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避讳”,大致可以笼统的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讳”,国讳,指举国臣民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及其父祖名字,后来扩大范围,把皇后的名字和娘家的祖上也纳入了避讳的范围之内。之后,经历了数代的填充,到最后就连皇帝陵名、皇帝生肖都要避讳,这样的做法无非也就是为了显示出皇家的特殊性和其权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种是“私讳”,则是“低端人”的避讳,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敬仰。这最后一种避讳比较太特殊了,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打人不能打其脸,骂人不能接揭其短”所以,此“避讳”与前者截然不同,这不是身份的象征,只是期盼大家不再提起那会成为笑料的陈年往事。

避讳出现在什么时候,到现在已经是不可考证了。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的实例。《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此处暂且不去考证它出现的年代,只说说自从它出现后,历代皇帝就没少在这“避讳”上闹出笑话,甚至,有些更是荒诞不经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不作为”。比如:明代皇帝朱厚照,由于他出生的那年是猪年,同时,因为他也姓朱,忌讳谐音,所以,他竟禁止民间养猪。

最终,这个举措搞得老百姓是怨声载道、怒气冲天,当时的大学士杨廷和直言勇谏,上书请求取消这个荒谬的禁令,朱厚照置之不理。最终,以致清明祭祀时,连祭祀的猪肉都难找到,后来,大臣们纷纷上书直言进谏,朱厚照才不得不废除了这一条荒唐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避讳在古代,首先强调的是对帝王的名字的避讳,假如,有和皇帝名字相同的字,必须要改用其他的字来代替。譬如:雍正皇帝登基以后,他的同辈兄弟的名字就都从“胤”字改为了“允”字。其次呢,还要避讳与皇帝本名的声音相同的字,也就是“嫌名讳”。

据考证,魏后开始避“嫌名讳”,唐以后开始用缺笔画避名讳,好在,中国的朝代更迭频繁,到了新王朝开始,从前的那一套就算作废了,要是像历朝历代皇帝期望的那样江山永固、万代流传,则汉字恐怕早就不能用了,或是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皇帝的避讳,还有“二名讳”的说法,也就是说,皇帝的名字除了姓氏不用避讳,其余的字都要避开不用。譬如:李世民,如果“世”字需要避讳,那么,就将改“世”字为“代字”,或者直接将“世”字省去,如果“民”需要避讳,那么,就将“民”字改为“人”字,就连国家机关的名称也不会放过,如果需要,一样得改。

唐代可谓是“全民避讳”的年代,普通百姓因为避讳也是闹出过不少笑话,为此影响前途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对于皇帝的避讳,不要以为仅仅是说话注意就完了,那写在纸上白纸黑字的就更得更加的注意了。譬如:官方的文件,民间刊刻发行的书籍,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其中,如有相同或同音的字,一律都要回避,如果违反,则要受到法律严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宋代的科举考试时来说,士人们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试卷中假如不小心犯了“国讳”或者有犯的嫌疑,考官就要停止其考试。稍重的则要被剥夺科举权,此后,三科均不能应考。这种一字之失,就可能直接影响自己的前途,最终,使得应考者胆战心惊。

当然,避讳并不是汉人王朝的专利,一些“外来户”政权也会避讳,但是,远不如汉族政权严格,基本上是仅仅“避庙讳”以及皇帝本名而已,同音字基本上不避讳。清代入关代明的第一朝皇帝世祖名福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曾下诏布恩,特许臣民可不避讳福字,诏曰:“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从康熙皇帝开始使用汉名,实行避讳,康熙帝名叫玄烨,所以,清朝的所有文书中这两个字的都要避。并且,在康熙年间,因明大学士朱国祯生前在经清人庄廷鑨冒名出版的《明书》中曾直书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名,辗转株连冒名的出版者以及修订、校阅、写序、署名、刻字、印刷、卖书、藏书、官员等达数百人,处死刑者七十余人。

可以说,清朝文字狱却相当严酷,当避讳与文字狱交织在一起,更使得知识分子摇手触禁。譬如,雍正年间,科举考试的江西主考官,被雍正帝发现在他出的试题里,有一句“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有把雍正“正”字拆成“一止”的嫌疑,所以,用这种有点荒诞的罪名将其处死,并且,将他的家人流放至宁古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避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帝王清除异己、维护残暴统治的工具。辛亥革命之后,这些荒诞的避讳也就逐渐的远离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终于不用为担心犯了忌讳而提心吊胆了,但是,对长辈的“私讳”却一直流传至今,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中华文化在尊老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避讳源于古老的语言禁忌,但最终演化为维护封建政治架构的工具。它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性质,而且给人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戕害。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避讳制度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历史的陈迹,但它所体现的封建等级观念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

参考资料:

『《古往今来话“避讳”:为何天下人不可不懂》、《公羊传·闵公元年》、《戏瑕》』