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在家里跟外面是完全割裂的两种状态?

前两天朋友的小表弟来了,他父母特意交代孩子有抑郁症,希望多开导一下,但沟通后发现这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热情活跃健谈,甚至有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这种巨大落差给我们整蒙圈了,直到小表弟说出了真相。

家里的气氛让人精神紧绷,有点鸡毛蒜皮就像天塌了一样,互相埋怨指责,甚至吵架冷战。有时候想跟他们沟通,但一言不合就带情绪、翻旧账、上价值,慢慢的也就只想苟着,不愿沟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完这些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孩子长着长着就不爱笑了不爱说话了,甚至抑郁了。可问题是父母总以为这是孩子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内耗的家庭就是一座精神刑场。把每个人的心理能量一点点消耗殆尽,我们不否认刻在基因里的血脉亲情,但也不能无视这颗毒瘤给心理健康和亲密关系造成的巨大伤害。

如果你的家人存在下面4种内耗特征,希望每个小伙伴都能够准确识别,妥善处理。而不是向内问责,独自忍受。

第一种控制欲极强他的规矩就是规矩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从不把家庭的其他成员当成独立个体,而是以一种令人窒息的强势让你完全按他的意思行事,还刻意伪装成“我都是为你好的假象”。他们往往表现为过度干涉你的生活。以前有个朋友,每月都要上交一半的工资,说是父母要留着以后给他弟买房用。但朋友自己还在租房子。

2、擅自替你做决定

有个高中同学,高考后已经填过了志愿,结果他爸竟然背着他跟老师联系修改了志愿,而原因仅仅是不想让他离家太远。

3、忽视你的情绪和意见

无论你怎么表达不满都没用,他们要么是身份压制,这个家我做主。要么是道德绑架,这么大了还不懂事。

4、不尊重你的隐私

不敲门就直接进你的房间,不经过你同意就翻你的手机,甚至经常让你汇报在哪、在干什么、跟谁在一起。

我相信很多父母并不是借着爱的名义在家里树立威信搞强权,而是过于担心孩子无法独自应对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但就像英国心理学家谢尔维亚说的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的越早,就越成功。

第二种鸡同鸭讲

沟通不在一个频道,我最羡慕的一种亲子关系就是你能跟朋友一样跟父母分享你的日常,他们也能跟朋友一样跟你开玩笑聊八卦,但现实是很多人几乎从来不和父母分享,他们甚至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订的外卖被偷了,跟父母说了这件事,结果得到的回复是:不是去食堂吃饭吗?不要搞特殊,食堂的饭才干净健康。网友听后如梗在喉、无语凝噎。

鸡同鸭讲的父母不会控制你,但会一点点磨掉你沟通的积极性,他们关注的点跟你完全不同,你晒个游玩的照片,他们说你要考研不能浪费时间;你说你认识了一个外国人,他们说外国人也没多个鼻子多个眼;更心塞的是,偶尔再给你讲讲道理上上价值。

有次同事在朋友圈发了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那跟无忧无虑有什么区别?然后被他爸开导了一个晚上。这种父母完全不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你的任何情绪想法感受他们都视而不见,就站在自己的角度单向说出他们的情绪想法感受。其实每个孩子都愿意表达自己,

但当他们意识到父母只是想要一个会听话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时,就不再表达自己。这也是他们慢慢疏远父母的开始。

第三种贬低指责永远无法令他满意

有次我在一个小饭馆吃饭,老板是一对小夫妻,从我坐下一直到吃完饭离开,丈夫始终在骂他的妻子,说她猪脑子没用的东西,恨不得把所有难听的形容词都强加给妻子,而原因仅仅是妻子买回来的鱼贵了几块钱。出来后我一直在想,他们的感情或者妻子的自尊真的连几块钱都不如吗?

指责型的人总是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菜买多了、碗打碎了,这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损失,他们非要再让家人赔上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情绪成本。大家应该没听过哪个人瞬间就抑郁了,都是负面情绪的残留一点点积累和放大,最终造成的心理失控。所以这种小题大做的内耗,是折磨家庭成员破坏亲密关系的最大毒瘤,除了在小事上纠结的人,还有一种父母不管你怎么做都无法让他满意,你考了98分他看到的不是你努力的结果,而是你不努力丢了2分;你参加比赛拿了奖本以为他能夸你奖励你,但得到的却是一句扫兴的不要骄傲;虽然父母的本意是想通过贬低来激励你,但他们不知道长期的负面评价只会让你丧失信心和动力,因为大脑得不到正反馈,就没有办法激活奖赏回路。如果成功不能带来快乐,那还没有躺平来得舒服。

第四种情绪不稳定

比孩子还要情绪化,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不是每次生日都能吃上蛋糕。8岁生日那天我妈买了一个,小伙伴们应该能想象到一个孩子当时那种无比期待的心情,但就在我开心的吃着蛋糕的时候,我爸脸色一沉“以后要是不好好学习,就别想再吃蛋糕。”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哪犯错了,我只知道当时那一口蛋糕噎了我很久。

情绪不稳定的人在家里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你不知道他会不会炸,什么时候炸,你只能如履薄冰、谨言慎行、时刻处在紧张和焦虑中,就好像他才是那个任性的孩子,而你要像大人一样无条件包容他。有时候想想,父母跟我们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是比我们大,但年长不代表成熟,所以你会发现有些父母的心智跟孩子一样幼稚,与其说是父母带孩子,不如说是孩子带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沟通分析之父艾伯恩把心理影响行为的模式分为三种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有些人虽然成了父母,但他们依然复制了儿童时期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遇到问题不是拿出该有的担当和冷静,而是宣泄自己的情绪,大吵大闹摔东西把自己关起来,这些比孩子还要情绪化的表现,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每个家庭成员,也会彻底把家变成情绪垃圾桶。

上面4种特征,都是家庭内耗的单一表现,现实情况可能会更严重,由于很多父母并不是只有一个问题他们可能有控制欲、又喜欢贬低、情绪还不稳定,在这种家庭中没有哪个孩子能独善其身。因为他们不可避免的要从中建立自我认同,也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否定自己,没有安全感。

家庭内耗不是某个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的问题,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改变自己,让自己最大限度的免疫他的影响,从而形成完整和健康的人格。

一放过自己和家人

有心理医生认为有时候甚至不用约孩子,对父母做咨询就能解决青少年抑郁的问题,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你自己的原因,而是家庭内耗的结果,你不需要为此买单,也不需要苛责自己,否则就真的是用一生来治愈不幸的原生家庭。

其次你可以承认问题,但没必要放大问题

家庭内耗确实存在,它就像受伤过后留下的一个永久疤痕,你越看它就越觉得它难看,然后消极自卑,但如果你根本就不在意,它也就影响不了你的帅气或者美丽。

最后不要奢望去改变家人

原生家庭里提到了原谅和反抗两个陷阱,你让父母认识错误并给你道歉几乎不可能,你事事都跟他们对着干也于心不忍。所以过去就让他过去,关键不是你用什么态度对待父母而是用什么态度对待自己余下的人生。

二划清界限

保持距离可不是说要跟父母断绝关系,而是用行动来证明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种是在物理空间上保持距离,很多时候的内耗就是因为天天生活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也就免不了摩擦矛盾,但当你在外地上大学工作或者结婚建立了一个小家,这些都能削弱原生家庭对你的束缚,而且联系少了你会发现之前的问题会慢慢淡化,有时候关系反而会变得更好。另一种是在精神层面上保持距离,他们那些你不认同的话可以完全屏蔽,而不是非要争个对错反怼回去,我把这种沟通方式称为防守式回应。比如他们让你找对象,你不要说我就不找,而是说已经在找了。那些错误的观点、无理的要求,你都可以用嗯、好的、知道了来回应。一推二拖三敷衍,又或者玩废话文学那一套,当你防守很好的时候他们也就打不到你了。

三建立成人自我状态

前面提到的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是复制自己在童年时的认知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是把父母那一套搬过来,只有成人自我状态才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客观理性、成熟稳重、培养成人自我状态这条路没有其他两条那么简单,因为你需要不断推翻自己,再重建自己,不过我也找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看书。

你会发现不看书的话,你的认知都来自于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他们的认知水平就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读书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好的一种方式,能让你窥探更广阔的世界,用更高维度的视角来建立自我认同,所以当你一直为家庭内耗而烦恼的时候,不妨多留一些独处的时间让书陪你一起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内耗就是这样,父母没办法成为我们心中的完美家长,就跟我们没办法成为他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所以与其为了解决问题而纠结内耗,不如把父母当成不成熟的孩子,当成有缺点的同龄人,看清问题接受问题就可以了。你没必要用家庭的错误惩罚自己,也没必要争取别人的认可,当你知道你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只需要得到自己认可的时候,就已经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人来疗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