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渭南长稔塬的东北方向,有一座覆斗形封土墓冢,底径15米,高约7米,埋的是唐代大将王忠嗣。王忠嗣原名王训,原籍华州郑县,戎马一生,死后家乡民众为其建造了衣冠冢,以示纪念。长稔塬在唐代属于郑县,所以,长稔塬便是这位大将的家乡。

王忠嗣的一生很传奇,传奇到关于他的小说影视剧到现在都很少,因为一般人看到这样的电视剧,估计要骂编剧写的剧本跟抗日神剧一样,胡编乱造,但当你读过他的历史后,就会说,要是他还在,安禄山绝对不敢造反,也就不会有后来导致大唐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所以,在长稔塬人的心目中,王忠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忠嗣出身很好,是兵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父亲王海滨官拜太子右卫率、丰按军使等职,骁勇善战。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夏,吐蕃进犯陇右,王海滨率众出兵御敌,战死疆场。玄宗皇帝追封其为左金吾大将军,并念其子王训年幼,接到宫中抚养,赐名“忠嗣”,意思是忠臣的子孙。时年九岁的王忠嗣与忠王李肃年纪相仿,两人经常在宫中一起习文学武,嬉戏玩耍,关系很好,谁知后来也为自己遭猜忌被贬谪埋下了伏笔。

王忠嗣由于很小便失去了父亲,加之在宫中长大,耳闻目睹了很多宫闱秘事,所以他的性格勇猛刚毅,寡言少语,不太惹事,一心钻研兵法。有一次,和玄宗皇帝谈论兵法,忠王李肃答得磕磕绊绊,王忠嗣却对答如流,很得玄宗器重。玄宗对左右说“忠嗣必为良将。”不久,玄宗为了培养他,让他担任代州别驾,他到任之后,整肃军纪,打击豪强,还率轻骑出塞,追击敌兵。李亨接到报告后连忙报告玄宗,说王忠嗣好强勇猛,万一有个闪失就不好给其先父交代了,于是玄宗将其召回。

到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的时候,王忠嗣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将领,此时,大将萧嵩见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爱惜人才,便将其招致麾下,加以培养。王忠嗣跟着萧嵩长了不少见识,学了不少本领,在河西大破吐蕃,杀敌数千,缴获牛羊上万,玄宗皇帝很高兴,加封他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等职,从此,王忠嗣声名远播,很多将领都想将其招致麾下,为其效力,河西节度使杜希望就是其中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希望很早就看好王忠嗣,一直想延揽他,这次在进攻吐蕃新城的时候,专门奏请玄宗,请王忠嗣来协助,玄宗应允。王忠嗣到后,不顾个人危险,带领小股部队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就杀死数百人,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大败而逃。玄宗大喜过望,封其为左金吾卫将军,后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等职,小小年纪便建立了父亲当年的军功,可谓是少年英才,初露锋芒,威震边疆。就连李白也对王忠嗣敬仰有加,写了首《战城南》,其中写到:“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借古喻今,赞扬王忠嗣勇猛顽强,用兵如神。

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到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短短四年的时间里,王忠嗣相继打败了多股敌军,其中有匈奴后裔奚、突厥拔悉密等,从此塞外安定,敌军不敢来犯,为大唐建立了不世之功,玄宗为褒奖他,相继提拔他兼任灵州都督、御史大夫、河东解读采访使、清源县公等职,可以说,他成了大唐将坛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颗闪耀的明星。

人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王忠嗣的功绩越来越大,引起的猜忌就越来越多,这其中就有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工于心计,城府很深,看到王忠嗣的功劳和名望越来越大,加之又相当于玄宗的养子,关系密切,很怕以后担任宰相威胁到他的位置,于是苦思冥想,心生一计,以安禄山为诱饵,请王忠嗣协助安禄山修建武雄城。当时安禄山以防御北方的奚、契丹为托词,以修建雄武城为名,在城内储藏大量的兵器,早有谋反之心。

得到朝廷的命令后,王忠嗣率众赶到了武雄城,却没见到安禄山,于是就率众返回了。尽管这次无功而返,但王忠嗣沿途看到了安禄山大肆练兵、准备谋反的迹象,于是给玄宗上奏折,提醒玄宗皇帝提防安禄山,由于安禄山依附于李林甫,李林甫越发记恨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到天宝五载,王忠嗣在边塞左突右杀,开拓边域数百里,屡立战功,玄宗看到他确实是个将才,有能力,有水平,又让他兼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后来又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要知道,大唐总共十个节度使、47万大军,而王忠嗣一人就担任了四个、手下26万大军,占总兵力的一半还多,控制边塞数万里,数十个重镇,是何等的威武。这还没完,由于他和太子李瑛自小关系也很好,李瑛还封他鸿胪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还给他的儿子授了个五品官职,真是达到了人生巅峰。

俗话说,功高震主。有时候,就在不经意间,裂痕就悄悄产生,而分歧就在于是否攻打石堡城。

石堡城,原址位于今青海省湟源县日月山,是唐代著名军事要塞,曾在大唐与吐蕃之间多次易手。该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被吐蕃称为“铁刃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玄宗的族兄信安郡王李祎奉命率兵征讨吐蕃,一举攻克石堡城。唐朝改称振武军,派兵长期驻守。然而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吐蕃大举进犯,时任陇右节度使盖嘉运轻率无备,石堡城沦陷敌手。唐玄宗对石堡城失守非常愤怒,迫切希望收复。但吐蕃戒备森严,名将皇甫惟明出任陇右节度使,几次出兵,都无法夺回。于是玄宗便命王忠嗣率兵出战,夺回石堡城。

王忠嗣经略边塞数十年,与吐蕃几番交手,知道石堡城易守难攻,是个魔鬼之地,李白曾写道:“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说的就是石堡城很坚固,谁要是拿下,便可立不世之功。王忠嗣思前想后,感觉以牺牲数十万大军的代价攻打,有些得不偿失,于是按兵不动,拒不出兵。玄宗很生气,派大将董延光出战,董大败,回来后将责任推给了王忠嗣,说王忠嗣没有出兵协助他,所以酿成祸端。

玄宗听闻后,大发雷霆,这时李林甫又趁机让手下诬告王忠嗣,说他在兼任河东节度使的时候,曾说自己早年与忠王李肃同养宫中,欲尊其为太子。这可是对李瑛的大不敬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古以来,卷入君王储位之事的没有一个好下场,这件事的后果有多严重就可想而知了。果然玄宗大怒,召王忠嗣入朝,命三司审讯。好在王忠嗣经略军事数十年,军中的老部下众多,这时很多人都站了出来力保他,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大将哥舒翰。他顶着重重压力上奏为其伸冤,还以自己的官职来替王忠嗣赎罪。看到大将哥舒翰都力保王忠嗣,玄宗怒气才稍微消释,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将其贬为汉阳太守,后又转任汉东郡太守。

这一次挫折,对王忠嗣的打击很大,此后他意志消沉,郁郁寡欢,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暴病而亡,终年四十五岁。

王忠嗣乃一介武将,不善言辞,但忠勇善战。他在世的时候,吐蕃、奚等都忌惮他,不敢轻举妄动。他死后,玄宗跟前再也没有像他这样有勇有谋、能担重任的大将了,只得矮子里面拔将军,启用了安禄山。于是安禄山的实力与势力越来越壮大,胆子与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不像王忠嗣那样对大唐忠心耿耿,势力起来后,便蠢蠢而动。在王忠嗣去世后的第六年,即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率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为名,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谋反,应验了当年王忠嗣的预言。

历史的长河,总有几朵浪花,让人叹息。假若王忠嗣没有死,安禄山敢起兵吗?我想恐怕不敢。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大唐的兴盛或许还要延续数十年乃至百余年,中国的历史或许要改写,给世界的贡献、在世界的影响或许更多更大。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也没有如果。这是王忠嗣的悲哀,何尝不是大唐的悲哀、中华文明的悲哀啊。

令人欣慰的是,王忠嗣在位的时候,培养提拔了一批青年将领,这里面最著名的有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了抗击安史之乱的中流砥柱,我想,王忠嗣如果地下有灵,也当含笑九泉吧。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令人感动的是,家乡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大唐名将,他死后,长稔塬的父老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纪念。千百年来,这座衣冠冢静静地屹立在塬上,历经寒来暑往,王朝兴衰,默默地护佑着塬上的百姓幸福安康,传承绵延。

如今,王忠嗣墓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欢迎四方宾客有机会来长稔塬旅游,看美景,品美食,顺便拜谒下王忠嗣墓,感怀那段壮怀激烈的历史,纪念这位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著名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