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通知书拿到手,真是五味杂陈。20年的钢铁情,说散就散了。"

刘师傅红着眼眶,慢慢收拾着工装。和他一样,近10万钢铁人正遭遇"意外"失业。全行业掀起裁员潮,昔日钢铁巨头也难逃一劫。他们纷纷亏损,甚至面临退市风险。

钢铁,曾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利好下,钢铁业一路高歌猛进。2000年,我国粗钢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高速发展的背后,危机也在不断积累。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让这个行业失去了昔日的荣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8%,160家钢企中超8成亏损。

这已是连续第4年下滑。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裁员成为许多钢企的"无奈之举"。仅在3月份,就有近10万钢铁人失去了工作。

有人将钢铁业的困境归咎于经济下行和市场需求疲软。诚然,作为强周期行业,钢铁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性极强。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要从这个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产能过剩问题始终难以根本缓解。

尽管国家多次提出"去产能"目标,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并未严格执行。一些僵尸企业借机"死灰复燃",淘汰的落后产能重新投入使用。同时,一些钢企盲目扩张,导致新增产能居高不下。供需失衡,必然引发恶性竞争。

其次,同质化竞争也愈演愈烈。部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小富即安,长期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同质化的市场,只能靠压价手段去抢占份额,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这也埋下了这轮危机的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居高不下,也让钢企雪上加霜。

据测算,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每上涨10%,钢铁业成本就增加7%左右。而这些关键要素,很多都掌握在国外巨头手中。价格波动风险,最终都转嫁到了钢企身上。

那么,破解钢铁业困局,出路究竟在哪里?

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重中之重。要严控新增产能,坚决遏制"地条钢"死灰复燃。同时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引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为优质产能腾挪空间。只有产能结构优化了,行业良性竞争的土壤才能培育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转型,也是钢铁业必须迈过的坎。

企业要主动拥抱智能制造,加大研发投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通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一些钢企积极探索"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的转型路径,就是很好的尝试。

在化解能源和原材料风险上,产业链协同创新也至关重要。

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伙伴要加强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铁矿石期货""煤炭期货"等金融工具,也是分散风险的有力武器。唯有协同发力,才能撑起这个行业的"钢铁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面临失业的钢铁工人,政府和社会更要伸出援手。

完善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尽快转岗再就业。同时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失业焦虑,让他们在逆境中重拾信心。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不能让勇于拼搏的劳动者陷入绝境。

钢铁行业的寒冬,绝非一时之寒。破局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唯有"除旧布新、转型升级",这个行业才能重现昔日荣光。路漫漫其修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创新发展的东风下,在产业工人的奋斗中,中国钢铁必将迎来新的春天。那时,炼钢炉前,将再现万千工人挥汗如雨的奋进身影。

亲爱的读者,中国钢铁的这场"暴风骤雨",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你是否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这个行业终会走出寒冬,迎来新的生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当然,我们也要提醒自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每个人都要提高警惕,未雨绸缪。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主动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动荡的时代有立锥之地。让我们携手,以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相信在奋斗中,我们终会无悔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