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南事变爆发,中国国内媒体除《新华日报》外,所登多是蒋氏文告,美英苏日诸国迅速对皖南事变作出了不同的评价。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大多控制在蒋介石手中的国内各报纷载的,除了消息之外,所登都是清一色的蒋氏文告,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解散新四军的通电》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谈话》。

中共掌握的报纸,大体限于延安,很难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在那里产生影响。唯一突破“防线”的中共报纸,是在重裕庆印行的《新华日报》。不过,《新华日报》也要受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稿件只有经过审查同意才能刊登。这天,《新华日报》有关皖南事变的新闻稿,全被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官扣押,只得临时采用巧妙的调包的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二版刊出周恩来的题词:“为江南死难者志哀。”另外,在第三版,还醒目地刊载周恩来一首诗的手迹:“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各国驻华记者,也纷纷发出急电,报告中国政局的重大变化。

来自各国的反应,随着各国的立场不同,而对皖南事变作出不同的评价。美国的反应出人意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纽约《先驱论坛报》的社论指出。皖南事变是“极大的不幸”,认为国民党称中共为“心腹大患”、日本为“癣疥之疾”,是极其错误的。

美国驻华使节詹森拜见蒋介石,表达了这样的态度:“我一向认为,共产党问题不应导致大规模的互相残杀,美国人民及其政府对中国维持独立生存的能力极为关切”。

美国对皖南事变不悦,是因为美日关系已极度紧张,美国不希望中国内战削弱了抗日力量。

英国的立场和美国一致。英国政府通过驻华大使卡尔把意见告诉蒋介石:“内战只会加强日本的攻击。”

苏联的反应则在意料之中,苏联支持中共,理所当然反对皖南事变。苏联驻华大使馆武官崔可夫明确表示:“对于所发生的事件,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1月25日,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会见蒋介石,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内战将意味着灭亡。”

日本当然欢迎中国内战。早在皖南事变发生之前的一个多月,日军驻沪军部参谋长樱井便已赴南京,与驻华日军司令西尾寿选制定了计划,内中有一条:“对散驻京沪杭地区之新四军,决迫其向皖南退却,并设法使其与中央部队自相火拼。”

最绝的反应来自大汉奸汪精卫。他说了一句“名言”:“数年来蒋介石未作一件好事,惟此次尚属一个好人。”

国内也一片哗然,叫好者固然不乏其人,但国民党左派人士发出一片反对声,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宋庆龄、何香凝,尖锐地抨击了蒋介石。

美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的一句批评蒋介石的话,最为概括:“自毁长城。自促国亡。”

态度最强硬的,当然是中共。

面对着只有日本、汪精卫和国民党右翼发出的稀稀落落的掌声,而对着来自国内外的一片谴责声,面对着毛泽东的强硬态度,蒋介石不能不有所收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27日,蒋介石在重庆中央纪念周发表讲话,虽仍坚持十天前“一·一七”文告的立场,但他的讲话调子明显变软了,蒋介石的意思是这回皖南事变,只局限于新四军,他并不准备与中共决裂。蒋介石的讲话中居然还谈起了圣经,他说:“大家看过圣经新约的,都知道基督的教条,训勉一般人,对于罪人,须要饶恕他七十七次的罪过,而现在新四军的罪过,早已超过了七十七次以上。我们就以耶稣的宽大为怀对于这种怙恶不悛、执迷不悟的军队,也决不能再隐忍,再饶恕,否则就是我们自己的犯罪,就是我们贻害国家,要成为千古罪人。”

毛泽东读了蒋介石的讲话,三天后——1月30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作出反应:“蒋27日演讲已转入辩护(防御)态度,可见我方不满,他已贼胆心虚……”

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陷入了僵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月29日作出《关于目前时局的决定》,对皖南事变作出了这样结论性的正式评价:“蒋介石发动的皖南事变及1月17日宣布新四军叛变的命令,是全国性突然事变与全面破裂的开始,是西安事变以来中国政治上的巨大变化,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由合作到破裂的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即使国共关系近于冰点的时候,蒋介石和毛泽东都认识到国共双方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外敌——日本。毛泽东的反击,只是在政治上,在舆论上,大造声势。如毛泽东所言,“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暂时仍取守势。”蒋介石呢?也只局限于新四军,说新四军“违抗军令”,这把火没有烧到八路军,没有烧到整个中共。

皖南事变的后续发展,最失望的无疑是日本和汪伪政权,美英苏乐见国共仍共同抗日,而中共则愈挫愈奋,新四军力量迅速反弹至更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