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朋友微信转来一份“讣告”。没点开号主“天津传媒学院TCMA”这篇文章前,以为是哪位名人离世。

文章出乎笔者意料,是悼念“五一”梅大高速塌陷遇难者、天津传媒学院戏剧学院2021级学生许子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华正茂,即将走入社会的许子诺与他同行三名亲属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

文章没有写这三名亲属名字,也没说双方之间具体是什么样的亲属关系,但强调了许子诺是天津传媒学院戏剧学院的好学生。

“许子诺同学尊师重教、踏实勤勉、努力上进,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是同学眼中的真诚挚友。他为学校工作默默付出,得到了领导、老师、同学们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刘恩义院长对许子诺同学的不幸罹难深表惋惜与痛心,并号召全体教师默哀,以表达对许子诺同学的沉痛悼念”......

这是笔者在此次灾难事件6天来看到的唯一一位有名有姓的遇难者。

这也是一篇快速突破10万+的文章,有数以百计的人在文章后面留言悼念。

这代表着民意对“五一”梅大高速48名塌陷遇难者有着很浓的哀悼之情。

如果没有天津传媒学院微信号以单位名义发文悼念该校学生许子诺,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像笔者一样,又一次在公共灾难事件后不清楚遇难者个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到、读到的信息只是像“23辆汽车陷落、48人遇难”这样冰冷、貌似客观的数据。

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群死群伤公共灾难事件后,媒体不再关注具体遇难者是哪些个体,叫什么名字,有着怎样的人生。

大约十多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笔者还在媒体供职,当遇到空难这类公共灾难事件时,媒体记者还会想方设法查询具体遇难者信息。

现在媒体报道公共灾难事件避免提及受害者个体信息的视角,看似可以减轻公共灾难事件对舆情的冲击。

没了像大四学生许子诺这样有名有姓的遇难者冲击读者的视线,读一个死亡的统计数据的确可以削弱读者在灾难后的共情,也有助于减轻责任方面临的舆论压力。

但如果一个个类似梅大高速塌陷灾难事件不提供遇难者的具体信息,大家每次都不清楚死了些什么人,不清楚死亡者对家庭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后果就是大众将对公共灾难事件缺乏足够的关注,责任部门缺失足够的反思动力,最后就可能灾难还会再来。(文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