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7年,在江西南昌的下沙窝,动工挖地基时,突然挖出了一堆骨骸。消息迅速传开,专家和调查小组闻讯后,急忙赶赴现场进行勘察。

随着调查的深入,挖掘出了方志敏牺牲的更多细节。只见两根胫骨上还套着锈迹斑斑的脚铐,经凌凤梧的仔细辨认,埋藏22年之久的方志敏遗骨终被找到。

那么方志敏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又是如何牺牲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坎坷的求学之路

方志敏于1899年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偏远而贫瘠的农村家庭。在那个时代,教育资源极其有限,在方家只有家中排行老大的长子才有机会读书。

方志敏的父亲是家中的老三,他原本是没有机会走进学堂的,但方志敏天资聪颖。

当地的私塾老秀才是一位眼光独到的老者,他对这位少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看到方志敏眼中的光芒,让他认为这个孩子是块不可多得的璞玉。

再加上当地的一位算命先生曾看过方志敏的面相,说他是天生的富贵相,未来必定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方志敏便破例在8岁时进入学堂读书。他确实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短短一年的时间,他便读完了常人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他的才智和勤奋,他被誉老先生誉为小“奇才”,名声远扬至四面八方,传的大家都知道湖塘村有个小“奇才”。

在他十四岁那年,祖父意外病逝,失去了祖父的“庇护”,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开始了艰苦的务农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他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底层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着种种不公和压迫,即便是生病了也要咬牙坚持,宁愿病死。

这些经历深深地烙印在方志敏的心中,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着到底怎样才能改善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不公到底何时才有出路。

三年后,父亲不忍看到他埋没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便四处筹钱,将他重新送回了学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9年,方志敏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怀揣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带领着学生们走上街头,组织游行示威,高声呼喊着自己的爱国信念。

从高小毕业后,方志敏并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他考入了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

很快,他发现了学校的黑暗面。校长赵宝鸿,这个看似道貌岸然的人,实际上却是一个贪婪无度的贪污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将拨给学校的款项大部分收入自己的口袋,只留下一小部分用于学校的日常开支。

为了节省开支,他甚至偷工减料,导致学校的设施和环境都十分简陋。更为过分的是,他还为自己建造了一座豪华住宅,过着奢侈的生活。

赵宝鸿也因此记恨上了方志敏,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将方志敏开除出了学校。1921年,方志敏继续他的求学之路,考入了南伟烈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伟烈大学

南伟烈大学是一个教会学校,晨光初露时,总会响起一阵肃穆的祷告声。每天早晨的礼拜仪式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传统。

方志敏内心却对这一切感到一丝烦闷,他并不热衷于这种日复一日的仪式,于是从那时开始,便开始读一些进步书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他还成立了读书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和小说,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旧社会的不满和抨击。

方志敏的所作所为很快被校方知道了,校方对他的做法甚是不满,他们认为方志敏的行为违反了学校的教义和传统,并警告他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学校会予以开除。

当得知北京政府对日本让步的消息后,他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方志敏决心投入到这场爱国示威游行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带领着学生们广贴标语,用自己的行动来揭露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了《哭声》、《呕血》等,表达了自己的愤恨和抗争。

校方更加不能容忍方志敏的行为,于是方志敏选择了退学,离开这个束缚他思想和行动的地方,只身来到了上海。

踏上革命的旅途

他之所以选择这座城市,是因为早年间在《国民日报》上发表的诗篇让他名声初显,也让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抵达上海后,他找到了主编邵力子的家,那里成了他临时的避风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天,他穿梭于繁华的街道,来到上海大学旁听,夜晚,他则投入到报刊的校对工作当中。

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陈独秀、瞿秋白等杰出的革命者。

方志敏在上海呆的时间并不长,同年8月,方志敏便离开了上海前往江西开展工作,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共同创办了“文化书社”,出版了一本名为《青年声》的刊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刊物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关注和共鸣。他们还出售多个革命书刊。

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江西军阀的注意,他们派人查封了书局,方志敏也被迫离开,辗转来到了南京。1924年3月,方志敏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1925年五卅运动的浪潮中,方志敏以无比的决心和勇气,积极投身于各项准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身体因过度劳累而每况愈下,不论什么情况下,常常吐血不止,进了好多次医院。

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一时间大量共产党人士被残忍屠杀。在方志敏的带领下,领导了两个多月的农民暴动,之后还建立起了赣东北、闽浙赣苏区。

为中央苏区提供了大量的金银、物资支持。他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高度赞扬。

在担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方志敏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他从不谋取私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残忍被害,22年后揭露细节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十军在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被叛徒出卖,方志敏不幸被俘。

群众得知他们将方志敏逮捕后想来县城游街示众,一时间群情激愤,百姓们纷纷拿起锄头、农具想要劫车救出方志敏。

敌人见状,深知民愤难平,若强行进城必将激起更大的反抗。于是便不敢进城了,选择绕道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志敏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他们不想轻易杀害这位干部,而是试图用甜言蜜语来动摇他的意志。

国民党派出了多名能说会道的人员前来劝说,他们承诺高官厚禄、金银珠宝,但方志敏始终不为所动,坚决拥护共产党。

敌人的劝说无果后,他们开始采用威胁的手段。他们拿方志敏的妻子和孩子作为要挟,企图逼迫他屈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最终也是白费口舌,毫无效果。敌人的阴谋也落空了,他们无法动摇方志敏坚定的信念。

敌人见方志敏软硬不吃,便想着杀人灭口。在这生死攸关的最后时刻,方志敏却以笔为剑,用文字书写下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党的忠诚。

他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给党中央的信》等,这些文字成为了他生前最后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也是他革命精神的永恒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凤梧作为看守所所长,曾对方志敏进行过劝降,但这也不是他的本意,上司下达的命令,手底下的人只有服从命令。

在与方志敏的接触中,凌凤梧渐渐被他身上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息所吸引,方志敏也看出了凌凤梧的为人,他劝诫过凌凤梧,像他这样本分老实的人,不应该屈从于国民党的压迫之下。

也是在凌凤梧的帮助下,方志敏脚上沉重的镣铐换成了一个较为轻的镣铐。

1935年8月6日,天空阴沉沉的,细雨如丝般缓缓飘落,仿佛也在为这位即将离去的英雄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凤梧目送着戴着镣铐的方志敏走上了囚车,车子缓缓驶过,凌凤梧的泪也止不住的流。最终方志敏被秘密杀害在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 36岁的他英勇就义。

临刑前,他留下遗言: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方志敏被秘密杀害后,他的遗骸仿佛融入了大地,成为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二十二载,终于在1957年,得以重见天日。在江西化纤工厂在江西南昌的下沙窝,工人进行着地基挖掘工作,突然挖出了一堆骨骸。

得知这一消息后,专家和调查小组迅速集结,急匆匆地赶到了现场。随着挖掘的深入,更多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两根胫骨上依然套着锈迹斑斑的脚铐。

为了确认这堆骨骸的身份,调查小组紧急联系了凌凤梧。经凌凤梧的仔细辨认,和法医的调查,最终确认,遗骨的方志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方志敏,他是一位时代的巨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他出身贫寒,却心怀天下。他投身革命,立志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谋求幸福。

他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革命生涯中,方志敏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坚定的信念。他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建立红色政权,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深知,革命的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因此,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地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方志敏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革命事业的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他始终关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积极倡导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他坚持认为,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才能确保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