去8个交易日里累计涨幅达到了1.7倍。还有微盟集团,之前从十几只公募基金的重仓股变成现在只剩一只基金持有,它那天也大涨了14.39%。

AI领域的股票也是大放异彩。金蝶国际那天涨超了11%,第四范式也大涨超过14%。还有和华为、腾讯合作的医渡科技,涨近5%,在8个交易日里给基金经理带来了30%的收益。美图公司在多只明星基金的回补下,也上涨了约4%。还有创新奇智,发布了针对制造业的生成式AI工业制造大模型,随着机构资金的回补,也飙升了约15%。医脉通也是,之前资金大抛售,5月2日涨近5%,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今年一季度受到了国泰基金等公募产品的重仓。

这么一来,你就会好奇,A股基金假期期间不能通过港股通南下,那到底是谁在补仓港股呢?看来除了本地和国际大型基金外,还可能有不少境外主权基金和QDII基金在这期间积极操作,特别是看好中国经济复苏的外资机构。这种突然的强劲回补动作,确实给市场带来了不少惊喜。你觉得这波上涨是短暂的反弹,还是真的反映了市场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呢?

五一期间,A股基金和港股通都暂停的情况下,港股还能这么猛涨,主要动力似乎来自于外资机构和公募QDII资金的积极买入。有位在深圳的基金经理就说,外资机构其实从今年一季度就开始积极布局港股了,同时QDII基金的港股仓位在过去三个月也一直在稳步增加。虽然港股在很多公募QDII中的仓位比例还不高,这也意味着未来增仓的空间还很大。

举个例子,医渡科技,从600亿港元市值跌至50亿港元市值,4月24日还被国际主权基金BIA公司大幅增仓。还有微盟集团,因为腾讯的增持和注资约9亿元,5月2日也实现了大幅拉升。

港股的这种强势上涨不仅反映了海外资金的回流,而且显示出内地和海外机构对市场的看好是一致的。华宝港股互联网基金的经理丰晨成认为,从中国经济复苏的节奏来看,宏观面的预期仍然是影响投资者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五一期间的服务业和零售业数据可能成为外资评估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新视角。

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港股通暂停期间科技指数的大幅上涨反映出市场的风险偏好正在增加,市场情绪已从单一的内地公募看好转变为包括A股基金、港股基金、QDII基金和外资机构在内的广泛乐观氛围。

对于那些连续下跌了一年甚至三年的科技股,南方香港成长基金的经理王士聪则看好AI行情的长远前景。他认为,全球AI周期还处于中早期阶段,AI将是未来10年提升社会生产效率的关键。硬件方面,GPU仍然是重要的发展方向,需求端的各种大模型快速更新,推理端也有越来越多应用落地。比如英伟达最近在GTC大会上发布的新B系列GPU,效能和架构都有了大幅提升,非常适合推理端应用,这也为整个上游产业链带来了重大机会。未来2到3年,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我们可能会看到图文、视频、自动驾驶、推荐算法、教育、数据库等多个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不仅意味着新一轮的换机周期,也为先进制造带来了投资机会。

2024年的权益市场走势看来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国际货币环境和国际贸易关系。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经济正在逐步稳定并呈现向好的中期趋势,外需情况也好于市场预期,这为中国制造业“出海”寻找新的增长方向提供了更多机会。基金也在积极寻找那些具有全球竞争力,能够在全球市场成长壮大的中国制造业细分品种。

国际货币环境方面,如果主要国家开始宽松货币政策,全球资本市场的估值和基本面都有望得到边际上的改善。而国际贸易关系在今年全球“大选年”的背景下可能会遭遇一些扰动,但在国际分工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市场将继续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成长和发展方向。

至于2024年权益市场的具体表现,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分化。一方面,市场可能会继续在那些具有防御属性、低估值和高股息的品种中寻找相对确定的现金回报机会,比如公用事业、大金融、交通运输和资源股等。同时,随着数字经济、智能驾驶、机器人等长期创新成长领域相关品种的估值经过充分调整,其中的个股机会也将逐渐显现。

在AI人工智能方面,需求端的各类应用层出不穷。最近国产大模型如KIMI的不断迭代显示了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的曙光。随着全球大模型能力的持续提升,无论是ToB端的办公、编程、营销场景,还是ToC端的自动驾驶、图文生成、游戏等领域,都有望迎来渗透率的快速提升。AI相关的硬件创新,如AI PC、智能手机和MR设备等,也有望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能力迭代和正反馈。

政策层面,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并明确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布局。因此,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持续提升,预计将迎来算力和应用需求的爆发性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